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全册训练题(36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化预练,语基习题化细练,课文高考化精练,文本联读化巧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国论基础积累练 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六国互丧( ) 赂秦(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草芥( ) 颠覆( )与嬴( )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 ) 胜负之数( )为国者( ) 积威之所劫( )2.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至于颠覆古义: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其实百倍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3)思厥先祖父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刺客不行古义: 今义:不可以。(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 今义:①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3.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1)李牧连却之(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译文: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3)苟以天下之大。( )译文: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 (5)洎牧以谗诛。( )译文: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7)其势弱于秦。( )译文: (8)赵尝五战于秦。( )译文: 二、语基习题化细练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 B.③④⑤C.①⑤⑦ D.④⑥⑧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B.①⑤⑥/②⑧/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D.①⑤⑥/②③⑧/④⑦7.下列各句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8.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C.胜负之数 数:次数D.始速祸焉 速:招致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为轮,其曲中规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为之文以志D.而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0.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路曼曼其修远兮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二败而三胜B.弊在赂秦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固不在战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破灭之道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2.下面句中的“以”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⑧日削月割,以趋于亡A.①⑥/②⑧/③/④⑤⑦B.①⑤⑥/②⑧/③/④⑦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D.①⑤⑥/②⑧/③/④⑦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 ”。(2)苏洵在《六国论》中以“ , ”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3)苏洵在《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三、课文高考化精练14.下列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一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5.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1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B.第三段运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的疆土比战胜所得的要高百倍,诸侯赂秦失去的土地也比战败失去的多百倍。C.第四段指出如果三国爱惜自己的土地,齐人不依附于秦国,燕国不派刺客,赵国不杀李牧,团结一致与秦抗衡,一定能够取得胜利。D.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使用了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 18.作者认为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 四、文本联读化巧练19.《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作目的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 20.《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引述材料方面有哪些异同点?答: 素养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学者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播出时广受欢迎, ① 。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以对话塑造“故事讲述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百年握手,撒贝宁与司马迁跨越千年对话……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令人难忘。其中,“百岁老人”伏生生逢乱世,历经大起大落,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终将其传于天下。《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 ② 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让民族文化根植内心, ③ 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4.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西汉的贾谊、唐朝的杜牧和宋代的苏洵,分别写下了散文名篇《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请仿照示例,把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言简练。示例:西汉初年,天下初定,贾谊借《过秦论》希望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与民休养生息。(1)唐朝晚期,政治腐败,杜牧借《阿房宫赋》希望 。(2) , ,苏洵借《六国论》希望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答: 二、课外拓展深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①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②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③,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④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有删改)【注】 ①逆:预先。②弋:取。③洹水之盟:在苏秦的游说下,六国国君在洹水盟誓“合力抗秦”。④刘:杀。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岁,文中指一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小孩刚生下来算一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加一岁,一般比实岁多一至两岁。B.“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中“卒”与《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中“卒”含义不同。C.昆弟,兄弟的意思。《史记》“当是时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镇天下”中的“昆弟”意思与本文相同。D.“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中“迄”与《促织》中“靡计不施,迄无济”中“迄”含义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译文: (2)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译文: 10.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李桢的《六国论》,分别归纳他们关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主要观点。答: *六国论基础积累练1.答案:sànɡ lù jué pù jiè fù yǔ jì dài shù wéi jié2.答案:(1)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2)它的实际数目。 (3)祖辈和父辈。 (4)智谋和力量。 (5)不去行刺。 (6)旧事,前例。3.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名词做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3)名词做动词,以礼相待 (4)名词做状语,按道理 (5)名词做动词,坚持正义 (6)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答案:(1)判断句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2)判断句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效果啊。(3)定语后置句 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4)被动句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5)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6)判断句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7)状语后置句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8)状语后置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5.