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6.2 六国论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6.2  六国论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01
    16.2  六国论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02
    16.2  六国论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课后练习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积累,文化常识,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暴霜露,斩荆棘“暴”同“ ”,
    2.当与秦相较“当”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得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此言得之 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④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2.率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子路率尔而对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3.速①始速祸焉 ②兵贵神速 ③不速之客
    4.兵①非兵不利 ②斯用兵之效也 ③而秦兵又至矣
    5.与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④则与斗卮酒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5.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6.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地事秦
    3.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日削月割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
    译文: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句式:
    译文: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句式:
    译文:
    4.洎牧以谗诛。
    句式:
    译文:
    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句式:
    译文: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句式:
    译文:
    7.赵尝五战于秦。
    句式:
    译文:
    8.其势弱于秦。
    句式:
    译文:
    9.苟以天下之大。
    句式:
    译文: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句式:
    译文:
    11.暴霜露。
    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肩负着责任,承载着使命,我们在路上。一路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但永不退缩。( )
    2.对赞誉,对名利,他如视粪土,如弃草芥,他热衷的唯有他倾注全部心血的种子研究。( )
    3.选人不当会为企业后期发展埋下隐患,这无异于抱薪救火。( )
    4.这个沉迷于看似“温情”的人际关系之中的贪腐官员,在利益面前,毫无底线,枉道速祸,很快就跌入深渊。( )
    5.村民照常生活,可无法对这家工厂视而不见。看着烟囱里喷出的黑色和绿色的浓烟,他们头昏眼花,食不下咽。( )
    6.岁月的风霜像一把锋利的剑,对我们柔弱的生命加以摧残,日削月割,直至我们衰老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分别号颍滨遗老、东坡居士、老泉。三人均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文章被学者竞相仿效。( )
    2.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荆卿、庆卿、庆轲。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荆轲见秦王后,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
    3.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可用于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
    4.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 )
    八、默写。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
    2.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
    3.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 , ”。
    4.苏洵《六国论》中的“ , , , ”,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
    6.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7.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
    8.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 ”。
    九、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① ,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②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2.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根据材料,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意义。


    十、微写作。
    《六国论》中多处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等,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请尝试就文中某一史实,如齐附于秦,荆轲刺秦王,李牧被杀,韩、魏、楚三国举祖先土地予秦,等等,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250字左右。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有删改)
    1.()下列对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的比较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他认为六国应该施行的策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提出“弊在赂秦”,主要是说韩、魏、楚三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如果各国照苏辙所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了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有删改)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归哉?


    5.()两则材料对六国或秦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分别简要概括。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最初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帝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C.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鞫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5.()太子丹想让荆轲做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答案全解全析
    *六国论
    基础过关练
    一、
    1.曝 暴露
    2.倘 如果
    二、
    1.①得到,获得 ②得当,合适 ③能 ④得意,满足
    2.①全都,一概 ②轻率 ③率领,带领 ④遵从,服从
    3.①招致 ②快,迅速 ③召请
    4.①兵器,武器 ②军事,战争,此处译为“武力” ③军队
    5.①亲附、亲近 ②连词,和,同 ③等待 ④给予
    三、
    1.泛指祖辈、父辈。
    2.两个词,至,到;于,至,到达。
    3.两个词,智,智谋;力,力量。
    4.旧事。
    5.两个词,然,这样;后,以后。
    6.两个词,其,代词,代指前文“秦之所得”;实,实际上。
    四、
    1.使动用法,使……退却
    2.名词作动词,侍奉
    3.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
    4.名词作动词,坚持到最后
    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
    五、
    1.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向秦割地求和而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所以,燕国虽然是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抗秦的效果。
    3.句式:判断句,“非”表判断。
    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4.句式:被动句,无标志。
