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2023年环境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B.大力砍伐树木C.坚持绿色出行D.就地焚烧垃圾
2.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若某同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如图所示放置,其中正确的是( )
A.AB.BC.CD.D
3.养鱼需要在鱼缸中放置气泵不断通入空气,主要是为了增加水中哪种气体的含量( )
A.氮气B.氧气C.氢气D.二氧化碳
4.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班级劳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擦拭玻璃B.打扫地板C.教室消毒D.花草浇水
5.为了践行“美丽中国”的理念,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势在必行。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
A.煤B.石油C.太阳能D.天然气
6.“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其中操作有错误的是( )
A.气密性检查B.加入药品
C.收集气体D.验满
7.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B.C.HD.
8.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熔点高B.难溶于水C.黑色固体D.可燃性
9.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低碳”中的“碳”与下列名词中“碳”含义相同的是( )
A.碳单质B.碳酸钙C.碳中和D.碳酸
10.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引发全球关注。核污染水中含多种放射性元素,其中有一种相对原子质量为131的碘危害较大,已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则该种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84B.131C.78D.53
11.秋天的校园,桂花香扑鼻而来,从微观视角分析,是因为分子( )
A.之间有间隔B.在不停运动C.质量很小D.体积变大
12.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 )
A.刻舟求剑B.火上浇油C.钻木取火D.煽风点火
13.下列物质用途,只与对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相关的是( )
A.用氮气制炸药B.用石墨作电极C.用镁制照明弹D.用酒精作燃料
14.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汽车加油时,可拨打电话B.电器着火时,先关闭电源
C.点燃氢气前,先检验纯度D.进入菜窖前,先进行通风
15.制造5G芯片的氮化镓材料可由氯化镓()制取,氯化镓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 )
A.0B.+1C.+2D.+3
16.下列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紫色石蕊溶液B.用燃着的木条C.用澄清石灰水D.闻气味
17.如图所示向放有两支点燃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的实验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燃烧需要氧气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二氧化碳可与蜡烛发生反应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8.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下图实验中对水的作用解释错误的是( )
A.实验Ⅰ中玻璃端蘸水:起润滑作用
B.实验Ⅱ中烧杯中水:只为了提供热量
C.实验Ⅲ中集气瓶中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D.实验Ⅳ中通过测量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9.密闭容器中,硫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有3.2g硫参加反应,气体总质量增加3.2g
B.随着反应进行,的相对分子质量不断变大
C.反应前后,容器中气体中所含氧原子数增多
D.反应前后,容器中气体分子总数目减小
20.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氯酸钾B.c是氯化钾
C.时,反应进行完全D.~时段,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铁元素________________;
(2)5个氯原子_______________;
(3)钠离子_______________;
(4)氧化镁_______________;
(5)氮气分子_______________。
22.请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
(1)加碘食盐、加铁酱油中的“碘”“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原子”“离子”“元素”或“单质”)。
(2)古代典籍记载:“银针验毒”,涉及到反应:,生成物X的化学式是____。
(3)冬天烤火取暖时,一定要防止“煤气中毒”,使人中毒的气体是______;在煤炉旁放一盆水_____(填“能”或“不能”)避免煤气中毒,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3.燃烧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1)锅里的油着火时,盖上锅盖可以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从燃烧条件分析,烟头在火灾中的“罪状”是_______________。
(3)2023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九届亚运会,所使用的火炬“薪火”,其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的可燃性能源,其属于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甲烷是生物质燃气的成分之一,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4.建立元素观、微粒观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你能从中直接获取的一条相关信息是_____。
(2)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一步关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质量和______不变。
②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该反应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分解反应。
③由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25.“氧循环”“碳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______。
(2)从物质变化角度看,三种循环中与另外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是_____循环。
(3)反应⑦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_______________。
(5)根据“氧循环”原理,在教室内可采用______________方法(写一条)使空气保持清新。
26.请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的,它的一个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像足球一样的32面体(如图1),又名足球烯,也叫做富勒烯。在常温下为紫红色晶体,有微弱荧光,不导电,有金属光泽。在材料科学、超导体、医学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利用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可将锂原子嵌入分子内制成高效能锂电池,也可以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置于分子内,注射到癌变部位,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效力并减少副作用。
2004年,科学家成功从石墨(结构如图2)中剥离出石墨烯(如图3,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薄片),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和非常良好的光学特性,是目前已知导电性能最出色和厚度最薄的碳质新材料。
(1)从物质分类视角看,足球烯和石墨烯均属于______。
(2)将石墨剥离成石墨烯的过程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常温下,区分石墨与晶体的一种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4)的上述用途可说明其分子结构的独特之处是_______________。
(5)猜想石墨烯的一种化学性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7.下图是工业上一种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简易流程。
(1)净化器可除去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灰尘等,“富氮”中除了有氮气外,一定还含有________。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保存在氮气中,这说明氮气化学性质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2)空气通过膜分离器时,氧气能透过薄膜,而其余气体不能透过则分子大小:氧气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氮气。
(3)为病人输氧时常用到下图所示装置,该装置的____(填“a”或“b”)端与氧气储罐相连,可起到润湿氧气和便于观察氧气流速的作用。氧气可压缩贮存于储罐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视角分析)。
(4)氧气有广泛用途,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气焊气割B.作燃料C.探空气球D.潜水
28.根据实验室中常见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便于观察氧气是否集满,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_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里可用装置C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若需要暂时停止反应,最便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用装置F,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9.某化学实践小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到桂林市饮用水源地——青狮潭水库,取其湖水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探究活动。
