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5 名篇名句默写考点串讲-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5 名篇名句默写(知识清单)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6 语言文字运用(知识清单) 试卷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7 写作考点串讲-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7 写作(知识清单) 试卷 0 次下载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6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串讲-课件
展开课标3-1 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尝试结合具体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义上和情感上的细微差别; 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总结的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高考题型特点(知高考,明方向)纵观23年高考四套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形式和考点各不相同。新课标全国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语句补写、病句修改、重叠词语的含意、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新课标全国I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成语填写、语句表达效果、疑问代词用法、语句补写、病句修改。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三”“一拖二”,考点是词语用法、句式含义、句式表达效果、语句补写、语段删改。 所以在期末复习备考过程中,夯实基础,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库,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的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期中备考策略:一)重视习题精练,避免同质化训练。跟着高考指挥棒走,以考带考,要有自己的各类题型总结题库,侧重题源练习。二)重视课本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词语与句子鉴赏能力。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本复习,阅读是比刷题更有效的复习方法,重视阅读科普说明文和乡土文学,重视经典作品阅读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新闻。三)重视逻辑思维,正确补写句子。重视阅读科普说明文,重视学生根据新闻命制补写句子习题。
知识复习清单 01 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俗语 02 病句辨析和修改 03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04 正确使用修辞 05 句式变换和衔接 06 赏析词语句子表达效果 07 逻辑推理
01 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俗语近义词辨析有以下几种情况:近义实词辨析,易混虚词辨析,近义成语、短语、俗语的辨析。近义实词辨析一般题型以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为主,所选实词多是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词语。常见题型:一种是根据语境,辨析使用词语,包括近义词语,另一种是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出题的形式如:“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或“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01 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俗语近义词辨析1)看轻重:有的近义词内涵虽然相同,但在表现其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则有轻重的差别。例如:努力/竭力 努力:指尽量使出力量,语意较轻。 竭力:指用尽全部力量,表示尽力的程度已经达到极点,语意重。 2)看范围:有的词语使用范围大,有的词语使用范围小,有的词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例如: “财富”比“财产”的范围广。3)看侧重:每组近义词,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仔细比较就会发现细微的差别。可以采用比较法。 例如:改化装:有假扮的意思。 化妆:是使容貌美丽。4)看对象:有些近义词基本意相同,但是搭配的对象不同,有些词语有固定的搭配习惯,做题时候,应该注意一下。 例如:充足充分充沛5)看色彩: 比较近义词,可以看词语的感情色彩。 同一个词语,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说法也不同。褒义词: 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抵御、果断。
01 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俗语成语设误类型及应对策略
代词的用法与作用考情分析1、2022年语文高考共有三套全国卷考查了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分别是新高考1卷、新高考2卷和全国乙卷。新高考1卷以客观题形式考查了人称代词确指与泛指(虚指)的区别。考查点侧重于虚词的理解与运用。新高考2卷因文设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了人称代词用法和小说人称的作用。从参考答案来看,考查点更侧重于人称的作用。全国乙卷虽然带着“我”“你”等代词,但实质上考查了句式的选用、句子的表达效果。2023年新高考II卷的客观题形式考查了疑问代词“谁”的意义和用法。2、这个考点,综合考查了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小说人称的作用、句式选用和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体现了课程标准里对学生“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解读语义”“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的要求。题目因文设题,极力避免备考中的各种猜题押题,十分新颖。
