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全卷共6页,20题;完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温馨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古诗文。
2.走进“福”文化,按要求作答。
福建是中国唯一以“福”字①(guàn)名的省份。在( )传统“福”文化的中国人看来,这个地方的祖先( ),起名有水平。要( )福建何以谓“福”,需要从福建省名由来说起,“福建”由福州府和建州府各取首字而来。这是对“福”的②(qí)愿追求,也是对“福”的具体指向。“福”是很迷人的字眼。甲骨文中的“福”是双手捧酒浇在祭台上,从示从畐,顺天垂象,腹满之义。可见,“福”既要人付出心血与汗水去构造,又是来自上天的幸运,要天人合力就能成全。八闽地名,福、寿、安、宁皆备,散发浓浓的“福泰永宁,平安长乐”愿求。这就是“福”文化的心理深层内涵。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文段①②处对应的汉字。
① ②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崇拜 深谋远虑 追究B.崇尚 高瞻远瞩 追溯
C.崇拜 高瞻远瞩 追溯D.崇尚 深谋远虑 追究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福”既要人付出心血与汗水去创造,又是来自上天的幸运,要天人合力就能成全。
B.“福”既要人付出心血与汗水去缔造,又是来自上天的幸运,要天人合力才能成全。
C.“福”既是来自上天的幸运,又要人付出心血与汗水去创造,要天人合力才能成全。
D.“福”既是来自上天的幸运,又要人付出心血与汗水去缔造,要天人合力就能成全。
(4)下列哪幅“福”字最适合陈列在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展厅?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 B C
我选择( ),理由是:
3.名著阅读交流。
马克思说:“抗争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拯救自己的勇气。”请从下面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简述他们“抗争”的经过,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1)林冲(《水浒传》) (2)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徐海东(《红星照耀中国》)
二、阅读(6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姜夔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诗写诗人“往石湖”“到石湖”“在石湖”“赞石湖”。全诗惜墨如金,并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B.“桥西一曲水通村”自近渐远描绘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美不胜收。
C.“岸阁浮萍绿有痕”写出了岸边的楼阁亭榭,水中的浮萍,还有那推不开的满眼满怀的绿。
D.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赞誉石湖美景,也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5.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既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又凸显了作者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16分)
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
【宋】苏辙
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③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④,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忽。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⑤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齐安(黄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②子瞻:苏轼,字子瞻。③陂(bēi)陁(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④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⑤褰(qiān)裳:提起衣裳。
6.有同学不理解下面加点文言字词的意思,请你结合相应的方法帮忙解释一下。
7.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B.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C.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D.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8.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9.文中的“子瞻之乐”与《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有何异同点?
(三)(20分)
豆包儿
肖复兴
①如今的豆包儿,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做了,一般都会到外面买。外面卖的豆包儿,馅大多用的是红豆沙,这种红豆沙,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稀烂如泥,豆子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自然,红小豆的豆粒那种沙沙的独有味道也就大减,甚至索性全无。要想尝到那种味道,只有自己动手将红小豆下锅熬煮,不用说,这样传统的法子,费时费力又费火,谁还愿意做这种豆包儿?
