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咬文嚼字 朱光潜教案
展开课题
咬文嚼字(作者:朱光潜)
课时
教学
目的
1. 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 分析文中实例,体会文中“咬文嚼字”的内涵。
3. 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教学
重点
了解作者的观点,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教学
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课的
类型
讲授课
教学
方法
讲读法
教具
多媒体
一、课堂导入
古今名人学士阅读和写作时往往字字推敲,反复研究。唐朝诗人卢延让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苦吟诗人贾岛也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悦;诗圣杜甫也留下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以表明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然而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有人会认为这是对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行为的极大讽刺。那么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又从哪些角度对“咬文嚼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
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2.作品简介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3.文章体裁——随笔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三、整体感知
1.生字词:
咬文嚼字(jiá):形容仔细斟酌字句。常用来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zī zhū):对锱和铢这样微小的量都要计较。比喻不大度,凡事斤斤计较。
陈言务去:务:务必。指写作时要去掉旧套,力求创新。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文才非常高。
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
清沁肺腑:比喻永记不忘。
援例:引用先例或惯例。
斟酌(zhēn zhuó):①倒酒而饮。②认真仔细地考虑、推敲,决定取舍。
镞(zú):箭头。
尺牍(dú):长一尺的木简;信札。
2.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可分为三部分:
第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3.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内容探究
1.在1-2段中作者举了什么例子,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答:郭沫若改的二句台词。作者的议论:一个改得好,一个改得不好。
2.在说明修改效果时,作者还联想了哪些作品?
答:说明“改得好”时引用《水浒传》杨雄醉骂潘巧云一段来印证,说明“你这”句式的意思和用法。说明“改得不好”时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类比说理,令人信服,他的知识的确让人佩服。
3.郭沫若改得不好,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轻易放过;就连郭沫若那样的文学家,在用词上也会有小毛病,这说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得下苦功夫、细功夫。
4.用好语言很困难,那么评价鉴赏又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①独立思考。正如我们自己所做的那样,不能盲从,既不迷信传统,也不迷信权威。
②实事求是。先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迷信盲从,就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敢于怀疑,更要实事求是。
③掌握方法。咬文嚼字。
④充足储备。“腹有诗书气自华”,朱先生能够对问题有真知灼见,与他深厚的储备有关。这就要求注意资料的积累整理。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朱先生的“咬文嚼字”之法,学一种呢还是多种。
5.课文第3-4段中作者举出什么样的例子,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答: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一段——简笔与繁笔。作者的议论:失去了原文的味道。
6.“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答: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7.“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说明什么道理?
答:文字上的“推敲”实则是思想上的“推敲”。
段落小结:
郭沫若改剧本: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字数不同,情感不同。
韩、贾“推敲”:用词不同,情感不同。
总结: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8.作者举《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说明了什么?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运用好了,可以使意蕴更为丰富。
9.第6-7段的分析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
段落小结: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用“柳腰桃面”等套语:误用联想意义,易生流弊。
总结:用好词语的联想意义,避免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
10.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语言文字是微妙的,字句的用法有很大的讲究,“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1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抓住了语言和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12.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一字之差,就能品味出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
五、写作特点
1.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2.选材典型,说服力强。
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3.独抒己见,推陈出新。
“咬文嚼字”常被用作贬义词,意思是过分斟酌字句。而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提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作者独到的见解让人佩服。
六、课堂总结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我们的阅读写作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七、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中职语文雨巷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a href="/yw/tb_c403707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雨巷公开课教案</a>,共10页。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七单元三 师说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七单元三 师说优质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生字词,文章内容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模块 上册第六单元三 公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基础模块 上册第六单元三 公输教学设计,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