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中职专用】《世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试卷 12 次下载
- 第15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教材课件)-【中职专用】《世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课件 7 次下载
- 第15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中职专用】《世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试卷 6 次下载
- 第16课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新教材课件)-【中职专用】《世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课件 8 次下载
- 第16课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教案 14 次下载
历史世界历史第15课 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展开【课标要求】
1、知道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环节】
第一章:十月革命的胜利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
任务一: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概括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材料二: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多个小时,但工资低微。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阶级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壮大。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背景:19世界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残余阻碍,相对落后;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材料三: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材料四: 因为参加一战,在1917年,农村劳动力减少47.4%,粮食收获量减少四分之一。参战造成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战争中断送生命、受伤致残和死于瘟疫。因为饥荒,1916年罢工1500起,参加人数超过100万。农村头5个月就有510次起义。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背景:沙皇专制统治使社会矛盾尖锐;俄国参加一战失利,激化社会矛盾。
2.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
(2)《四月提纲》指方向
(3)七月事件抛幻想
(4)十月革命现曙光
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比较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
对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推翻沙皇统治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建立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3.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对西方: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二章:苏联的建立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如何?
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9世纪中叶的历史条件,曾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我们现在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①消灭了私有制,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②根据社会的需要,社会有计划地调节生产③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扣除之后,实行按劳分配;④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⑤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成为无阶级的社会,国家也随之消亡等等
——邢建廷 黄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恩社会主义社会(经济) =计划经济 +公有制+按劳分配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有限的力量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措施: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实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
(2)措施: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特点与实质
A.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B.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国家资本主义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评价
材料: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后,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的征收额减少近一半,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允许一定限度的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把经济国有化了的中小企业发还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并以租让、租借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些资本主义成分有利于城乡商品交换,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为过渡时期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允许自由买卖,大大活跃了市场,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商品经济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与他们的物质利益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大大刺激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李玲《浅谈列宁时期苏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背景和意义》
材料:用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的补充与创新,是列宁的一大贡献。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并改行新经济政策 。 —李玲《浅谈列宁时期苏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背景和意义》
⑴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⑵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用市场规律、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三、苏联的成立
成立时间: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第三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
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来被称为“苏联模式“,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背景
材料一:英国组织反苏集团在 1925 年 2 月炮制出所谓的保卫资本主义世界免遭“苏联威胁”论。 1926 年英苏关系继续恶化,1927 年英国外相张伯伦向苏联驻英代办递交断绝外交关系照会。 1927 年 6 月,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整个西方世界借此掀起新一轮的反苏浪潮。
——娄琴《斯大林模式成因初探》
材料二: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材料三:20年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逼近, 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 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 最终导致了不是完善发展新经济政策,而是最终否定这一政策局面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产生了。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俄国国内相对落后的历史文化传统、专制主义的影响
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内容
①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
②农业上:农业全盘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具体表现
①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
①所有制:前者单一公有制,后者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经济调节手段:前者行政指令、计划,后者市场;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三、影响
材料一:在1928—1940年的12年间, 苏联工业以每年增长21%的速度发展, 迅速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值超过了英、法、德诸国, 从原来的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一跃而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使前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行列。依托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前苏联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 并以“社会主义阵营”核心国的身份, 成为冷战时期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
材料二: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材料三:斯大林强行进行全盘农业集体化和集体农庄制度,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大量的农民死于饥饿和饥饿引起的疾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材料四:在经济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不承认市场竞争;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出从重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的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陈娇云《斯大林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
积极作用:
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消极作用: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导致苏联解体。
中国人的反思与实践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第18课 美苏冷战公开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a href="/ls/tb_c403767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8课 美苏冷战公开课教案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环节,随堂测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第6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a href="/ls/tb_c403765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6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精品教案</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探究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第5课 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世界历史<a href="/ls/tb_c403765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5课 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优秀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环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