②小时候,我吃的豆包儿,都是我母亲做的。那时候只有在改善生活的时候才能吃到豆包儿。春节前,必定是要包上满满一锅的,上锅之前,母亲还要在每个豆包儿上面点上一个小红点儿。出锅的时候,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格外喜兴。豆包儿,便显得和节日一样的喜兴了。
③因此,每一次母亲包豆包儿,都会像过节一样。包豆包儿的重头戏,在于熬馅。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熬豆馅必得用铁锅,至于什么道理,母亲是讲不出来的,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说完之后,母亲觉得说得好像没有说服力,会进一步解释:你看炖肉是不是也得用铁锅?没有用铝锅的吧?这样解释之后,她觉得道理已经充足了。
④熬豆馅的重头戏,在于熬的火候。红小豆和凉水一起下锅,一次要把水加足。不能在熬到半截时看着水不够,一次次地加水逗着玩!母亲这样说的时候,同时把红枣下进锅里。那红枣是早就用开水泡好,一切两半,去核去皮。我老家是河北沧县,出金丝小枣,但母亲从来不会用这种金丝小枣,用的是那种肉厚实的大红枣。用小枣煮出的豆馅没有枣的香味,那种金丝小枣,母亲会用它来蒸枣馒头。
⑤水开之后,大火要改小火,还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免得豆子巴锅。豆子不能熬得过烂,烂成一摊泥,豆子的香味就没有了。也不能熬得太稀,太稀包不成个儿不说,豆子的香味也就没有了。母亲包的豆包儿,馅一般会比较干,不会有那种黏稠的液体出现,开花之后的红小豆的颗粒感非常明显,咬起来沙沙的。豆子虽然被煮烂了,但是小小的颗粒还在,没有完全变成另一种形态,很实在的豆子的感觉和豆子的香味,会长久地在嘴里回荡,不像现在卖的豆包那样稀软如同脚踩在泥塘里的感觉。按照那时母亲的话说,那是把豆子给熬得没魂儿了!按照我长大以后开玩笑对母亲说的话是,就像唱戏,那样的豆馅是属于大众甜面酱的嗓子,您熬的这豆馅属于云遮月的嗓子。
⑥豆馅熬得差不多了,放糖,是放红糖,不能放白糖。吃豆包和吃年糕不一样,吃年糕要放白糖,吃豆包必须放红糖。这是规矩,是母亲从上辈那里传下来的,是不能变的。只是,在闹灾荒的那几年,买什么糖都得要票,不是坐月子的或闹病的,红糖更是难淘换。没有办法,只好改用糖精,豆馅的味道差得太多,母亲嫌丢了自己的脸,那几年,豆包儿很少包了。
⑦我长大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之后,自以为见多识广,建议母亲再包豆包儿熬馅的时候加上一点儿糖桂花,味道会更好的。母亲不大相信,在她的眼里,糖桂花那玩意儿是南方货,包元宵和汤圆在馅里加一点儿可以,她包了一辈子豆包儿,从来没有加过这玩意儿。别遮了味儿!她摇摇头说,坚持她的老法子。我说不服她,由她去。
⑧如今,母亲去世多年,买来的豆包儿都会加有糖桂花,母亲包的没有糖桂花的豆包儿,却再也吃不到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0.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母亲“包豆包熬馅”的一些记忆,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图。
11.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情感细腻真挚。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出锅的时候,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格外喜兴。
12.有人认为第⑦段所叙糖桂花之事与文章中心无关,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13.对于一个喜欢美食的人而言,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意蕴,人情的冷暖,处事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他们对味道的感知。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试比较两篇文章在食物上寄予的情思有何异同。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小学“课间圈养”亟须精准治理老鹰
①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此前,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也有学生表示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②造成“课间圈养”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学校基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安全考虑,不愿“放养”,改为“圈养”。其次,部分老师上课“不守时”,不是拖堂就是提前上课,留给学生时间很少导致学生无法自由活动。另外,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是多层教学楼,三四层楼及以上楼层的学生下楼活动极不方便,老师又不允许学生在楼道追逐奔跑。
③对此,有关法律政策已着力消除不利因素。《民法典》已将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作为一种免责情形予以明确,应该说能够打消学校的顾虑。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④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准出教学楼,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现有法律并没有完全打消学校顾虑,一些学校仍在担心“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另一个问题是,一些学校只执行自己的“土政策”,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不以为意。
⑤有鉴于此,亟待根据具体原因,进一步采取精准措施。针对学生安全因素导致的“课间圈养”,应该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安全责任和免责界线。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履行的安全责任要坚决履行,具体到课间,老师既要教育学生哪些危险行为不能有,也要亲自督导或委托班干部监督学生不安全行为。同时,学生课间受伤后,学校在哪些情形下可以免责,要进行详细规定,以切实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
⑥对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没有真落地,教育部门应当督导学校不打折扣地落实。同时,不妨考虑对课间10分钟进行适当延长(如延长到15分钟),并明确禁止老师拖堂或者提前上课挤占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对此项内容的督导应纳入绩效考核。鉴于高层教学楼上的学生课间无法到楼下活动,应允许学生在楼道适当活动。
⑦总之,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亟待纠正,应依法依规维护学生的课间权利和自由,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们。
(《北京青年报》,2023年10月29日)
1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间圈养”指挤占学生课间活动时间,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的行为。
B.有老师在社交平台反映,课间大部分学生不出教室的现象日趋严重。
C.法律政策已着力消除不利因素,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打消学校的顾虑。
D.学生课间受伤后学校均可免责,这样规定方能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
15.文章如何针对“课间圈养”现象展开论述?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16.班主任老师说:“如果造成伤害,家长会来找我麻烦,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都在座位上安静自习。”读完这篇文章,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向班主任老师提意见和建议?