知识储备:俗语积累(积累成语和俗语,注意写法和意思)俗语,指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三字:炒鱿鱼、吃错药、替罪羊、眼中钉、唱反调、揭盖子、八辈子四字: 吃哑巴亏、正儿八经、隔墙有耳、反咬一口、打退堂鼓、当耳旁风 五字:吹胡子瞪眼、穿一条裤子、吃饱了撑的、不打不相识,对事不对人六字:不分青红皂白,不见兔子不撒鹰,陈芝麻烂谷子,穿新鞋走老路七字:此地无银三百两,打狗还得看主人,豆腐掉到灰堆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八字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东一椰头,西一棒槌九字以上: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丑媳妇早晚见公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佛烧一灶香,人争一口气;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知识储备:叠词积累叠词是文字的重复,能使文字产生韵味,形象,节奏,富有艺术效果。叠词的主要形式有AA式,AAB式,ABB式,AABB式,AABC式,ABAB式等。叠词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1、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形象的写出了琵琶弹奏的声音,变抽象为具象,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2、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3、艺术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
知识点梳理·病句辨析和修改
知识点梳理·正确使用标点
标点符号的语法功能一是标明停顿。人们说话需要换气,于是就有了停顿;言语本身的结构和意义单位有长有短,也表现为停顿。其中,句末标点省略号、破折号、句号、问号的停顿长度大于句中标点分号、逗号、顿号,句中标点停顿长度依次为:分号>逗号>顿号。二是标明语气。口语句子的各种语气可以通过语调和语气助词表达,新式标点符号让书面白话变成鲜活的语言,在语气上趋近言文一致。如《故乡》中“我”与闰土久别重逢一段的对话是:“阿!闰土哥,——你来了?……”短短7个汉字,用了5种标点符号,生动表现了“我”那种百感交集、欲言又止的神情。三是标明结构层次。标点符号标明不同结构的不同组合层次和一定的逻辑关系,段落篇章一目了然。如《光明日报》8月12日头版《“筑巢引凤”的常州秘诀》一文,针对“怎样才能汇聚天下英才?”的设问,用“用产业和项目为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平台——这是常州使出的第一招。”和“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放开手脚创业——这是常州使出的另一招。”两个标示了破折号的总起句,标引相关内容详细说明。四是标明语言单位的性质、作用及相互关系。如“鲁迅的故乡”跟“鲁迅的《故乡》”中,两个“故乡”性质不同,前者是普通名词,后者是专名(篇名),两者的不同性质是靠书名号来区别的。
知识点梳理·正确使用修辞
短句变长句,主要是把以复句形式出现的一组句子组合成结构复杂的单句。变换后的长句只能是单句,只能有一套句子成分,还必须保证其内容完整,语意连贯。补写句子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话题前后要统一 2.表述角度要一致3.思路要连续不断 4.语言衔接要紧密5.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 6.恰当使用关联词语7.巧妙使用关照词句
知识点梳理·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风来了。我从未经历过如此剧烈的风,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住它的横冲直撞,也没有什么能够稍微稀释掉一点它的野性。这场风,如脱缰之马,如暴烈之牛,轻易就跨过了石墙,冲到了我们家的院子里。院子里先是鸡飞狗跳,后来便阒然无声了——鸡慌张地飞了半天,终于飞回了鸡舍;狗慌张地跳了一会儿,终于窜进了狗窝。然而其他的声音却开始响起来,铁盆在地上滚动,发出尖厉的声响。天空中的麦秸秆,如乱糟糟的骨雨。嗖嗖穿过天空,钉进院子里。不知是不是幻觉,某一刻,我竟同时听见至少三片灰瓦坠地的破碎声。而在此之前,在风的张力尚未拉满之时,因为父亲的缺席,我曾恐惧万分——无论我愿不愿意,只要风使劲一吹,我就会腾空而去了。如果是那样,我该怎么回家呢?但我忽然想到因为逃学,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又觉得,若真能腾空而去,似乎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1.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父亲昨日曾狠狠地将我修理了一番A.妄图征服大自然的人,最后逃不过大自然的惩罚。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C.报告文学《包身工》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D.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天空中的麦秸秆,嗖嗖穿过天空,落进院子里”,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原句运用比喻,将麦秸秆比喻成乱糟糟的箭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秸秆在狂风中杂乱飞舞的状态,表现了风力之大。②“钉”字更能表现狂风下的麦秸秆尖锐有力,与“箭雨”相呼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请分析“如果”“但”“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①“如果”表假设,表达怕被风吹走无法回家的担心;②“但”语意转折,表现出他心里还有被父亲修理的恐惧;③“又”表现心理转变,体现出为了避开父亲不怕被风吹走的心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宣布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主标识“龘”也同时发布。“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龘”字结构独特,从字形上看, A ,形容龙腾飞的样子,而“龘龘”就形似六条巨龙一起凌空,昂扬而热烈。①春晚主标识“龘”整体设计中正匀称,②是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③由设计者在传统书法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④散发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⑤这是央视首次春晚使用汉字作为Lg,⑥体现的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⑦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龘”字成为春晚主标识, B 。有人表示认可,认为这次标识的设计有了质的提升,且寓意不错,还认识了一个生僻字;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标识不接地气,春晚既然是给老百姓看的,标识为什么不能设计得简单易懂呢?而笔者认为,“龘”这一生僻字能作为春晚的标识,既有其艺术特色,同时也寓意深远。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A三龍相叠 B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5.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②是以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官印”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 ⑤这是央视春晚首次使用汉字作为Lg ⑥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的体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琴师陶俑伯伯,您好,笛师陶俑阿姨让我告诉您,改日,您拨您的春风弦,她奏她的晚风笛。