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土壤里有什么》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5399867/0-17089295953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核心素养目标】1.1《土壤里有什么》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15399867/0-170892959544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核心素养目标】1.2《比较不同的土壤》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1.3《岩石与矿物》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2.4《播种发芽》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2.5《养护凤仙花》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核心素养目标】2.6《根茎叶》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科学1 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展开课题
土壤里有什么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学生通过对土壤的初步观察和对土壤成分的探究,了解土壤的一特征和主要成分,在此基础上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为“探究土壤的成分”,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初步观察土壤,并交流自己的发现。观察方法可以是感官观察,也可以是借助放大镜观察。学生对于观察活动并不陌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利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这里主要强调有序观察,让学生先后用眼睛看、用鼻闻、用手触摸,了解士壤的一些特征和成分。
第二个环节是根据观察推测土壤还有哪些成分,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在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推测土壤可能还有哪些成分,然后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书中提供了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把土壤倒入水中并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第二种方法是把土壤放到火上加热或烧烤,然后观察产生的现象。通过这两种方法让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研究结果,总结土壤的成分都有哪些。通过交流汇报,学生对土壤的成分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最后结合土壤的成分和植物的生长需要,让学生体会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拓展与应用部分以苹果作为比喻,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土壤资源的有限性,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思维
观察土壤特点,推测土壤成分,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科学探索
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责任态度
(1)知道土壤资源对动植物生长、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2)具有探究土壤的兴趣,并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重点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难点
能够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认识土壤的成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你知道地球的表面很多地方被什么覆盖着吗?
2、不同地方的土壤都是一样的吗?
点拨:
土壤的颜色有很多,平时常见的有三种:黑、红、黄。
土壤含沙量不同,有的含沙量多,有的含沙量少,有的含沙量适中。
3、形态各异的岩石有哪些特征?
4、在校园中、田野里,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土壤里有什么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土壤、岩石
不一样。东北松辽流域是黑土,黄土高原是黄土,海南是红土。
坚硬、粗糙、不透水……
回答
初步感知土壤和岩石的特点
诊测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知
讲授新课
一、观察土壤
土壤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资源,它是什么样子的?
1、观察材料与工具:土壤、放大镜
2、我们观察土壤时,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
明确:
看:土壤的颜色、颗粒大小
闻:土壤的气味
摸或捏:土壤的颗粒状况、是否有沙子、是否有水分
3、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
4、土壤观察记录
5、结合我们的观察,推测土壤还有哪些成分组成?
二、实验:把土壤放入水中
1、材料准备:烧杯、水、泥土、搅拌棒
2、实验过程
(1)把土壤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现象说明了土壤有什么成分?注意土块要轻放。
(2)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水中的土壤,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
注意:顺着一个方向缓慢搅拌,玻璃棒不要碰撞到烧杯壁。
明确:
搅拌时水会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后,水面漂浮植物残体等杂质,水中土壤分层,上层的颗粒较小是黏土,越往下颗粒越大,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三、实验:烧烤土壤
1、材料准备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铁盒、火柴、土壤
2、实验过程
土壤放在金属盒里,再把金属盒放在三脚架上的石棉网上,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或烧烤土壤。
注意:加热土壤时,身体不要触碰热的物体,防止烫伤!
3、实验现象
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4、实验讨论
(1)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是什么成分?又是什么成分发出糊臭味?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
明确:
地面上死亡的动物、植物完全腐烂后,在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物质就是腐殖质。腐殖质烤糊后会发出糊臭味。
腐殖质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还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
(2)加热土壤时,冒出的“白气”是怎么回事?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成分
5、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说一说土壤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它为什么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明确:
土壤由黏粒,沙粒,腐殖质,空气和水这五种主要成分组成。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空气,矿物质养分和阳光。土壤是贮存水分和矿物质养分的载体,土壤中的空气可以帮助植物根部呼吸,同时它又有巩固植物根、茎的作用,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
四、拓展与应用:土壤资源
土壤覆盖在地球的表面,它是动物、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家园”。土壤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地球上可被人类利用的土壤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假如一个苹果代表地球,土壤大约占地球表面的多少呢?土壤资源全都能被我们利用吗?真正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壤资源又有多少呢?
明确:
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
五、作业布置
课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现况。
颗粒状
看、闻、摸
用不同感官分组观察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
空气、植物、动物残骸、腐殖质
认识材料
土壤开始分散,并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搅拌水中土壤,然后静置,观察交流现象
认识材料
在教师指导下实验
观察到土壤中形成的黑褐色
物质,闻到糊臭味
阅读资料交流
“白气”是水蒸气蒸发形成的,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资料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总量丰富,但是由于可利用的土壤资源较少,加上人口众多,土壤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能利用不同感官观察土壤特点
为下一个实验环节做铺垫
通过实验知道土壤中有空气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土壤有植物残体、黏土、沙粒等成分
通过实验知道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了解腐殖质作用
知道土壤中含有水的成分
总结土壤成分,分析土壤成分作用
知道可利用的土壤资源是有限的
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现状
强化珍惜土壤资源意识
课堂练习
1.土壤烤糊后,我们会闻到一股糊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含有( )
A.沙粒 B.腐殖质 C.黏粒
2.我国土壤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
A.五分之一 B.二分之一 C.三分之一
3.在土壤的几种成分中,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同时又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的是( )
A.沙 B.盐分 C.腐殖质
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测自己对于本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内容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有黏粒、沙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动植物生长、人类生活都离不开土壤。通过资料阅读,我们知道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壤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保护好每一寸土壤资源。
回顾课堂并与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
板书设计
人教鄂教版 (2017)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动力小车19 测试与改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鄂教版 (2017)三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0094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 动力小车19 测试与改进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展示交流动力小车,测量动力小车,评议动力小车,改进动力小车,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三年级下册17 赛小车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三年级下册<a href="/kx/tb_c400094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7 赛小车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让小车动起来,小车运动变化与力的关系,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二年级下册8 蜗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二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5869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8 蜗牛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资料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