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综合测试-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烟雨浮梁
余江
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
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
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
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实都无需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浮梁的山区,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在这春风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细雨绵绵之中,满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难怪远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户户门庭若市,车马不绝。
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浮梁东邻浙闽,西靠湖南,北连安徽,南下广东,我总感觉是江南的尽头,最内陆最南线的江南了。因为古代这里再南再西就是蛮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放在浮梁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
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日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
不记得谁说过:“美,是不能造作的。”烟雨浮梁告诉我们,美,也需要自然生长,人工斧凿的痕迹过重就不美了,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的考验。
当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那些投入巨资凭空人造的景点,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历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甚至,我们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毁迹,几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园被随意拆迁,难道北京元城墙拆除教训还不深刻吗?
在人类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需要学养和情怀,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来发展。这些似乎正飘散在烟雨朦胧的古镇天空。
(节选自《江河文学》2021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浮梁的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
B.瑶里古镇瑶河两岸民居斑驳的红砖和苔痕累累的墙角,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
C.浮梁的青山碧水、独特的气候条件、拥有古茶树群落等因素共同成就了浮梁茶的好品质。
D.浮梁的美自然不造作,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能经得住历史沧桑的考验,存留至今。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对浮梁的介绍,然后引用诸多古诗文来印证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B.文中画线句运用比喻、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瓷和茶文化的深厚感情,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文章语言优美,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处采用长短结合句式,形成参差错落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3.文章以“烟雨浮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
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1.C 2.B 3.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和当时的天气情况;②在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在表达效果上,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4.①文章通过对浮梁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对浮梁历史悠久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礼赞。②文章通过对浮梁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浮梁秀美的自然风光的热爱。③文章写浮梁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商业氛围的融合,写浮梁的瓷和茶文化走向世界,表达了对当下如何打造经得起考验的文旅产业的思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错误。由原文“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可知,原文说的是瓷器地位逐渐被“景德镇”取代,茶的地位没有被取代。
B.“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错误。结合“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可知,应该是表现历史的厚重。
D.“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错误。结合“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可知,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所以应该是没有过重的人工斧凿的痕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借代”错,“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是比喻;“山河静默”是拟人,赋予“山河”人的情态“静默”。但没有借代。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在内容上,结合文章内容“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可知,我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当时正在下雨,烟雾弥漫,可见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和当时的天气情况。
在结构上,文章以题目“烟雨浮梁”为线索,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表达效果上,结合“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可知,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丰富意蕴的能力。
结合“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可知,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表达了对浮梁历史悠久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礼赞。
结合“细雨绵绵之中,满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可知,细雨绵绵之中,浮梁的草木茶林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文章通过对浮梁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浮梁秀美的自然风光的陶醉。
结合“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日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可知,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文章写浮梁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商业氛围的融合,写浮梁的瓷和茶文化走向世界,表达了对当下如何打造经得起考验的文旅产业的思考。
二.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1)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2)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3)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4)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5)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6)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7)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8)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9)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10)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11)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12)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5.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铁凝这篇《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心”就是“忘形”二字,表现出人们难得的放肆和无所顾忌。
