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礼记》二则(第一课时)课件,共25页。
22 《礼记》二则第 六 单 元第一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博闻强识”“礼尚往来”“教学相长”这些成语吗?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它们就出自我们古代儒家经典《礼记》。 “教学相长”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虽有嘉肴》。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读读,这一课向我们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2.了解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3.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该书编定相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1.《虽有佳肴》选自《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学家 编纂的。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注音。虽有嘉肴( ) 弗( )食 教学相长( ) 学( )学半 3.用“/”划分下列句子节奏。(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其此之谓乎点拨:1.礼记 戴圣 2.jiā fú zhǎng xiào3.(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其/此之谓乎 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虽然美味的菜肴不代词:它的甘美,味之美好处,益处最好的道理吃,品尝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因此自我勉励困惑 自我反思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所以说教导相互促进学习增长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想一想: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这篇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几层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第二层是说在学习实践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道理:教与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这就叫作“教学相长”。6.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学者的角度:体会(1):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教者的角度:体会: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体会(2):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体会(3):有时,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学了这篇短文后,你对老师的“教”与同学们的“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受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促进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两者在课堂活动中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应一面教,一面学,否则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发现不懂的问题,才能有所长进。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虽有嘉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之称始于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半途而废 博闻强识 孤陋寡闻 教学相长 嗟来之食 特立独行 温柔敦厚 先人后己 心不在焉 移风易俗 谨言慎行 美轮美奂 温文尔雅 文治武功 行远自迩 一成不变 师道尊严 明辨是非 瑕不掩瑜二、出自《礼记》的成语一、通假字学学半 二、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2.不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教学相长也学,同“敩”,教导。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古义:促进。 今义:增加。三、一词多义 学 四、文言句式判断句学学半——学学半——教导向别人学习弗食,不知其旨也。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谢 谢!
22 《礼记》二则第 六 单 元第一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博闻强识”“礼尚往来”“教学相长”这些成语吗?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它们就出自我们古代儒家经典《礼记》。 “教学相长”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虽有嘉肴》。现在,我们就来仔细读读,这一课向我们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2.了解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3.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该书编定相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1.《虽有佳肴》选自《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学家 编纂的。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注音。虽有嘉肴( ) 弗( )食 教学相长( ) 学( )学半 3.用“/”划分下列句子节奏。(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其此之谓乎点拨:1.礼记 戴圣 2.jiā fú zhǎng xiào3.(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其/此之谓乎 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虽 有 至 道,弗 学,不 知 其 善 也。虽然美味的菜肴不代词:它的甘美,味之美好处,益处最好的道理吃,品尝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菜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因此自我勉励困惑 自我反思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所以说教导相互促进学习增长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想一想: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2)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4.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5.这篇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几层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第二层是说在学习实践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道理:教与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这就叫作“教学相长”。6.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学者的角度:体会(1):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教者的角度:体会: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体会(2):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体会(3):有时,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学了这篇短文后,你对老师的“教”与同学们的“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受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促进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两者在课堂活动中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应一面教,一面学,否则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发现不懂的问题,才能有所长进。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虽有嘉肴类比引入逐层论证引用作结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学学半,此之谓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四书之称始于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半途而废 博闻强识 孤陋寡闻 教学相长 嗟来之食 特立独行 温柔敦厚 先人后己 心不在焉 移风易俗 谨言慎行 美轮美奂 温文尔雅 文治武功 行远自迩 一成不变 师道尊严 明辨是非 瑕不掩瑜二、出自《礼记》的成语一、通假字学学半 二、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2.不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教学相长也学,同“敩”,教导。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古义:促进。 今义:增加。三、一词多义 学 四、文言句式判断句学学半——学学半——教导向别人学习弗食,不知其旨也。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谢 谢!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