那首未完成的《长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神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最近,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上热搜,该剧讲述的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意外地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下,返回家乡的故事。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被“邀请”到大英博物馆,它们委托小玉壶带回家书的情节,将家国情怀渲染到极致。文物只有“回家”了。才谈得上文物保护。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这样说:“文物在原地保护。才最有尊严,否则像孤魂野鬼,没有家,也没有根。”漂流在外的文物,就像漂流在外的游子。它们渴望吹一吹故土的风,晒一晒故土的阳光,哪怕静静地等待故土的尘埃一颗一颗落下来也感到心满意足。
6.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邀请”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B.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D.李白写诗常用“天台四万八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该剧讲述了一盏中国玉壶化作人形“逃出”博物馆,偶然撞上同样来自中国的记者,经过他的帮助,返回家乡的故事。 8.结尾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将“漂泊在外的文物”人格化,文物吹故乡的风,晒故乡的太阳,哪怕蒙故乡尘埃也心满意足,突出漂泊在外的文物没有自己的根,渴望回归祖国。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 ① ,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 ② ,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寒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 ③ ,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让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8.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B.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人了困境。D.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要求考生分析句子中惯用语的用法和作用,具有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解题思路】1、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内容理解。2、依据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3、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比较分析。4、删除比较。
【答案解析】文中加点的“让”,指使、致使、容许或 听任。A 项,跟“看、说”搭配使用,表示主观看 法,相当于“依”或“照”。B 项,指亚于,不如(用 于否定式)。C 项,指使、致使、容许或听任。D 项,指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答案:C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言连贯的能力。【解题思路】1.保持话题、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保持主语前后一致最重要。2.保持结构、句式的一致性,句子成分相同、词性色彩一致、关联词搭配得当等。3.保持顺序的合理性,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遵循一定的规律。4.保持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巧妙使用意义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恰当使用过渡性词语或句子,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与呼应。
【答案解析】(示例)①“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②应受到重视与保护 ③深挖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①处,根据语境,这里需要引自《项脊轩志》,且要前文“‘其叶群群’的东门之杨”句式相似的定中短语,还要传达树木与时间的流转、家族传承的情感,据此可填“‘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之类的语句。②处,此处应填与前文“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相呼应,并体现出对古树名木的态度或处理方式的句子,同时,根据后文提到的保护古树名木的具体措施,据此可填“应受到重视与保护”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后文“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以及“它们”的提示,此处应强调深入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且填入的句子中需包含“古树名木”,据此可填“深挖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之类的语句。注意字数限制。
医学理想的萌发,来自青春期的一场大病。16岁时,屠呦呦患肺结核,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才得以康复。“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屠呦呦对记者回忆道。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大医学院。在关于屠呦呦的原始材料里,有一张照片保存得很好,照片中,屠呦呦佩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照片旁是她的亲笔备注:“佩戴北京大学校徽的大学生。”在这里,她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知识功底。20 世纪 60年代,疟疾横行、生命临危。背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望,屠呦呦挂帅“523”小组,与死神的较量拉开帷幕。190次失败的打击,因缺乏防护所致的中毒性肝炎的折磨,以身试药的风险……,终于,1978年,屠呦呦小组成功研制青蒿素。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全球疟疾的综合治疗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 20%的死亡率及 30%的儿童死亡率。”诺奖评选委员会在评选资料上特别指出。