任务一:检测水质
(1)取适量湖水于烧杯中,观察,湖水略显淡黄色、有悬浮杂质、略有鱼腥味;往烧杯中加___,搅拌,若观察到____,说明该湖水为软水。
任务二:净化水
小组同学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了下图所示简易净水器,对湖水进行净化。
实验步骤:
①取适量湖水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明矾,搅拌,静置;
②将静置后的湖水慢慢注入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中。
(2)石子、细沙、棉花的作用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中的X可除去水中的色素与异味,则X是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验证水的组成
小组同学利用注射器改装的电解水实验装置(如下图),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过程:
烧杯中盛有用湖水制得的蒸馏水(其中加有少量硫酸),注射器排尽空气后,吸满烧杯中盛有的水,接通电源一段时间(两注射器中仍有少量水)。
(4)实验中观察到两支注射器内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a、b两注射器中气体体积之比约为_______________。
(5)分别检验两注射器中收集的气体成分后,可推知水是由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6)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30.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取20g该样品于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杂质不参加反应)
(1)中硫、氧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____。
(2)列式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空气污染,故A说法错误;
B、大力砍伐树木会破坏生态平衡,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故B说法错误;
C、坚持绿色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故C说法正确;D、就地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而造成空气污染,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A、胶头滴管用完后、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玷污了胶头滴管,故A错误;
B、取用完试剂后,立刻盖上瓶塞,防止药品与外界空气中成分反应变质等,故B错误;
C、酒精灯用完后,应盖上灯帽,故C错误;
D、洗净后的试管,放置晾干的正确方法是管口向下,并倒扣在试管架上,故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氮气、二氧化碳、氢气均不能供给呼吸,氧气能供给呼吸,能供给鱼类呼吸,养鱼需要在鱼缸中放置气泵不断通入空气,主要是为了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故选:B。
4.答案:C
解析:A、擦拭玻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打扫地板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教室消毒,消毒过程中把细菌病毒杀死,蛋白质等物质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花草浇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A、煤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B、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C、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正确。
D、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析: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如果气密性较好,则在导管口形成气泡,故A正确;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试管倾斜一定角度,试剂瓶口与试管紧挨着,标签向着手心,故B正确;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故C正确;
D.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不应伸入集气瓶内,应放在集气瓶口,故D错误。
7.答案:D
解析:A.表示水这种物质,可以表示1个水分子,不能表示元素和原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可以表示氧气,也可以1个氧分子,不能表示元素和原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C.H可以表示氢元素,可以表示1个氢原子,但不能表示氢气,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可以表示铜元素,可以表示1个铜原子,也可以表示铜这种物质,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8.答案:D
解析:A、炭黑熔点高,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炭黑难溶于水,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炭黑常温下是黑色固体,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炭黑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碳单质与低碳中的碳含义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中含有碳元素,与低碳中的碳含义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C、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其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与低碳中的碳含义相同,故选项正确。
D、碳酸中含有碳元素,与低碳中的碳含义不相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则该种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桂花香扑鼻而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人闻到了花的香味。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刻舟求剑是在移动的船上划上划痕作为记录,此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是物理变化过程,与燃烧无关,故A正确;
B.火上浇油,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与燃烧相关,故B不正确;
C.钻木取火通过摩擦提供更多的热量体现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与燃烧有关,故C不正确;
D.煽风点火,是因为燃烧过程中不断地鼓入空气,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从而促进燃烧,与燃烧相关,故D不正确。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A、用氮气制炸药,是利用氮气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制成炸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
B、用石墨作电极,是利用石墨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用镁制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需要通过镁条燃烧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用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需要通过酒精燃烧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加油站附近的空气中汽油分子含量较多,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汽车加油时,不能拨打电话,否则易引起严重后果,故A做法错误;
B、家里电器着火时,先关闭电源,再灭火,以防发生触电,故B做法正确;
C、氢气具有可燃性,不纯的氢气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点燃时发生爆炸,故C做法正确;
D、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因此进入菜窖前,先进行通风处理,满足条件后方可进入,故D做法正确;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氯化镓中氯元素显-1价,设镓元素的化合价为x,可得:x+(-1)×3=0,x=+3。故选:D。
16.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氧气不能,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选项错误。
D、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区分,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7.答案:C
解析: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后蜡烛会熄灭,这说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但是,这个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可与蜡烛发生反应,因为蜡烛熄灭可能是因为氧气被二氧化碳挤走了,而不是因为二氧化碳与蜡烛发生了反应。所以,不能得出的结论是C选项。故选:C。
18.答案:B
