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练习,共11页。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单元练习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单选题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因为3O2=2O3是吸热反应,所以臭氧比氧气的化学性质更活泼B. 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C. 吸热反应就是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也可以理解为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比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多D.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2.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O2,同时生成2nmol NO2②v正(NO)=v逆(NO2)③每消耗32 g氧气,同时生成60 g NO④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⑦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A. ①④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⑦3. 密闭容器中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分子数目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物质Y和Z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B. 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2:7C.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X+Y=ZD. 若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4. 反应NO2(g) +CO(g)_NO(g) +CO2(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X→Y为放热过程 B. 理论上该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C. 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减慢 D.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使a、c的值均减小5. 下图为H2与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HCl的微观示意图。注:示意图中的能量表示断裂或形成1mol共价键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H2+Cl2一定条件→2HClB. 由图可知有假想中间物质H、Cl原子形成1mol H−Cl非极性键放出431kJ的能量C. 由图中能量数据可知,H−H键比Cl−Cl键更难断裂D. 标准状况下,11.2LH2与过量Cl2反应放出的热量是183kJ6. 利用固体表面催化工艺进行NO分解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O是有毒气体 B. 催化剂能改变NO的分解速率C. NO分解生成N2和O2 D. 过程②释放能量,过程③吸收能量7.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 探究温度对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若先将两种溶液混合并计时,再用水浴加热至设定温度,则测得的反应速率偏高C. 蒸馏完毕后,应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停止通水,再拆卸蒸馏装置D. 为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8. 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浓硝酸,在烧杯内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铁、铅两个电极,已知原电池停止工作时,FeFe、PbPb均有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Fe比Pb活泼,故Fe始终作负极B. Fe在浓硝酸中钝化,故始终不溶解C. 原电池停止工作时,溶液中有Fe(NO3)3D. 利用浓硝酸作电解质溶液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9. 已知升温、增大浓度、加大压强和使用催化剂均可以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现把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试管外壁用手一摸感到发烫,而且产生氢气的速率变化情况(V)和反应进行的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如果使用催化剂,反应结束后会产生更多质量的气体B. t2时刻的速率大于t1时刻的速率主要原因是反应物的量较多C. 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D. t2时恰好完全反应10. 合成氨对解决粮食问题贡献巨大,反应如下:N2g+3H2g⇌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g。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微观历程的示意图如下所示(∗表示物质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形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2中②→③的过程吸收能量B. 在催化剂表面只存在N≡N的断裂,不存在N≡N形成C. ③→④的过程可表示为:N∗+3H∗→NH3∗D. 其他条件相同,使用催化剂不会改变合成氨反应放出的热量11. 甲醇(CH3OH)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2CH3OH(g)+ O2(g)⇌2CO2(g)+4H2(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是一个吸收能量的过程B. 化学变化不仅有新物质生成,同时也一定有能量变化C. H2的生成速率与CH3OH的消耗速率之比为1:2D. 该图也可表示碳酸钙分解反应的能量变化12. 下列措施对增大反应速率明显有效的是A. 温度、容积不变时向C(s)+H2O(g)⇌CO(g)+H2(g)反应体系中增加C的量B. 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C. 过氧化氢分解时加入适量的MnO2D. 合成氨反应中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氩气使体系压强增大13. 关于如图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装置具有启普发生器原理B. 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尾气处理,吸收氮氧化物C. 微热稀HNO3可以加快反应速度D. 广口瓶内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还原产物为 NO214. 用西红柿、电流计、铁或锌等金属进行“水果电池”的实验探究。实验如下。资料:西红柿含矿物盐、有机酸、H+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实验Ⅰ、Ⅱ说明Zn能与H+反应而Cu不能B. 实验Ⅲ说明在该条件下Cu可与H+反应生成H2C. 实验Ⅰ、Ⅲ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 实验Ⅳ中Zn为负极,电子由Zn沿导线流向Cu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于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 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均可表示为C+O2点燃CO2,故相同条件下,12g的石墨和金刚石分别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C. 一定条件下,将0.5molN2和1.5molH2置于某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放热19.3kJ,根据此实验事实可知:该条件下,每生成1molNH3,放热19.3kJD. 4HCl(g)+O2(g)=2Cl2(g)+2H2O(g)是放热反应,Cl−Cl键和O=O键的键能分别为243kJ⋅mol−1和498kJ⋅mol−1,则可推算出H−O键的键能比H−Cl键的键能大二、实验题16. 利用NO2和N2O4平衡混合气体遇热颜色加深、遇冷颜色变浅来指示放热过程和吸热过程。①按图所示连接实验装置。②向甲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CaO固体,此时烧杯中NO2和N2O4的平衡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变深;向乙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H4NO3晶体,此时烧杯中NO2和N2O4的平衡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回答下列问题:(1)Ca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该反应为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NH4NO3晶体溶于水时,乙烧杯内温度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NH4NO3溶于水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吸热反应。(3)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平衡___________(填“未被破坏”或“发生移动”),此时化学反应速率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17. 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位同学想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两人均用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稀硫酸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NaOH溶液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①写出甲中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②乙中铝为_______极,写出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③甲同学后来继续按图丙进行实验,该装置_______产生电流。(填“会”或“不会”)。(2)硅太阳能电池中用到硅。三氯甲硅烷(SiHCl3)还原法是当前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生产过程示意图如图:第①步制备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SiHCl3遇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另一种物质,写出SiHCl3遇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3)铜的电极可以用稀硝酸来用溶解,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4)把盛有48mLNO和NO2混合气体的容器倒置于水中(保持同温同压),待液面稳定后,容器内气体的体积变为24mL,则原混合气中NO2是_______mL。18. 硝酸是中学常见的试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实验Ⅰ:探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某小组选择硝酸、碳酸钙和硅酸钠溶液,证明N、C、Si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1)B中试剂是_______。(2)写出A中离子方程式:_______。(3)C中可能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由此证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4)有同学采用替代试剂的方法,利用上述装置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他选择的试剂是盐酸、亚硫酸钠粉末、品红溶液,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_______。实验Ⅱ:探究铜与硝酸反应速率。小组乙设计如下方案:(5)实验测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