(五)(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深入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推动“以竹代塑”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日前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竹代塑”是指以竹类产品替代塑料制品的过程和活动,主要包括全竹产品、竹基复合材料对塑料制品的全部或部分替代。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3日)
材料二:
竹子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生长3—5年就可成材成林,在固碳减排、水土保持、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竹材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是加工制造结构材、板材、家具、纸等产品的优良原料,竹笋、竹纤维等均可开发利用,目前竹产品已有近万种,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纺织、日用家居等十几个领域。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竹子作为淡泊宁静、高风亮节的象征数千年来深入人心。多年来,我国竹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摘自王戈《加快推进“以竹代塑”打开竹产业发展新局面》)
材料三:
1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竹代塑”就是最终实现竹类产品对塑料制品的完全替代。
B.竹文化数千年来深入人心,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C.我国有857种竹类植物,这保证了我国能生产近万种竹产品。
D.从2010年到2022年,我国的竹产业产值有了好几倍的增长。
18.竹子具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19.当前我国竹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现在哪里?2025年的前景如何?结合以上材料简要作答。
三、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生活如诗,岁月如歌。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很棒!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陈与义 杏花疏影里 八年风味徒思浙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别云间
【解答】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和文学常识。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①②④⑤⑥⑦中注意“际、奉、疏、徒、暮、掣”等字的正确书写。
③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词作《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收录于《全宋词》中。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⑧《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明末著名诗人,抗清英雄夏完淳。此诗起笔叙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生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写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人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激昂,读来荡气回肠。
2.(1) 冠 祈
(2)B
(3)C
(4) 示例:A最合适。 A是甲骨文“福”,形象地表现了古代先民在祭台前求神赐福的样子,恰与“古代文明之光”展厅这一场景吻合。
B最合适。B是楷书“福”字,直截了当点明福建博物院的地名和“福文化”主题。可与“古代文明之光”展厅这一场景吻合。
C最合适。C是艺术字“福”,外形像一座博物馆大楼,右下方一朵盛开的花,形象体现了福建博物院将“福”文化的美好传递。
【解答】(1)本题考查字形。
①冠名(guàn míng):在某种食物前面加上某种名号。
②祈愿(qí yuàn):请求、祈祷、希望。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
崇拜:尊敬;钦佩。崇尚:尊崇、提倡,常用于表述推崇某种观念。
在此形容尊崇传统“福”文化的中国人,应使用:崇尚;
第二空:
深谋远虑: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在此形容这个地方的祖先眼光长远,应使用:高瞻远瞩;
第三空:
追究:追问根由;事后追查推究原因、责任等。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在此指追问福建何以谓“福”的源头,应使用:追溯;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病因一:关联词使用不当,将“就能”改为“才能”;
病因二:语序不当,将“要人付出心血与汗水去构造”与“是来自上天的幸运”调换位置;
病因三:搭配不当,将“构造”改为“创造”;
故选C。
(4)本题考查字体鉴赏。
A是甲骨文,B是楷书,C是艺术字,任选一幅字,点明字体特点及字体,结合展厅特点表述理由即可。
示例:B最合适。该字体比例适当、重心平稳、字形端正、合乎规范,为楷书。与有着厚重历史气息的福建博物院“古代文明之光”展厅契合。
3.示例一:林冲:他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他选择妥协和退让,直到在草料场再次遭到陆谦、富安等三人放火暗算后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他们,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感悟:人不能始终抱有幻想,更不能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要敢于与黑恶势力作斗争。
示例二:保尔•柯察金:他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十月革命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后因高强度的工作和久病缠身,失去工作能力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之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作为武器,开始新的生活。感悟:无论处于怎样的人生逆境,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英勇顽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敢于与命运抗争。
示例三:徐海东:他出身贫寒,入学后因在“贫儿对富儿”争斗中奋起反抗,遭到地主子弟和先生痛打,从而脱离学校;长大后,参与反对克扣工资的工人罢工,之后参加连队,开始革命生涯。感悟:面对欺凌、打压,要保持正直,坚定地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从三个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情节阐述其“抗争”的经过即可。
