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原卷板+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1568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原卷板+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1568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原卷板+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15683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原卷板+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原卷板+解析版),共16页。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原卷板)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 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 北冥 藏于己 虽有至道
B.弗食 尘埃 此之谓 讲信修睦
C.兑命 废疾 男有份 选贤举能
D.悠游 谋闭 学学半 鳏寡孤独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教然后知困。 B.大道之行也
C.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B.然后能自反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故外户而不闭。
8.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10.《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⑴[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
⑵[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学常识填空
⑴《礼记》,又叫《__________》,_______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共_______篇。
⑵《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12.按课文填空
⑴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
⑵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⑷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13.根据理解默写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有佳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虽( )有嘉肴 ⑵不知其旨( )也
⑶虽有至道( ) ⑷教然后知困( )
⑸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 ⑹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⑺讲信修( )睦 ⑻男有分( ),女有归
⑼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 ⑽盗窃乱贼而不作(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⑵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⑶《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⑸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二、课内语段阅读
㈠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知其旨( )也 ⑵然后能自强( )也
⑶学不可以已( ) ⑷故( )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①虽有嘉肴 ②虽有槁暴
B.知①不知其善也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之①輮使之然也 ②辍耕之垄上
D.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分)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选贤与( )能 ⑵货恶( )其弃于地也
⑶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①天下为公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B.修①讲信修睦②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作①盗窃乱贼而不作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之①大道之行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三、 课内外比较阅读
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
B.反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D.而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⑴选贤与( )能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故( )制礼义以分之 ⑷以( )养人之欲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养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分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是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四、中考演练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2016年福州市中考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屋舍俨然( ) ⑵阡陌交通 ( )
⑶不独子( ) 其子 ⑷货恶( )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独①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之①大道之行也 ②长跪而谢之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 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答案:C(A.“学”应为“xiào”B.“分”应为“fèn”D.“兑”应为“yuè”;“矜”应为“guā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 北冥 藏于己 虽有至道
B.弗食 尘埃 此之谓 讲信修睦
C.兑命 废疾 男有份 选贤举能
D.悠游 谋闭 学学半 鳏寡孤独
答案:B(A.“佳”应为“嘉”C.“份”应为“分”;“举”应为“与”D.“鳏”应为“矜”)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B (A.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B.“兑”同“说”;“学”同“敩”C.“与”通“举”D.“矜”通“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答案:C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介入主谓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教然后知困。 B.大道之行也
C.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
答案:C(A.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关联词。B.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D.古义 :为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B.然后能自反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B(A项,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C项,亲,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D项,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而B项中的“反”是“反思”的意思。)
8.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答案: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答案: 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10.《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⑴[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
⑵[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人与人相互亲爱(或“仁爱”)。⑵(示例)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两个即可)
11.文学常识填空
⑴《礼记》,又叫《__________》,_______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共_______篇。
⑵《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答案:⑴小戴礼记 战国 儒 戴圣 49 ⑵学记 教育学
12.按课文填空
⑴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
⑵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⑷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⑴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⑷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13.根据理解默写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有佳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⑵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⑶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⑷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虽( )有嘉肴 ⑵不知其旨( )也
⑶虽有至道( ) ⑷教然后知困( )
⑸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 ⑹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⑺讲信修( )睦 ⑻男有分( ),女有归
⑼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 ⑽盗窃乱贼而不作( )
答案:⑴即使⑵味美⑶最好的道理⑷困惑⑸反思⑹勉励⑺培养⑻职守⑼厌恶⑽兴起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⑵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⑶《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⑸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答案:⑴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⑵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⑶《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⑷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⑸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二、课内语段阅读
㈠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知其旨( )也 ⑵然后能自强( )也
⑶学不可以已( ) ⑷故( )木受绳则直
答案:(4分,每小题1分)⑴味美⑵勉励⑶停止⑷所以,因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①虽有嘉肴 ②虽有槁暴
B.知①不知其善也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之①輮使之然也 ②辍耕之垄上
D.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2分)A(A①即使②即使B①知道②通“智”,智慧C①代词,它②动词,往D①表并列②表转折)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4分,每小题2分)⑴《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⑵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答案:(2分)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分)
答案:(4分)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这样才能解除困惑,不断进步。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选贤与( )能 ⑵货恶( )其弃于地也
⑶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答案:(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①天下为公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B.修①讲信修睦②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作①盗窃乱贼而不作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之①大道之行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C(A.①是②作为B.①培养②长C.①兴起②兴起D.①介入主谓②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⑴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⑵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四、 课内外比较阅读
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
答案: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
B.反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D.而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答案:C(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B.反思;同“返”,返回。C.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D.表转折;表并列。)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2)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答案: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答案: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⑴选贤与( )能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故( )制礼义以分之 ⑷以( )养人之欲
答案:⑴通“举”,推举。⑵兴起。⑶所以。⑷来。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养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分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是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答案:D(A.①成长②增长B.①供养②满足C.①职守②区分D.①这②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答案:⑴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⑵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答案: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四、中考演练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2016年福州市中考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屋舍俨然( ) ⑵阡陌交通 ( )
⑶不独子( ) 其子 ⑷货恶( )其弃于地也
答案(4分)⑴整齐的样子⑵交错相通⑶以……为子⑷憎恶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独①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之①大道之行也 ②长跪而谢之
答案(2 分) B(A.①类②同“嘱”,嘱咐B.①全②全C.①老而无子的人②唯独D.①介入主谓②代词,代唐雎。)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4分)⑴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⑵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分)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3分)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原卷板)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 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 北冥 藏于己 虽有至道
