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设计
展开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
教 材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务务
课堂学习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
教学目标一
课堂活动一(DO1)
课堂活动一(PO1)
课堂活动二(DO2)
课堂活动二(PO2)
教学目标二
课堂活动三(DO2)
课堂活动三(PO2)
课
堂
评
价
课堂活动四(DO2)
课堂活动四(PO2)
教学目标三
课堂活动五(PO3)
课堂活动五(DO3)
课后练习(DO1/DO2/DO3)
DO4)
【学习主题】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
【设计者】
张研
【课标要求】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分析史料知道郑和下西洋的背景通过完成表格梳理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2.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分析、问题探究、完成表格等多种方式掌握戚继光抗倭的措施及其影响。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读图识史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评价任务】
阅读史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背景。(DO1)
阅读第教材梳理郑和下西洋的地点时间完成表格。(DO2)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明朝对外关系发展的概况。(DO3)
【学法建议】
1.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本课首先可结合教材与补充材料完善学生对两件史实的认知,并通过合作探究从更深的对外关系层面挖掘史实背后的历史意义;其次可多运用历史画作、照片、地图等资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施展,并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情感共鸣;再次可通过对图片、表格等各种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论证的能力;最后通过结合史实对郑和与戚继光进行辩证评价,使学生产生更为坚实的价值判断以及对明代对外关系更加理性的认识。
2.本课是属于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知识点清晰。对于七年级学生,学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涉及到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情况,需要温故知新。要在夯实基础知识前提,通过相关史料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落实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一):
课堂活动(一)
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 。
设计说明:通过课前预习,明确课前学习任务。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明朝建立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根据教材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完成表格。(PO1)
设计说明:落实学生的时空观念
材料一: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
材料二: 1492年底,哥伦布在海地北部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西班牙殖民者以海地为基地,进而征服牙买加、古巴和整个西印度群岛,他们“象穷凶极恶的豺狼闯进驯服的羔羊中”那样,对印第安人“滥施暴行、肆意屠杀”。到16世纪40年代,海地岛上6多万印第安人仅剩下500人,而牙买加、古巴等地的几十万印第安人已被斩尽杀绝。
读材料,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你对和平的理解是?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迁移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习目标(二)
课堂活动(二)
通过分析史料,认识戚继光抗倭的原因。(PO2)
1、倭寇:中国古代称 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 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2、背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 、 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 ”。
3、过程:明王朝派年轻将领 到东南沿海抗倭,他统率的军队被人们誉为“ 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 九战九捷,平定了 地区的倭患。后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总结归纳的能力。
课堂活动(三)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PO2)
1、概况: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 的居住权。
2、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这么大规模的远航?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活动(四)
学生自主表格
课后检测(PO1/PO2/PO3)
【学后反思】起止时间
下西洋次数
船只数量
首次下西洋人数
货物
优质丝绸、精美 瓷器 、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加马
到达地点
下“西洋”,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共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大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27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设计</a>,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共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合作探究导学,基础梳理,合作探究,探究归纳,知能提升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