初高中衔接文言文实词、虚词、常用文言句式开学第一课 课件
展开回顾旧知
这些句子你还记得吗?说说红色字的意思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4、其一犬坐于前。《狼》
5、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促织》)
误区一——上课不听讲,只看参考书
误区二——重整句翻译,轻具体字词
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通过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等也就记住了,记得多了,就能够触类旁通了。
高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应注意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一字一句的学懂,即弄懂这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它是什么词性,做什么句子成分,什么意义,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等。一字一句都搞明白了,翻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搞懂了、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增强阅读其它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学习六步法(记-读-听-找-思-背)
2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3 、听录音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4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5 、读思结合:理清层次,探求多知
6 、课外拓展,深化知识,背诵积累
1 、了解写作背景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文言文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记笔记时可用固定符号代替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例:具答之,便要还家。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1、词义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3、词义转移。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1)、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2)、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出师表》良实: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新:3.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形容词用作动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穷: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恢弘:
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
(4)、动词用作名词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奔: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山行六七里。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北,南:向北,向南)
(山: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翼然: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时: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5)、名词用作状语
(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 者、之)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或者译为:又。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顺接关系,可译作: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转折关系,译作: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二)连词与“而”相似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②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受制于人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1、积累归纳,比较异同 积累文言虚词应当是通过阅读时间,结合典型句子,日积月累,以达丰富。倘能将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整理出来做集中比较识记,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借助语境作合理推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紧密相关的,用法(常表现为词性)不同,其意义必不相同。如“而”,“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连词,译作“如果,假如”;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而已”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罢了”。
3、注意一些特殊现象 ①兼词现象。在文言文中的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如“诸”,在“献诸抚军”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盍(“何不”)等。 ②连用现象。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连用,重点落在‘矣’,表示已然语气)。 ③凝固现象。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习惯性形式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岱宗夫如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文言句式
1.用“······者······也”,如:
2.句中不用“者”,也不用“也” 。如:
3.用“乃、为、则、即”等表示,如:
臣本布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1)童区寄者,彬州荛牧儿也。 2) 夫战,勇气也。
1)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也。
1 省略主语.如:
乃入见,问:“何以战?”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如:
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于)天下之忧而忧,后(于)天下之乐而乐。
(刿)乃入见,(刿)问:“ (公)何以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倒装句分如下类型:(一)宾语前置(二)定语后置(三)状语后置(四)主谓倒置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者动作的主体。谓语: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宾语:又称“受词”,指动作的接受者。
状语:用来修饰、限定、说明谓语动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一、用“于”来表示被动关系。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可译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可译为“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二、用“见”或“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三、用“为”或“为所”或“为……所……”来表示被动关系。例: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可译为“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被他差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可译为“自己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四、用“被”来表示被动关系。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可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可译为“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五、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例:帝感其诚。——《愚公移山》可译为“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可译为“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
文言翻译
译: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读读译文有没有不妥之处?
正确译文:西施因心口疼而在邻居面前皱紧眉头。邻居里有个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丑女回家以后也捂着心口在别人面前皱着眉头。富人看见皱眉丑女,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穷人看见她,领着妻子儿女离开她而逃跑。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眉头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留、删、换、调、补、贯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古今异义——古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无实在意义的虚词。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译:将军穿着铁甲,手拿武器(亲自上阵)。
调成“汝之不惠甚矣”后再译
补成“可以之一战”后再译
6、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全国人民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 天帝使我长百兽2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天帝派我做百兽之长(掌管各种野兽)。
老虎不知道百兽是惧怕自己而逃跑,认为是惧怕狐狸。
总结: 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②,业但挟纩③,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④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业既没,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注释】①代:地方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纩(kuàng):丝绵絮。④殆:几乎。10.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侍 者 殆 僵 仆 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 12. 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太宗为何评价杨业“求之古人,何以加此”。(答两点即可)
示例:你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可以跑回去报告天子。
示例;这是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杨业屡立战功,所到之处克敌获胜,可看出他骁勇善战;朔州战败时,杨业体谅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可看出他体恤士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伍子胥父伍奢为太子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楚平王囚伍奢,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伍子胥遂亡,楚并杀奢与尚也。伍子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子胥知公子光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子轸立,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子胥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九年,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乘胜而前,五战,逐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伍子胥求昭王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胥旧友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合天道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阖庐死。夫差即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使大夫文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兴师北伐齐。伍子胥强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益疏子胥之谋。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告其舍人曰:“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有删改)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夜言太子短于王 短:短处、缺点 B. 与楚夹汉水而陈 陈:同“阵”,列阵C. 为我谢申包胥曰 谢:感谢 D. 益疏子胥之谋 疏:疏远、不看重
13. C 【详解】C.“谢”,道歉。句意: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说。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费无忌为少傅 为君翻作《琵琶行》 B. 申包胥亡于山中 而耻学于师C. 子之报仇 则群聚而笑之 D. 王乃反诛我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 D 【详解】A.动词,担任。句意:费无忌做太子的少傅。/介词,给、替。句意: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B.介词,到。句意:申包胥逃到了山中。/介词,向。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你这样报仇。/代词,他们。句意: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D.都是副词,竟然,反而。句意:大王反而要杀掉我。/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15.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B.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C.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D.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15. D 【详解】句意:我待你们很好,(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梓树,让它长成之后可以派上用场,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以梓”作“树”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越寇”既作“观”的宾语,又作“入灭吴”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平王听信谗言,囚禁伍奢,拿他做人质,想把他和两个儿子一起杀掉,但伍子胥没有应召逃走了,伍尚同父亲一并被杀害。B. 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机派军队去偷袭楚国。公子光趁国内空虚之际,派刺客专诸实施了蓄谋已久的刺杀计划,杀僚自立。C. 吴王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认为越王为人吃苦耐劳,现在不消灭他,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应先伐越,但吴王没有听从。D. 太宰伯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进谗言说伍子胥的怨恨不满早晚要成为大祸害,导致吴王夫差下定决心,赐死了伍子胥。
16. C 【详解】C.“吃苦耐劳”错,原文“越王为人能辛苦”的意思是:越王为人能忍受艰苦,所以“辛苦”指忍受艰苦,而不是“吃苦耐劳”。故选C。
1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合天道乎! (2)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详解】 (1)“子故平王之臣”,判断句,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北面而事之”,面朝北侍奉过他,意思就是指俯首称臣;“僇”,通“戮”,侮辱,鞭打。(2)“乃”,于是;“使使”,前一个动词,派遣,后一个名词,使者;“以”,介词,用。
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亲自(做臣子)面朝北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难道符合天道吗?
于是,吴王派使者给伍子胥送去“属镂”宝剑,说:“你用他自尽吧!”
初高中衔接常用文言句式开学第一课 课件: 这是一份初高中衔接常用文言句式开学第一课 课件,共27页。
初高中衔接句子成分分析开学第一课课件: 这是一份初高中衔接句子成分分析开学第一课课件,共20页。
初高中衔接专题指导:诗歌鉴赏 开学第一课课件: 这是一份初高中衔接专题指导:诗歌鉴赏 开学第一课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编号01,编号0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二了解古诗语言,抓情语明主旨,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