    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之后。
    5.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6.句式:被动句,“为(第二个‘为’)……所……”表被动。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7.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作战五次。
    8.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其势于秦弱”。
    译文:他们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9.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苟以大天下”。
    译文: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10.句式: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子孙对待那些土地却不很珍惜,拿(它)来送给别人。
    11.句式:省略句,应为“暴于霜露”。
    译文:暴露在霜露之中。
    六、
    1.√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2.√ 如弃草芥: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3.✕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句中说的是“选人不当会为企业后期发展埋下隐患”,应用“厝火积薪”。“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4.√ 枉道速祸: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必然招致祸患。
    5.√ 食不下咽:食物在嘴里却咽不下去,指心绪烦扰,没有食欲。
    6.✕ 日削月割:每天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句中用错对象。
    七、
    1.✕ 苏洵,号老泉;苏辙,号颍滨遗老。
    2.√
    3.√
    4.√
    八、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3.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4.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不赂者以赂者丧
    7.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九、
    1.B 这段文字是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前面有“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用“这种顺畅”衔接最恰当;A项“极大的空间”作主语,不符合话题统一原则;C、D两项都强调“视野和责任”使文脉顺畅,与文意不符。
    2.答案 ①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 ②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 ③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
    解析 第①空,结合后文“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知,这里是说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第②空,所填句子紧承前文强调秦始皇统一文字的重要意义。结合下文“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可推知,“那些文明”之所以“割裂、分散”,是因为文字不统一,故可填写“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之类的句子。第③空,这一段承上一段继续讲“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的意义,“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侧重于表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影响和意义,所填句子在句式上应与之对应,在内容侧重于表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影响和意义,强调“汉字汉文”,故可填写“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之类的句子。
    3.答案 ①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②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解析 结合“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可概括出“让中国文脉流泻顺畅”;结合“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可概括出“为中国文脉提供了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结合“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可概括出“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格局”。
    十、
    写作指导 可就自己熟悉的某一史实确立论点,展开论述。查阅资料,了解史实细节。如写“齐附于秦”可了解战国时的连横与合纵政策;写“荆轲刺秦王”可着眼于前期准备,并结合司马迁的史论来论证;写“李牧被杀”可探究其内在根源;写“韩、魏、楚三国举祖先土地予秦”则可着眼于列国子孙守成的态度。总之,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时,要紧紧扣住论点展开论证,也可尝试采用设置分论点的方式,使结构更清晰,论证更严谨。
    片段阅读练
    1.D “均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错,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结尾也没谈到“现实问题……教训”。
    2.答案 (1)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舍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抵挡强大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
    解析 (1)过:越过。危道:危险的方法。“此危道也”,判断句。
    (2)委:舍弃,丢弃。区区: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当:抵挡,挡住。折:屈服,折服。
    [参考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对天下的诸侯国感到奇怪,他们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百姓,因愤激而决心向西进兵,来攻打崤山以西地方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为此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计策。因此我未尝不责备当时六国的谋臣考虑祸患时疏忽大意,图谋利益时目光短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秦国与各诸侯国争夺天下的关键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四国,而在韩、魏两国的区域;韩、魏两国隔阻着秦国的交通要道,遮蔽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别国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从后面袭击,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攻打燕国、赵国时,不曾有韩国、魏国会从后面袭击的忧虑,这是因为韩、魏两国都已归附了秦国。韩国、魏国是其他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出入自如,这难道可以说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舍弃小小的韩国、魏国,让他们抵挡强大得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顺于秦国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这样以后秦国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的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天下其他诸侯国都遭受他的祸害。
    韩国、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其他诸侯国却又要凭借韩、魏两国作为他们西面的屏障,所以不如优待韩国和魏国来抵抗秦国。(这样)秦国不敢越过韩国、魏国来窥伺齐、楚、燕、赵各国,而齐、楚、燕、赵各国因此就能保全自己了。用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来辅助面对强敌的韩、魏两国,使韩、魏两国没有来自东面的忧患,为天下各诸侯国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兵。把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内部休养生息,暗中帮助解决韩、魏两国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状况,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提出这样的策略,却贪图边界上尺寸之地的小利,背弃、破坏盟约,甚至自相残杀。秦国的军队尚未出动,而天下各诸侯国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来夺取他们的国家,这能不令人悲痛吗?
