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题及答案,文件包含第一单元pptx、P18现代文文本一docx、P24现代文文本二docx、P31范文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适应性评估卷第一单元适应性评估卷 第一单元第一部分(1—6题 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壮阔、热烈、震hàn人心的安塞腰鼓;童年在偏pì的平桥村看过的令“我”难忘的社戏;“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那充满了浓郁陕北色彩的“信天游”;静mù的夜里,浸润着长幼深情、人情shì故、家国情怀的灯笼……这些都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震hàn( ) 偏pì( ) 静mù( ) 人情shì( )故(2)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修改。(2分)正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撼僻穆世这些都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踊越 争讼 硫黄 门槛 B.幅射 怠慢 领域 羁绊C.流苏 落幕 皎洁 恣意 D.家眷 概叹 渺远 诱惑C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了。B.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D.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 为意。B4.今年是中国—中亚文化艺术年。在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一位参会代表发表了一段感言。请选出排序恰当的一项( )(2分)①那一组组流动的音符宛如一条纽带②必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③音乐拥有跨越国界的永恒魅力④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心连接在一起⑤中国和中亚各国在文化之路上交融互鉴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⑤② C.⑤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⑤B5.按要求默写。(6分)(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了水汽蒸腾、汹涌磅礴的洞庭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抒写积极豁达的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贺敬之在《回延安》中以比兴手法表达自己与延安亲密的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6.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底,为传承和弘扬河北省乡土文化,学校开展以“传承乡土文化,寻‘根’大河之北”为主题的文化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1)学校组织大家到几处具有河北民间特色的古建筑所在地进行考察,请你完善下面的考察计划,为考察做好充分准备。(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记录观察所得,并摄取影像资料 访问当地居民及权威人士,深入了解该建筑的独特之处(2)在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河北民间传统工艺武强年画的相关资料。请你阅读资料,回答问题。(4分)武强年画是河北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天、地、人无所不包,山水、花鸟、人物、动物、花卉、神像、戏曲故事、神话传说、时事新闻、组字花谜等品类繁多,是中国北方自然风光和北方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风俗信仰、审美观念、生产及生活的反映。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最适合用武强年画表现的是哪一项?请说明理由。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最适合的是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描绘的是北方飘雪时的景象,符合材料中“是中国北方自然风光……的反映”的介绍。第二部分(7—16题 36分)一、阅读诗歌,回答7—8题。(6分)【甲】式 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乙】梁 甫 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B.甲诗“式微式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 动。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 之作。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是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B8.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来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请简要概括。(4分)甲诗通过描绘劳役者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的景象,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乙诗通过描绘百姓流离失所(艰苦生活)、家园荒芜的景象,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二、阅读文章,回答9—12题。(13分)现代文文本一9.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2分)①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②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③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④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作铺垫。10.此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3分)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小金鱼儿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11. 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5分)怀念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儿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儿的吆喝声的怀念之情12. 简要回答此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3分)作者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俗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以及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三、阅读文章,回答13—16题。(17分)现代文文本二13.戏的演出是需要各方配合的,阅读选文第③④段,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2分)为庙会搭建戏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长负责指挥卸车、搬运、起帐、搭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迎接戏团会长负责派饭14.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3分)内容上,直述“看戏”,照应标题;认为看戏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奠定了全文追忆童年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童年看戏的叙写。15.请按照括号里的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蹲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运用动作描写,“站着、蹲着”“一屁股坐下”等一连串不断变化的动作,细腻、传神地表达出孩子们等待戏班子到来的焦急心情。(2)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艳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落在我的眼里。(“落”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落”字形象地点明了“我”看戏有所得,并且富有动感,表现出“我”看戏的专注,也从侧面烘托出戏剧的精彩丰富。16.简要分析此文结尾段与课文《社戏》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6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①选文结尾段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含蓄地表达了戏剧对孩子们的影响及孩子们对戏剧的喜爱;②《社戏》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我”对那夜的好豆、好戏的留恋。第三部分(17题 40分)17.写作。(40分)我们跟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有着或多或少的缘分:有些人已经分别,却又在某一天重逢;有些情感,以为搁下了,却又在某一时刻重温;有些画面,以为不会再现,却不料又一次浮现在眼前。那些人,那些情感,那些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多么期待能又一次再见!请以《又一次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校名、地名。范文
