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38024/0-17113750646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达标测试
展开材料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 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答案:(1)表现: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发达(繁荣);货币使用量大及纸币的出现;城市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商业活动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摘编自《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二 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聚于仓库,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1)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早市、夜市均有,面食店通宵买卖,反映了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城市商业的繁荣为农产品开辟了销售市场,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容易形成奢侈之风;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1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摘编自《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7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答案:(1)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市民阶层兴起;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2)新现象:农村草市更加普及;市镇的出现和发展。原因:农村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5.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逐渐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古代城市在功能上有何变化。(7分)
(2)材料二描述了北宋城市发展的哪些现象?(7分)
答案:(1)原因:主要因为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建。
变化: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2)现象: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交易量很大;许多娱乐场所出现,有大量服务性行业;出现大量流动人口。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主观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a href="/ls/tb_c16029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练习题</a>,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