B.弗食 尘埃 此之谓 讲信修睦
C.兑命 废疾 男有份 选贤举能
D.悠游 谋闭 学学半 鳏寡孤独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教然后知困。 B.大道之行也
C.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B.然后能自反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故外户而不闭。
8.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10.《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⑴[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
⑵[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学常识填空
⑴《礼记》,又叫《__________》,_______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共_______篇。
⑵《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12.按课文填空
⑴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
⑵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⑷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13.根据理解默写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有佳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虽( )有嘉肴 ⑵不知其旨( )也
⑶虽有至道( ) ⑷教然后知困( )
⑸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 ⑹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⑺讲信修( )睦 ⑻男有分( ),女有归
⑼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 ⑽盗窃乱贼而不作(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⑵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⑶《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⑸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二、课内语段阅读
㈠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知其旨( )也 ⑵然后能自强( )也
⑶学不可以已( ) ⑷故( )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①虽有嘉肴 ②虽有槁暴
B.知①不知其善也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之①輮使之然也 ②辍耕之垄上
D.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分)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选贤与( )能 ⑵货恶( )其弃于地也
⑶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①天下为公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B.修①讲信修睦②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作①盗窃乱贼而不作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之①大道之行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三、 课内外比较阅读
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
B.反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D.而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⑴选贤与( )能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故( )制礼义以分之 ⑷以( )养人之欲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养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分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是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四、中考演练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2016年福州市中考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屋舍俨然( ) ⑵阡陌交通 ( )
⑶不独子( ) 其子 ⑷货恶( )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独①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之①大道之行也 ②长跪而谢之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强(qiáng) 学(xué)学半 讲信修睦(mù) 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 男有分(fēn)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 弗(fú)学 有所长(zhǎng) 选贤与(jǔ)能 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 尘埃(āi)也 天下为(wéi)公 矜(jīn)寡孤独
答案:C(A.“学”应为“xiào”B.“分”应为“fèn”D.“兑”应为“yuè”;“矜”应为“guā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 北冥 藏于己 虽有至道
B.弗食 尘埃 此之谓 讲信修睦
C.兑命 废疾 男有份 选贤举能
D.悠游 谋闭 学学半 鳏寡孤独
答案:B(A.“佳”应为“嘉”C.“份”应为“分”;“举”应为“与”D.“鳏”应为“矜”)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B (A.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案:A(B.“兑”同“说”;“学”同“敩”C.“与”通“举”D.“矜”通“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答案:C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介入主谓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教然后知困。 B.大道之行也
C.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
答案:C(A.古义:这样以后;今义:关联词。B.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D.古义 :为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B.然后能自反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B(A项,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C项,亲,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D项,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而B项中的“反”是“反思”的意思。)
8.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答案: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答案: 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10.《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⑴[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
⑵[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人与人相互亲爱(或“仁爱”)。⑵(示例)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两个即可)
11.文学常识填空
⑴《礼记》,又叫《__________》,_______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_____编纂的,共_______篇。
⑵《______》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的专著。
答案:⑴小戴礼记 战国 儒 戴圣 49 ⑵学记 教育学
12.按课文填空
⑴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
⑵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⑷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答案:⑴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⑷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13.根据理解默写
⑴《虽有佳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有佳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⑵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⑶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⑷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虽( )有嘉肴 ⑵不知其旨( )也
⑶虽有至道( ) ⑷教然后知困( )
⑸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 ⑹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⑺讲信修( )睦 ⑻男有分( ),女有归
⑼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 ⑽盗窃乱贼而不作( )
答案:⑴即使⑵味美⑶最好的道理⑷困惑⑸反思⑹勉励⑺培养⑻职守⑼厌恶⑽兴起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⑵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⑶《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文:
⑸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答案:⑴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⑵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⑶《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⑷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⑸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二、课内语段阅读
㈠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知其旨( )也 ⑵然后能自强( )也
⑶学不可以已( ) ⑷故( )木受绳则直
答案:(4分,每小题1分)⑴味美⑵勉励⑶停止⑷所以,因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①虽有嘉肴 ②虽有槁暴
B.知①不知其善也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之①輮使之然也 ②辍耕之垄上
D.而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2分)A(A①即使②即使B①知道②通“智”,智慧C①代词,它②动词,往D①表并列②表转折)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4分,每小题2分)⑴《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⑵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答案:(2分)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分)
答案:(4分)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自己,这样才能解除困惑,不断进步。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选贤与( )能 ⑵货恶( )其弃于地也
⑶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答案:(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①天下为公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B.修①讲信修睦②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作①盗窃乱贼而不作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之①大道之行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C(A.①是②作为B.①培养②长C.①兴起②兴起D.①介入主谓②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⑴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⑵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四、 课内外比较阅读
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孔子学琴
[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
答案: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
B.反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D.而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答案:C(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B.反思;同“返”,返回。C.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D.表转折;表并列。)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2)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答案: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3分)
答案: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⑴选贤与( )能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故( )制礼义以分之 ⑷以( )养人之欲
答案:⑴通“举”,推举。⑵兴起。⑶所以。⑷来。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养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分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是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答案:D(A.①成长②增长B.①供养②满足C.①职守②区分D.①这②这)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答案:⑴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⑵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答案: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四、中考演练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一5题。(15分)(2016年福州市中考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⑴屋舍俨然( ) ⑵阡陌交通 ( )
⑶不独子( ) 其子 ⑷货恶( )其弃于地也
答案(4分)⑴整齐的样子⑵交错相通⑶以……为子⑷憎恶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B.悉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独①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之①大道之行也 ②长跪而谢之
答案(2 分) B(A.①类②同“嘱”,嘱咐B.①全②全C.①老而无子的人②唯独D.①介入主谓②代词,代唐雎。)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4分)⑴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⑵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分)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3分)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 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 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