答案:C解析:②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③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连词,表示另提一事。④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⑥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⑧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6.答案:B解析:①⑤⑥名词做状语,②⑧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7.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被动句。8.答案:C解析:数:天数,指命运。9.答案:D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动词,亲近,亲附/连词,和,与。C项,被/动词,写。10.答案:D解析:D项,语气词,其余为代词。11.答案:A解析: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B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C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D项,均为助词,的。12.答案:A解析:A项,表原因/表结果/表凭借/表手段,用。13.答案:(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暴霜露 斩荆棘 (3)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4.答案:D解析:原文正确标点:“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5.答案:B解析:B.“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样的。16.答案:C解析:C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应是“说不定谁胜谁负”。17.答案:(1)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2)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18.答案:相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为谗言所害自毁长城。19.答案:尽管这两篇文章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写作目的却相同,都是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20.答案:(1)相同点:两篇文章都涉及秦的历史,《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破灭的事例,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2)不同点:引述史料,各有侧重。两篇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阿房宫赋》重在揭露秦的奢华是其灭亡的原因,因而用铺陈的手法详细叙述秦宫的宏大和宫内生活的奢华,以突出其生活的腐败。《六国论》主要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因而引述史料多从六国方面着笔,从六国互丧与秦国坐收渔利的对比中突出了赂秦的危害。素养提升练1.答案:风靡一时 卷帙浩繁 潜移默化解析:第一空,此处的成语应做谓语,语境强调“播出时”“广受欢迎”,所以可填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的“风靡一时”。第二空,此处的成语应做定语,意思是非常丰富,修饰“典籍”,应填“卷帙浩繁”。第三空,充当状语成分,强调“民族文化”使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应填“潜移默化”。2.答案: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以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解析:画线句子的语病:①“围绕中华典籍中的名篇为中心”重复杂糅,可改为“围绕……”或“以……为中心”;②“塑造‘故事讲述场’”搭配不当,可将“塑造”改为“营造”;③“其成功的关键是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造成的”一是与前文“易辙”,二是句式杂糅,可改为“使传统典籍更加可亲可感,是其成功的关键”。3.答案:构成:三个句子均为主谓宾结构,孔子对应伏生、晁错,“编”对应“护”“学”,三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效果:增强了语势,简洁地概括了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解析:“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人物)……(动词)《书》”的主谓宾结构,属于排比句。“孔子编《书》,伏生护《书》,晁错学《书》”是三个关于《书》的文化故事,作者以排比的形式加以总结,在表达上加强了语势;在内容上概括了三个有关《书》的文化故事,拓展了句子的内容。4.答案:(1)当时的统治者戒奢以俭,富民强兵。(2)北宋中期,内忧外患 北宋统治者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采用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结合以上分析,仿照示例的形式拟写句子即可。5.答案: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段文字主要讲了六国灭亡的背景和原因,这包括秦国强大后逐步吞并六国的土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割地赂秦。另外,文段还指出了苏洵只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的意图。6.答案:C解析:本题中,“是故”是“因此”的意思,往往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引出结果,所以排除A、B两项。比较C、D两项,断句的区别主要在“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这句。根据句式特点,“其恶未极”“其恶未盈”句式结构相似,两个“其恶”分别做这两个句子的主语,排除D项。7.答案:A解析:“虚岁”为两个词语。“虚”是空闲、间断的意思。文中“无虚岁”是说兵祸连年,没有空闲的年份。8.答案:A解析:“旗帜鲜明地提出”错误。作者在本文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9.答案:(1)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2)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解析:(1)恶,痛恨;岂非,难道不是;以,因为。(2)然,这;误,错;所为,所做的事。10.答案: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李桢: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不施仁义。解析:苏洵的观点很明确,即“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重点应明确李桢的观点是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然后他从六国本性、六国谋士、秦国谋士这三方面来说明六国与秦无异,皆为不施仁义。【参考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六国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六国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然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认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崤山以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简直没有空闲的年份。假使有像秦国那样占据有利地理形势的诸侯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必不会成为另一个秦国。只是六国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苏秦当初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为秦国所用,而使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假使秦国当真用了苏秦,(那么)他为秦国做的谋略,就和张仪(连横的谋略)一样了。只因他不为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相亲结为联盟,他难道没有预先料想到合纵的盟约是无法保住的吗?他只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盟约的计谋不会失败。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未满一年,然而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因为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想使合纵离散而连横成功,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为了争夺钱财,而使用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的。”以此来描述衰微时代的人情,也没有多大错误。那六国用攻打的方式相互图谋,欺诈的方式相互推崇,(六国之间)没有兄弟骨肉之亲,六国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威势,用言语恐吓六国,即使贤明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人,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谢罪,想要长久地保持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而生命终结于虐杀吗?上天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最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不会恶贯满盈,那它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它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六国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含义,翻译下列句子,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题目要求,填写恰当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古诗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