示例:保尔•柯察金在筑路时,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无法正常工作,也曾迷惘动摇,后到公园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想到要为理想而献身,又忘我投入工作。感悟:面对困境,我们要想想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方向,有了精神寄托,内心才会强大。此外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理想信念。
4.B 5.主人是住在石湖的,很少有人来这里。原来荷花深处有一番景象,主人就是在那个荷花深处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范成大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他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也凸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浪迹江湖,终生不仕的人生追求。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自近渐远”有误,应为:自远渐近。故选B。
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三、四两句意为: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明显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家住石湖人不到”,此处“人”指世俗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其操守清介。后两句引出隐居在石湖的爱国诗人范成大,隐居一隅,山水相伴,表明了作者对范成大志向的理解和支持,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田,不问世事,浪迹江湖的人生追求。
6. 陈列,摆开 已经 A 7.B 8.(1)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
(2)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9.同: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闷,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结合《醉翁亭记》内容可知,欧阳修(太守)的“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选文中的“乐”只是子瞻自得其乐,表现乐观豁达的态度。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杂然而前陈者”句意:杂七杂八的摆放在前面的。陈:陈列,摆开;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杂陈于前”句意:五花八门的菜看摆在面前。陈:陈列,摆开;
②根据分析“字形像一个吃饱的人张着嘴……指吃完转身准备离开”可知,“既”根据字源可以理解为已经吃饱了要离开了,故可推测其意为:已经;根据自源推测法可知,“及其既厌”句意:到了他兴尽的时候。既:已经;
③然将适西山:然而将去西山。可知“适”的意思是:到……去,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留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撷林卉”的意思是: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涧实”的意思是: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两者之间结构相同,呈现对仗关系,中间需要断开;“酌水而饮之”的意思是:从溪中留取水来喝,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断开;“见者以为仙也”的意思是: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这是对前句的总结。因此正确的断句为: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盖,其实;穷:穷尽。适意:使人心情畅快。悦:令人喜悦。
(2)重点字词:愧,感到惭愧;中:内心;责:责备;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9.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①相同点:《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欧阳修被贬州后,随遇而安,寄情山水,排遣心中被贬的抑郁;根据注释①的写作背景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借山水之乐来排遣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因此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遭贬后心中的郁闷,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②不同点:《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从“醉能同其乐”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从选文中的“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等句子可知,子瞻是在山水中自得其乐,文章表现了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点拨】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松柏之间,还要走弯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在这里还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有百围之粗,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一天早上,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留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10.(1)准备铁锅(2)加入红枣 (3)加入红糖 1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豆包上的小红点儿比作小红嘴唇,“白白胖胖”写出了豆包出锅时诱人的样子,侧面衬托出母亲热爱生活、是个有仪式感的人 12.第⑦段不能删去。理由:前文讲到母亲制作豆包儿十分讲究,如坚持用铁锅不用铝锅,坚持用大红枣不用金丝小枣,坚持用红糖不用白糖……此处再叙母亲不愿往豆包馅里加糖桂花一事,更凸显了母亲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坚守。母亲做豆包如此用心,这份用心的背后,是对家人的爱,是对生活的热情。 “我”寻求改变的行为和母亲的坚守形成对比,一句“自以为见多识广”,是自嘲也是懊悔。此段的叙述也为文末的慨叹做铺垫。 13.同:本文和《昆明的雨》中的美食都寄寓着作者对过往人和事的回忆与怀念之情,本文怀念的是母亲做的美味的豆包儿,以及豆包儿所承载的往昔岁月和故乡情结;《昆明的雨》则包含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对昆明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异:本文还有对母亲坚守传统的敬佩,对传统难寻、“现代文明”冲击传统工艺的惋惜与伤感,以及对雅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熬豆馅必得用铁锅,至于什么道理,母亲是讲不出来的,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可知,第一个步骤为“准备铁锅”;
