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6.2《六国论》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6.2《六国论》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1
    16.2《六国论》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2
    16.2《六国论》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同步达标检测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综合运用,非选择类,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①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②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③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材料四:
    古风 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①摈:隔开。②疆埸:边界。③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饥黄的面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B.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C.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D.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豪杰,亦作“豪桀”,豪迈杰出,指才能、才智出众的人,后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C.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长度一般不超过膝盖,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指贵族身份。
    D.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神山,与方丈、瀛洲并称为“三山”(三座神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文在严谨的议论中插入了“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等生动描述,并引用“抱薪救火”的形象比喻,增添了鲜明的情感色彩。
    B.苏辙文明确指出了六国的决策者只想自我保全而“背盟败约”,以至于“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状况,最终相继灭亡。
    C.苏轼文连用三个问句,强调了秦始皇若能善待“智、勇、辩、力”等“民之秀异者”“使不失职”,秦的覆灭可能就不会如此的迅速。
    D.相比苏洵和苏轼,苏洵的《六国论》最为有名,可见不论是文章的立意、语言风格,还是论辩气势,其受李白《古风》的影响最大。
    4.下列对材料四《古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极力渲染始皇灭六国平天下的威风,“扫”字张扬赫赫声威,“虎视”更显咄咄逼人,天下混乱如“浮云”,一人“决”,诸侯“尽”归。
    B.始皇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收兵”铸金人,刻石颂功德,“骋望”彰显志盈意满,歌颂至此臻极,然物极必反,为后面转折蓄势。
    C.“刑徒七十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茫然使心哀”则表现了始皇期望长生派人寻求不死药的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
    D.长鲸鬐鬣张开遮蔽青天,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将海猎写得惊心动魄,临了笔力陡转,不见“楼船几时回”却是“金棺葬寒灰”,令人狂喜不已。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
    6.请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以及材料三论述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7.这首《古风》有借古讽今之意,请概括李白对唐玄宗的规讽主要有哪些内容?
    【甲文】
    苏洵《六国论》(节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
    李桢《六国论》(节选)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都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以至于
    C.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D.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曾:曾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B.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C.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D.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10.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余青州书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选自苏洵《嘉祐集》,有删改)
    [注] ①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B.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C.穷者黎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D.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
    B.中原,在古代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
    C.匹夫,多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
    D.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先写古代贤士令尹子文在令尹职位上三起三落,楚人为他喜悦,替他愤怒,而他本人却心态平和,意在引出下文对余靖的赞颂。
    B.苏洵写出了余靖出使戎狄之国时和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的表现,也借此讽刺了当政者的软弱无能,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C.苏洵刻画了世俗之人骄于富贵、耻于贫贱的丑陋之态,与余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余靖的高尚人格。
    D.苏洵在文中表达了对余靖君子之风的推崇之情和拜谒对方的急迫心情,同时也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心志。
    1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
    (2)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
    16.请概括余靖的形象特点。
    阅读《六国论》,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②一人之心,万人之心也
    C.①赂秦而力亏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8.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厥:其,泛指列国的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C.胜负之数 数:次数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2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 国 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7.简要概述未贿赂秦国的三国灭亡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退却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握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赵尝五战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斯用兵之效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C.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D.西取由余于戎
    3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A.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2.下列关于成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慎终如始:慎:敬。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结束,如开始一样。形容做事谨慎不懈。
    B.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谦卑的样子。治,安定。古时比喻统治者姿态谦卑、不骄奢淫逸才能使天下太平。
    C.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D.裹足不前:裹,缠。脚像被缠住似的停步不前。多指因有所顾虑而不敢前行。
    3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与《六国论》两篇文章均涉及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史实,作者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B.《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叙议结合。《阿房宫赋》意在诫唐,《六国论》意在规宋。
    C.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苏洵则认为六国不抵抗外侮割地苟安以至灭亡。
    D.《阿房宫赋》是文赋,辞采华丽,铺陈夸张;《六国论》则是史论文,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明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4.对下列文化常识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六国论》的“论”:古代常用文体,分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文,即“论六国灭亡的原因”。
    B.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C.先祖父:已经逝世的祖辈和父辈。
    D.三国:本文指的是六国中的燕、赵、齐。
    35.对下列划线句子的特殊句式的翻译和名称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翻译与解说:等到李牧因受奸吝小人诬陷而被杀。(被动句)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翻译与解说: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
    C.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翻译与解说: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一月月被割让。(两个被动句)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翻译与解说:为了国家的人不要因为敌人积蓄的威势所吓倒啊!(判断句)
    3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战争的损失远远超过“赂”的损失。
    B.事实证明,六国割地赂秦不但没有保住自己,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最终导致灭亡。
    C.文中分析齐国、燕国、赵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六国论》借古讽今,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目的是讽喻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37.《六国论》借古说事是为了喻今,告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请根据这两句含义,联系世界现实。简要说说我们应怎样处理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分点陈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2.简要概述未贿赂秦国的三国灭亡的原因。
    二、综合运用
    43.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论》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正对强敌契丹(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
    B.对“伶官”的解释:因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C.“序”:写在著作或正文之前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按用途可分为书序、诗序、文序、赠序。
    D.韩愈,字退之,他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
    4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暴霜露,斩荆棘
    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 盖:因为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泊牧以谗诛 泊:等到
    4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胜负之数 数:命运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4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9.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不断地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像一个懵懂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A.成熟往往会让人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B.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得与失去的过程。
    C.成熟之人就是指掌握了成人世界的逻辑、生存策略、实用技巧的人。
    D.成熟给人生带来的收获也许远远大于失去的。
    三、非选择类
    50.翻译下列句子。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六国论》)
    52.请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四、选择类
    5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5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参考答案
    1.A 2.C 3.D 4.D
    5.(1)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灭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2)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
    6.材料一阐述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材料二阐述的观点是六国团结一致就能不至于覆灭;材料三阐述的观点是为国者要重视养士和用士。
    7.①不要大兴土木致使百姓苦不堪言;②不要迷信方士妄求长生;③不要骄侈无度,要励精图治。
    8.D 9.B 10.D
    11.①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②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12.C 13.C 14.B
    15.(1)超脱的样子,被人抛弃,却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忙乱的样子,被别人任用,却不知道任用他是乐事。
    (2)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碌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
    16.余靖出使戎狄之国时慷慨无畏,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机智勇武,面对功成名就和失意落魄时心境淡然,具有宠辱不惊的君子之风。
    17.B 18.D
    19.(1)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20.C 21.B
    22.(1)现在竟然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
    (2)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23.B 24.C 25.B
    26.(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27.齐,与秦国结盟,不帮助其他五国;赵,使用武力但未能坚持到最后;燕,处在秦灭诸侯国将要结束的时候,智谋穷尽,国势孤单。
    28.B 29.A 30.A 31.D 32.B 33.C
    34.D 35.D 36.D
    37.(1)不怕任何国家的威胁和制裁;(2)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3)团结其它友好国家,形成正义力量,共同抗击霸权主义。
    38.B 39.C 40.B
    41.(1)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怕(担心)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42.(1)齐国,与秦国结盟,不帮助其它五国;
    (2)赵国,使用武力但未能坚持到最后;
    (3)燕国,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43.A 44.C 45.B 46.A 47.A 48.C 49.A
    50.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大概是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够独自保全。
    51.齐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而灭亡,为什么呢?
    52.(1)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53.C 54.D 55.D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6.2 *六国论测试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知识梳理,古诗文基础知识,主题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优秀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优秀综合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 六国论 教案,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化预练,语基习题化细练,课文高考化精练,文本联读化巧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