解析:A、玻璃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玻璃端蘸水,水起润滑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B、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加热铜片,同时能隔绝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则集气瓶中的水能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装置中压强减小,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倒吸入集气瓶中,通过测量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A、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若有3.2g硫参加反应,则气体总质量增加3.2g,故选项说法正确。
B、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二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16×2=64,不会随着反应的进行而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反应前后,容器中气体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的氧气是气体,反应后的气体为二氧化硫,则反应前后容器中气体分子总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20.答案:B
解析:
21.答案:(1)
(2)
(3)
(4)
(5)
解析:(1)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铁元素表示为:;
(2)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5个氯原子表示为:;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钠离子表示为:;
(4)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
(5)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氮气分子表示为:。
22.答案:(1)元素
(2)
(3)一氧化碳或;不能;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解析:(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加铁酱油中的“碘”“铁”不是以分子、原子、离子、单质等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指的是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4个、4个H、2个S、2个O,反应后有4个、2个S,则2X中有4个H、2个O,一个X分子是由2个H、1个O构成的,则X的化学式为;
(3)冬天烤火取暖时,一定要防止“煤气中毒”,使人中毒的气体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则在煤炉旁放一盆水不能避免煤气中毒。
23.答案:(1)隔绝氧气(或空气)
(2)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可再生;
解析:(1)锅里的油着火时,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2)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因此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引起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的可燃性能源,短期内可再生,故其属于可再生能源;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24.答案:(1)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9.10(合理即可)
(2)化学性质;1:3;不属于;分子
解析:(1)由元素周期表中一个的含义可知,钾的原子序数是19.10;
(2)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在催化剂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①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②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属于分解反应。
③由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分子。
25.答案:(1)氮气或
(2)水或
(3)
(4)要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
(5)开窗通风(合理即可)
解析:(1)空气中主要成分有氮气和氧气,因此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是氮气;
(2)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循环”是指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从物质变化角度看,三种循环中与另外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是水循环;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①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的化学方程式是;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量;
(5)由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根据“氧循环”原理,在教室内可采用开窗、通风的方法使空气保持清新。
26.答案:(1)单质(或纯净物等)
(2)化学
(3)观察颜色
(4)分子是中空的
(5)
解析:(1)足球烯和石墨烯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单质;故答案为:单质;
(2)石墨和石墨烯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将石墨剥离成石墨烯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
(3)石墨是灰黑色固体,能导电,而在常温下为紫红色晶体,有微弱荧光,不导电,所以可以根据固体的颜色或导电性来加以区别;故答案为:观察颜色(合理即可);
(4)的上述用途可说明其分子结构的独特之处是疏松多孔,是因为通过化学手段可选择性地把一些小分子或原子装到碳球中。故答案为:疏松多孔;
(5)石墨烯是一种碳的单质,在点燃的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7.答案:(1)稀有气体;不活泼
(2)小于
(3)b;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4)AD
解析:(1)净化器可除去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灰尘等,“富氮”中除了有氮气外,一定还含有稀有气体。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保存在氮气中,这说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故答案为:稀有气体;不活泼;
(2)空气通过膜分离器时,氧气能透过薄膜,而其余气体不能透过。则分子大小:氧气小于氮气;故答案为:小于;
(3)为病人输氧时常用到如图所示装置,该装置的b端与氧气储罐相连,可起到润湿氧气和便于观察氧气流速的作用。氧气可压缩贮存于储罐中,原因是分子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答案为:b;分子间存在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4)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气焊气割,符合题意;
B.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不合题意;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能用于探空气球,不合题意;
D.氧气能供给呼吸,因此可用于潜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D。
28.答案:(1)铁架台
(2)AD或DA;正
(3);关闭活塞;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
故答案为:铁架台。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便于观察氧气是否集满,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组合为A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正放在桌面上。
故答案为:AD;正。
(3)实验室里可用装置C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实验过程中若需要暂时停止反应,最便捷的操作是关闭活塞(关闭活塞,试管中的气体增多,气压增大,导致液面下降,最终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可用装置F,其理由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关闭活塞;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9.答案:(1)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
(2)过滤
(3)活性炭
(4)2:1
(5)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6)
解析:(1)往烧杯中加肥皂水,搅拌,若观察到产生大量泡沫,说明该湖水为软水。故答案为:肥皂水;产生大量泡沫。
(2)石子、细沙、棉花的作用相当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3)装置中的X可除去水中的色素与异味,则X是活性炭,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故答案为:活性炭。
(4)实验中观察到两支注射器内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a、b两注射器中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故答案为:2:1。
(5)分别检验两注射器中收集的气体成分后,可推知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其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故答案为:氢元素、氧元素;质量守恒定律。
(6)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是:。
30.答案:(1)1:4
(2)53%
解析:(1)中硫、氧原子个数比是1:4;
(2)解:设该纯碱样品中的质量为x,
该纯碱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答:该纯碱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53%。
A
B
C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文件包含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84,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