第二空。根据第④段“母亲这样说的时候,同时把红枣下进锅里。那红枣是早就用开水泡好,一切两半,去核去皮。我老家是河北沧县,出金丝小枣,但母亲从来不会用这种金丝小枣,用的是那种肉厚实的大红枣”可知,第三个步骤为“加入红枣”;
第三空。根据第⑥段“豆馅熬得差不多了,放糖,是放红糖,不能放白糖”可知,第五个步骤为“加入红糖”。
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句中的“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可知,本句将豆包上的小红点儿比作“小红嘴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红点儿的形状及颜色,“白白胖胖”则写出了豆包出锅时诱人的状态,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做的豆包儿格外喜兴,体现了“我”对豆包的喜爱。
1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首先要表明态度,回答不能,然后分析原因。
根据第③段“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熬豆馅必得用铁锅,至于什么道理,母亲是讲不出来的,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第④段“母亲这样说的时候,同时把红枣下进锅里。那红枣是早就用开水泡好,一切两半,去核去皮。我老家是河北沧县,出金丝小枣,但母亲从来不会用这种金丝小枣,用的是那种肉厚实的大红枣。用小枣煮出的豆馅没有枣的香味,那种金丝小枣,母亲会用它来蒸枣馒头”及第⑥段“豆馅熬得差不多了,放糖,是放红糖,不能放白糖”可知,母亲制作豆馅的过程十分讲究,坚持用铁锅不用铝锅,坚持用大红枣不用金丝小枣,坚持用红糖不用白糖,母亲用心的背后体现了她对传统的坚守;作者意在通过母亲不加糖、桂花这件事来进一步说明母亲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守护,是母亲对于制作豆馅的仪式感的执着的体现,所以设置我自以为是地去要求母亲改变豆馅制作方法的情节,体现了我的无知以及后悔;同时,母亲对每道工序的认真与用心,都体现了对儿女与家人的爱,所以不能删去。
1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
相同之处:
根据根据第②段“出锅的时候,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格外喜兴。豆包儿,便显得和节日一样的喜兴了”可知,作者将喜兴的豆包描写得惹人喜爱,其实这是对豆包的喜爱,也是对当时开心幸福生活的怀念。第⑧段“如今,母亲去世多年,买来的豆包儿都会加有糖桂花,母亲包的没有糖桂花的豆包儿,却再也吃不到了”可知,文章前半部分描写了母亲煮豆馅的过程,尾段写“却再也吃不到了”体现了作者对母亲做的豆包儿及与母亲生活的岁月的回忆与怀念之情。
根据《昆明的雨》中“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作者和朋友因雨天在小酒店饮酒、吃饭、赏花,度过了一段休闲惬意的时光,感到美满和幸福,因此四十年后还忘不了。可见《昆明的雨》中的美食含有对往事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昆明宁静、清新、平淡、柔和的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不同之处:
根据文章第③段“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熬豆馅必得用铁锅,至于什么道理,母亲是讲不出来的,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第⑥段“豆馅熬得差不多了,放糖,是放红糖,不能放白糖……这个规矩,是母亲从上辈那里传下来的,是不能变的”、第①段“如今的豆包儿,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做了,一般都会到外面买。外面卖的豆包儿,馅大多用的是红豆沙,这种红豆沙,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稀烂如泥,豆子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自然,红小豆的豆粒那种沙沙的独有味道也就大减,甚至索性全无”可知,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了母亲制作豆馅的复杂过程,夸赞了母亲做的豆馅的美味与独特,歌颂了母亲坚守传统工艺的毅力;还表达了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工艺消失的惋惜与伤感,以及对雅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4.D 15.首先引用网友、教师、学生的议论,指出存在“课间圈养”的严重现象。接着从学校管理、教师授课、法规落实等方面分析导致出现“课间圈养”现象的原因。最后从明晰责任界线和加强督导落实两个方面提出纠正“课间圈养”现象的办法。 16.明确权利,学生在非教学时间有正当的言行自由的权利。分清责任,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是可以免责的;老师可以对课间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和督导为。
【解析】14.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第③段“《民法典》已将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作为一种免责情形予以明确,应该说能够打消学校的顾虑。”可知并非对所有课间学生受伤的情况进行免责;
故选D。
15.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结合第①段“‘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此前,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也有学生表示很无奈……”可知,引用网友、教师、学生的议论,指出存在“课间圈养”的严重现象;
结合第②段“造成‘课间圈养’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学校基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安全考虑,不愿‘放养’,改为‘圈养’。其次,部分老师上课‘不守时’,不是拖堂就是提前上课,留给学生时间很少导致学生无法自由活动。另外,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是多层教学楼,三四层楼及以上楼层的学生下楼活动极不方便,老师又不允许学生在楼道追逐奔跑。”可知,此段重点从从学校管理、教师授课、法规落实等方面分析导致出现“课间圈养”现象的原因;