适应性评估卷第一单元适应性评估卷 第一单元第一部分(1—6题 24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壮阔、热烈、震hàn人心的安塞腰鼓;童年在偏pì的平桥村看过的令“我”难忘的社戏;“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那充满了浓郁陕北色彩的“信天游”;静mù的夜里,浸润着长幼深情、人情shì故、家国情怀的灯笼……这些都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震hàn( ) 偏pì( ) 静mù( ) 人情shì( )故(2)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修改。(2分)正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撼僻穆世这些都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踊越 争讼 硫黄 门槛 B.幅射 怠慢 领域 羁绊C.流苏 落幕 皎洁 恣意 D.家眷 概叹 渺远 诱惑C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了。B.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D.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 为意。B4.今年是中国—中亚文化艺术年。在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一位参会代表发表了一段感言。请选出排序恰当的一项( )(2分)①那一组组流动的音符宛如一条纽带②必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③音乐拥有跨越国界的永恒魅力④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心连接在一起⑤中国和中亚各国在文化之路上交融互鉴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⑤② C.⑤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⑤B5.按要求默写。(6分)(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了水汽蒸腾、汹涌磅礴的洞庭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抒写积极豁达的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贺敬之在《回延安》中以比兴手法表达自己与延安亲密的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6.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底,为传承和弘扬河北省乡土文化,学校开展以“传承乡土文化,寻‘根’大河之北”为主题的文化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1)学校组织大家到几处具有河北民间特色的古建筑所在地进行考察,请你完善下面的考察计划,为考察做好充分准备。(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细记录观察所得,并摄取影像资料 访问当地居民及权威人士,深入了解该建筑的独特之处(2)在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河北民间传统工艺武强年画的相关资料。请你阅读资料,回答问题。(4分)武强年画是河北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天、地、人无所不包,山水、花鸟、人物、动物、花卉、神像、戏曲故事、神话传说、时事新闻、组字花谜等品类繁多,是中国北方自然风光和北方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风俗信仰、审美观念、生产及生活的反映。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最适合用武强年画表现的是哪一项?请说明理由。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最适合的是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描绘的是北方飘雪时的景象,符合材料中“是中国北方自然风光……的反映”的介绍。第二部分(7—16题 36分)一、阅读诗歌,回答7—8题。(6分)【甲】式 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乙】梁 甫 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B.甲诗“式微式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 动。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 之作。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是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B8.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来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请简要概括。(4分)甲诗通过描绘劳役者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的景象,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乙诗通过描绘百姓流离失所(艰苦生活)、家园荒芜的景象,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二、阅读文章,回答9—12题。(13分)现代文文本一9.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2分)①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②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③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④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作铺垫。10.此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3分)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小金鱼儿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11. 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5分)怀念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儿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儿的吆喝声的怀念之情12. 简要回答此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3分)作者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俗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以及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三、阅读文章,回答13—16题。(17分)现代文文本二13.戏的演出是需要各方配合的,阅读选文第③④段,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2分)为庙会搭建戏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长负责指挥卸车、搬运、起帐、搭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们迎接戏团会长负责派饭14.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3分)内容上,直述“看戏”,照应标题;认为看戏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奠定了全文追忆童年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童年看戏的叙写。15.请按照括号里的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蹲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运用动作描写,“站着、蹲着”“一屁股坐下”等一连串不断变化的动作,细腻、传神地表达出孩子们等待戏班子到来的焦急心情。(2)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艳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落在我的眼里。(“落”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落”字形象地点明了“我”看戏有所得,并且富有动感,表现出“我”看戏的专注,也从侧面烘托出戏剧的精彩丰富。16.简要分析此文结尾段与课文《社戏》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6分)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①选文结尾段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含蓄地表达了戏剧对孩子们的影响及孩子们对戏剧的喜爱;②《社戏》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我”对那夜的好豆、好戏的留恋。第三部分(17题 40分)17.写作。(40分)我们跟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有着或多或少的缘分:有些人已经分别,却又在某一天重逢;有些情感,以为搁下了,却又在某一时刻重温;有些画面,以为不会再现,却不料又一次浮现在眼前。那些人,那些情感,那些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多么期待能又一次再见!请以《又一次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校名、地名。范文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