2016年,屠呦呦踏上研究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征程。2018年初,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最终得以确认。屠呦呦告诉记者:“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20.新闻强调真实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作者采集材料的不同渠道。(3分)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文本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题目要求概括采集材料的途径,也就是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信息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选文一共四段,找到每一段所含有的有效信息即可。第1段,“屠呦呦对记者回忆道”这一句是有效信息,可以保留。第2段,“关于屠呦呦的原始材料”这一句是有效信息,可以保留。第3段,“诺奖评选委员会在评选资料上”这一句是有效信息,可以保留。第4段,“屠呦呦告诉记者”这一句是有效信息,可以保留。
【答案示例】①直接采访被采访者(屠呦呦)本人,获取其真 实回忆、经历;②参考关于被采访者(屠呦呦)的 原始材料(实物),包括亲笔备注的照片等;③查 阅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资料,了解青蒿素在全球疟疾治疗中的作用和贡献。【答案解析】通过直接采访屠呦呦,作者能够获取到 她个人的第一手资料,这包括了她的成长经历、患病与治疗的经历、求学过程以及她在科学研究中的种种挑战和成就;查阅屠呦呦的原始材料,如她在北京大学时的照片和亲笔备注,有助于作者了解她的学术背景和早年经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资料和其他相关报道是了解屠呦呦科学成就的重要途径,这些资料为展现屠呦呦在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这三个渠道,作者能够收集到全面、真实、多样的材料,从而准确地报道屠呦呦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
21.如以“以创造性劳动造福人类”为题写一篇新闻评论,请结合材料,写出三个评论角度,每个角度内容不超过12个字。(3分)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文本信息的能力以及写作思路能力。【解题思路】①本题的命制与必修上册课本第一单元第4课的内容相衔接,很好的体现了“教考结合”的理念。给定的题目是“以创造性劳动造福人类”,课本的题目是“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异曲同工。学生如果实在没有解题思路,可以回忆一下课本是怎么样的写作思路。②再者,从给定材料进行总结和概括,也可以得出写作思路,毕竟答题要基于文本信息。③注意不要超字数。
【答案示例】①创造性劳动的体现;②创造性劳动的条件(或“保障”);③劳动成果对人类的作用。【答案解析】作答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创造性劳动”和“造福人类”,明确这是评论的核心内容。接着,从给出的语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屠呦呦通过不懈努力和创造性劳动,成功研制出青蒿素,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还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评论素材。最后,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评论角度,简要概括即可。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现了屠呦呦坚定的科研精神,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5分)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赏析的能力。【解题思路】赏析一句话,就要把这句话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考虑周全,甚至还要考虑这句话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来进行赏析,总之,要精细化组织答题思路,每一个细点都要涉及。除此以外,还要考虑该句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本题中,要求学生找到能够体现屠呦呦“坚定的科研精神”的表达。数字的使用,艰难危险的经历的罗列,省略号的使用,程度副词的使用,年份的标志,都是要考虑到的。
【答案示例】①通过细数打击、折磨、风险等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科研路上的困难之大;省略号表示前面的困难列举未尽,突出科研路上的挑战之多。用困难之大、挑战之多来反衬屠呦呦科研精神的坚韧。②用副词“终于”与具体的年份“1978年”,强调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最后研究获得了成功,从而表现了屠呦呦坚定的科研精神。
【答案解析】首先,这段话通过列举屠呦呦在科研过程中遭遇的打击、折磨和风险,如“190 次失败”“因缺乏防护所致的中毒性肝炎”等,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科研路上的巨大困难;而省略号的使用意味着列举的困难并未穷尽,进一步强调了科研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困难之大和之多反衬出屠呦呦科研精神的坚韧和顽强。其次,使用了副词“终于”和具体的年份“1978 年”,强调了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经历漫长而艰苦的研究过程后,最终成功研制出了青蒿素。这种表达方式突出了屠呦呦科研精神的坚定和毅力,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从未放弃,最终取得了重大成果。
【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课件: 这是一份【期中复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语文下册期中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串讲-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目录,知识点梳理,核心考点,难点突破,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得体(课件)-备战2024年新高考一轮复习讲堂之语言文字运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得体(课件)-备战2024年新高考一轮复习讲堂之语言文字运用,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解题思路1,解题思路2,解题思路3,解题思路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4语言文字运用专题8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微课堂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4语言文字运用专题8语言文字运用考点微课堂课件,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