结合第③段“对此,有关法律政策已着力消除不利因素。”第④段“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准出教学楼,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第⑤段“有鉴于此,亟待根据具体原因,进一步采取精准措施。针对学生安全因素导致的‘课间圈养’,应该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安全责任和免责界线。”第⑥段“对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没有真落地,教育部门应当督导学校不打折扣地落实。”可知,最后从明晰责任界线和加强督导落实两个方面提出纠正“课间圈养”现象的办法。
16.本题考查意见和建议。
结合第⑤段“针对学生安全因素导致的‘课间圈养’,应该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安全责任和免责界线。也就是说,学校必须履行的安全责任要坚决履行,具体到课间,老师既要教育学生哪些危险行为不能有,也要亲自督导或委托班干部监督学生不安全行为。”可知,分清责任,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是可以免责的;且老师可以对课间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和督导为。
结合第③段“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可知,学生在非教学时间有正当的言行自由的权利。
17.D 18.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19.“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竹材综合利用率、竹产业产值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根据材料一“‘以竹代塑’是指以竹类产品替代塑料制品的过程和活动,主要包括全竹产品、竹基复合材料对塑料制品的全部或部分替代”可知,“以竹代塑”也包括竹基复合材料对塑料制品的部分替代,并非完全替代;
B.有误,根据材料二“多年来,我国竹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可知,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的是“我国竹产业发展”,并非“竹文化”;
C.有误,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我国有857种竹类植物,我国有857种竹类植物,我国能生产近万种竹产品的原因并非只有竹类植物种类多,竹材的特点、加工技术也是重要原因;
故选D。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根据材料二“竹子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生长3—5年就可成材成林,在固碳减排、水土保持、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知,竹子的快速生长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多种功能,如固碳减排、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这些都体现了竹子的生态价值。
(2)根据材料二“竹材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是加工制造结构材、板材、家具、纸等产品的优良原料,竹笋、竹纤维等均可开发利用,目前竹产品已有近万种,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纺织、日用家居等十几个领域。”可知,这里详细列举了竹子的物理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广泛应用,包括在建筑、交通、水利、纺织、日用家居等多个领域的使用,这些都证明了竹子的经济价值。
(3)根据材料二“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竹子作为淡泊宁静、高风亮节的象征数千年来深入人心。”可知,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淡泊宁静、高风亮节的象征,竹子已经深入人心数千年,这体现了竹子的文化价值。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1)成就:根据材料二“竹材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是加工制造结构材、板材、家具、纸等产品的优良原料……目前竹产品已有近万种,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纺织、日用家居等十几个领域。”可知,竹子的物理特性使其适合多种加工制造,而近万种的竹产品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证明了竹材的综合利用程度高,且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宽,其附加值也在不断提升。根据材料三图表“多年来,我国竹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竹产业产值持续增长。”可知,从2010年到2022年,我国的竹产业产值倍数增长,竹产业产值“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竹产业在经济上的贡献不断增大。根据材料一“为深入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推动‘以竹代塑’发展……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可知,“以竹代塑”不仅是一个环保倡议,也是一个有着明确时间表和发展目标的产业计划。随着该计划的推进,竹产业在替代塑料制品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2025年前景:根据材料一“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可知,2025年的一个具体目标,即“以竹代塑”产业体系的初步建立。这意味着届时将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从原料到产品的竹制品生产体系。根据材料一“……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可知,随着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品质量和种类自然会得到提升以满足市场需求,到2025年竹产业的规模和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提升,这是基于“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建立和产品市场扩大的合理预期。竹制品将成为市场上的重点产品,并凭借其优势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显著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0.例文
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
各科作业多如蚁,时间飞逝难留意。子夜钟声催学子。教室里,收书熄灯孤门闭。本想梦归故里,成绩滑坡生愁绪。月色悠悠枕梦呓。人已寐,梦中萦绕苦和累。
初三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都是考试考试、背诵背诵。经常听同学们说:上初三后,老师上课的速度都很快。一开始,我并不相信,因为哪有老师为了把课讲完,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呢?