    3.C “有……者”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不克”作“为秦之所为”的状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4.答案 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将人民中那些优异特出的人遣散回乡种地;从前在战国四公子那里做食客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
    解析 堕:毁坏。归田亩:指回乡种地。向:从前。徒:一类人。安归:宾语前置,即“归安”。安:哪里。
    5.答案 李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苏轼的《六国论》认为秦国败亡的原因是没有重视“士”的作用。
    解析 李桢的观点是“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惟其终不克……夷灭”,他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
    苏轼的《六国论》,在对六国“少安而不即亡”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中,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相养士,是“少安而不即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之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而秦始皇驱逐宾客,就好比“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如果“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那么“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参考译文]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是归罪秦国。当时,崤山以东的诸侯建立的国家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胜过秦国。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像秦国那样的有利地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未必不会再增加一个像秦国那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李桢《六国论》)
    有智慧、有勇气、有辩才、有气力的这四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异杰出之士,他们大都不能自己用粗劣的衣服、食物,却去供养人,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所以前代的帝王把天下的财富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其职,那么人民便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奴役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了起来,他们没有失去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国家的,都是一些愚笨而没有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做他们的领袖,这就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就停止(这样做了);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依靠法律而不依靠人才,认为人民可以依仗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能,选取能够坚持执行秦法的就可以了。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将人民中那些优异特出的人遣散回乡种地;从前在战国四公子那里做食客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颈项枯槁、面黄肌瘦而老死于平民之中,还是中止耕作,在长叹中等待时机呢?秦朝的祸乱虽然爆发于秦二世的时候,但是假如秦始皇知道敬畏这四类人,使他们不丧失职分,那么秦朝的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之中,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要吃人。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苏轼《六国论》)
    三年模拟练
    1.A “太子容之”中,“太子”是主语,“容”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又”表示举另外的情况,宜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故选A。
    2.D “伯”不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
    3.C “担心田光……自刭而死”分析有误,由原文“国之大事……勿泄也”“言光已死,明不言也”“丹所请……成大事之谋”可知,太子丹是担心如果走漏消息会使大事难成,故叮嘱田光,田光以死来表明自己不会泄密。
    4.答案 (1)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
    (2)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
    解析 (1)虽然,虽然如此。以,因为。乏,荒废。善,友好,亲善。
    (2)愿,希望。过,拜访,探望。明,证明。
    5.答案 让荆轲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然后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如果不行,就趁机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君臣会互相猜疑。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可以联合起来打败秦国。
    解析 结合原文“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眼看秦国将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恐怕亡国之祸就要到来。太子丹为此而担忧。
    樊於期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太傅鞫武规劝说:“不能这样做。秦王暴虐无道,又对燕国久怀怨恨,这已经够叫人心惊胆战的了,更何况他又听说樊将军躲在我们这里呢!这就是所说的把肉放置在饿虎出没的小路上,祸患一定无法挽救了。希望太子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口实。”太子丹说:“樊将军在世上艰难窘迫,来投靠我,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逼迫,便抛弃我所同情怜爱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如果这样我的生命一定是到了终了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另想别的办法。”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然后又倒退而行替田光引路,跪着为他把座席擦拭干净。田光坐下以后,左右没有其他人,太子便离开席位向田光请教:“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够留心。”田光说:“如今您听到的是我年轻力壮时候的情形,却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因此就荒废了国家大事。与我友好的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能够通过先生如愿结交荆轲,可以吗?”田光说:“遵命。”太子送田光到门口,说:“国之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说:“遵命。”
    田光弯着腰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彼此友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我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访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说:“希望您马上去拜访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证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露出去。”于是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太子拜了两拜,跪下来用膝盖行走,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太子说:“我之所以请求田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完成大事的谋划。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证明没有泄密,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下以后,太子离开席位给荆轲叩头,说:“田先生不知我不才,让我有机会来到您的面前,希望能够有所引导,这真是上天怜悯燕国,不抛弃我啊。我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的勇士,让他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一定能如愿以偿。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从各诸侯国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行,那就趁机杀死他。那时秦国的大将都在外领兵,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此机会,各个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那就一定能实现打败秦国的愿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对此留心。”过了许久,荆轲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担当不了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下来。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相关试卷

    语文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优秀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优秀综合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 六国论 教案,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同步测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6.2 六国论练习2021-2022学年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