上了初三,我才察觉果真像他们所说的,老师讲课的速度很快,只有认真听,稍微走一会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脚步。真的像所说那样,每天考试考试,背诵背诵。
上初三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了。对电脑、电视say:bye-bye!每每到下课的时候,我们总会好好利用这下课的10分钟把那些数学题弄懂。回到家,我们还有拼命地把那些什么化学反应式,物理公式,英语单词、语文的文言文,一谷脑地记到脑子里。到了周末本应让脑袋好好休息一会,可那一堆一堆的作业向我们压下来。
苦与乐是相对的,就像物理中所牵涉的相对运动。有人说:不苦初三枉初三。但我却想说,没有乐作为参照物,又哪来的苦呢?物极必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打开天窗,去看星空,那漆黑的天幕上缀着几颗星星,它们是那样闪耀、迷人。那漆黑的天幕不就是初三的生活的外表,而那些亮晶晶的星星不就是初三生活中的内在之美吗?
初三生活就是这样,跌漾起伏,最后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但当我以后挤上高中列车望着窗外时,那一定是百感交集,就想现在回眸过去一样;我们曾走过多少个百花争艳的春天,烈日炎炎的酷暑,硕果累累的金秋,寒风刺骨的严冬,这其中有道不尽的辛酸苦辣。但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即使是枯燥乏味的旅途,也会变得妙趣横生。
我的初三生活很精彩,我要破茧而出,穿过重重人海,在细雨中穿行。即使一路欢歌,一路叹息,也要书写初三生活最深处的最美诗行。
【解答】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这里”近指代词,表示地点;结合材料“ 生活如诗,岁月如歌。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可知应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如家庭、田园、学校、社区等。“我”指现实中的自己,“写下”书写下的意思,可理解为留下(曾经经历过)。“最美诗行”是比喻性说法,结合材料“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可知“最美诗行”是指自己在生活做的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能体现自己某种优秀品质的事情。“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真棒”提示了文章的主旨,应表现对于自己的肯定与赞美之意。易写成记叙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确定“这里”的具体所指,便于缩小选材的范围,越具体越好,如书房中、教室里、操场上等。然后选取生活中自己做的那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事件。如材料中提到的在教室里苦读,帮助家长做家务,勇敢地帮助他人,还可以写自己走进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也可以写勤学苦练,掌握了某种技能;做了一次环保义务宣传员;在疫情防控的时候做了志愿者等。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材,紧扣“最美的诗行”写多个场面或事件。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自己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作者
篇目
古诗文名句
提示
诸葛亮
《出师表》
,
。
追述自己在战事失败时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间受到委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吹笛到天明。
描绘了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
秋瑾
《满江红》
四面歌残终破楚,
。
作者意欲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八年生活况味。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写飞雪与红旗相互映衬,一白一红,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夏完淳
《 》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诗人慷慨赴死,以可歌可泣之诗篇诉壮志未酬之悲愤。
文言字词
联系点
方法
解释
杂陈于前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课内迁移法
①
及其既厌
字形像一个吃饱的人张着嘴,背着器皿掉过头去。指吃完转身准备离开。
字源推测法
②
然将适西山
A到……去B恰好C刚才D适合
查找字典法
③ 填字母选项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上册1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上册1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应用,阅读,综合实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筱埕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筱埕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填空,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