B.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每个人都可以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意味。“我”是“你”的一员,实写“我”的得意忘形,暗写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状态。
C.文章中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这是作者为了对比突出他人的不自在和拘束。
D.城市中弥漫的大雾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阻隔,同时也消除了心理空间的阻隔。
E.这篇散文质朴、亲切、率真,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作者迎面而来的祝福,同时文章又意味深长,激发读者的遐想与思考。
6.作者在开篇写城市里的大雾和乡村里的雾有所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中“得意忘形”的含义。(5分)
9.文章的最后一段对于全文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5.BE 6.大雾的出现令城市不知所措地改变了运转节奏,使“我”得以进入一个自由王国,从而引出下文“我”在雾中的想象、心理活动与特别行为,为“我”的得意忘形铺设背景,营造情境提供可能。 7.运用排比或反复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8.“得意忘形”指放肆地走,放浪形骸,率性而为;注视自己,回归本真,体验生命的自在与欢乐;是对“正确”人间训诫的有意抗拒;是打破刻板生活常态的“非常”改变;是卸去伪装,解放自我,获得自在生命体验的美妙境界。 9.主旨上,深化主题(我和大雾一样获得生命的美妙境界);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表现出人们难得的放肆和无所顾忌”错,根据“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可知,文中的“忘形”是表现人们难得的放浪形骸率性而为的放松状态。
C.“这是作者为了对比突出他人的不自在和拘束”错,根据“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可知,文章中大量描写 “我”的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放松自在,意在以点带面,增强吁请、号召的说服力,含有“希望每个人都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邀请意味。
D.“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阻隔,同时也消除了心理空间的阻隔”错,无中生有,根据“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可知,作者说到的“阻隔”是阻隔掉了外界的嘈杂和注视,消除掉了的是对自己注视的阻隔。
故选BE。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这是写大雾的出现令城市不知所措地改变了运转节奏;
“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这是写大雾对“人”的影响,从而引出下文“我”选择“步行着上了路”,并且体会到了“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的自由感受,引出了后文“我”在雾中的想象、心理活动与特别行为,为“我”的得意忘形铺设背景,营造情境,提供可能。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运用了排比、反复等手法,如“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多个“走个……”“再走个……”运用了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分析,“得意忘形”指放肆的走,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依据“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分析,“得意忘形”指注视自我,回归本真,体验生命的自在与欢乐。
根据“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分析,“得意忘形”是对“正确”人间训诫的有意抗拒;
根据“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分析,“得意忘形”是打破刻板生活常态的“非常”改变;
根据“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分析,“得意忘形”是人生路途中难得的放松;
根据“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分析,“得意忘形”是卸去伪装,解放自我,获得自在生命体验的美妙境界。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虽然描写的是“我”的个体行为,根据“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可知,这里的“你”是包含作者在内的所有人,由自己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思考上升到对所有人生命状态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根据“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写到自己看到城市里的大雾和乡村里的雾有所不同”与“最后一段号召所有人进入雾里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可知,开篇写“雾”结尾写“雾”,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沈沈、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前半部分记叙了雨中游览西溪的情景,后半部分记叙了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两个部分都写出了西溪景致之美。
B.作者一行在天主教修士墓游赏时体验不佳的原因,一是没带电筒看不清景色,二是该处景致与作者等人审美趣味不合。
C.老龙即兴题句,既点出杭州吴越旧地的历史文化,也显出自己高深的文字功力,使得只能借用前人联语的我相形见绌。
D.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西溪的夜游像苏轼赤壁的夜游,不仅因为二者都有幽咽的箫声,也因为二者都寄寓了文人的情致。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欲扬先抑,先自贬为高坐汽车的“俗物”,为随后描写车行途中所见的美景蓄势,强化了对西溪风物的赞美之情。
B.本文借用诗经《桑中》这首情诗的名句,表达对西溪摇船少女强烈的爱慕,饱含浪漫的情致,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C.本文用词别具一格,比如第五自然段“移上”一词,写出作为背景的湖上青山忽然映入眼帘的情状,富有动感,令人眼前一亮。
D.文中有许多信息一再出现,比如西溪的芦花、对西湖景色的感受等等,从而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清晰完整。
12.源宁为什么会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5分)
13.游记散文一般以写景状物为主,为何本文却在写人方面花费大量笔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10.C 11.B 12.西溪充满野趣,苍茫自然,不整齐小巧。从4、8自然段的描写中选取内容简要分析。西溪的好处有:水路回环曲折的曲折美;圆桥茅舍、桑树蓼花的田园风光美;摇船的少女及橹声的咿呀景象的诗意美。 13.①人的评价从侧面反映景的特点。②对人的描写也是写景的一部分,如摇船少女。③人的言行中透露出来的情韵审美进一步强化了景物特征。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使得只能借用前人联语的我相形见绌”错误,老龙即兴题句,切合杭州吴越旧地的历史文化,文字功力高深,而我恰切地引用前人联语,与老龙题写的内容相得益彰。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达对西溪摇船少女强烈的爱慕”错误,原文为“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作者只是赞关摇船少女的风姿,将其融人西溪景色的美好中,并没有强烈的爱慕。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
根据“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是本地的风光”可知,西溪有水路回环曲折的曲折美;
结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西溪有圆桥茅舍、桑树蓼花的田园风光美;
结合“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可知,西溪有摇船的少女及橹声的咿呀景象的诗意美。
西溪既有灵动纯粹的自然环境之美,又有活泼明丽的人文景象之美,充满野趣,苍茫自然,又不整齐小巧。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西溪景物优美,西溪夜晚划船吹箫满是惬意,人的评价从侧面反映景的特点。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西溪摇船的少女及橹声的咿呀景象充满诗意美。对人的描写也是写景的一部分。
“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从人的主观情感出发描绘景物,使景物别有神韵,人的言行中透露出来的情韵审美进一步强化了景物特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6分)
一条河的走向
王剑冰
①这里多雨也多水,湿润的气候容易激发联想。吴王夫差为了运输军队与粮草,派伍子胥开凿邗沟,那个时候,水上比陆路便捷。伍子胥是多么有能力的人,他开凿邗沟,很快将淮河和长江连在一起。这为隋炀帝提供了方便,他以此为基础,迅速拓展了那个伟大的工程。可以说,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开篇序曲,有了这个序曲,才使得全篇宏阔而惊艳。那宏阔而惊艳的鸿篇巨制,竟然有一千七百公里长。
②淮安的灵魂深处,埋藏着两千五百年的时光。大运河改变了大地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挑战了水的传统流向。这个因水而生的城市,最终成了水的故乡。
③我站立在大运河边,看着这波光粼粼的水面,目光迷离,直达久远。这里的人说起来,神情亦有异样,那是淮安人特有的自豪感。由于有了这条河,也就有了漕运。从元朝开始,沿海省份征收的粮食,沿运河北上,直到明清两代,未有停歇。漕运总督的衙门就设在淮安。而且,这里不仅有漕运总督府,还有江南河道总督府。这两位总督,明清时候,多为从一品或正二品大员,不受当地巡抚总督管辖,也不受部院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连淮安府的官员等级,也比其他知府高。如此,这个扼南北交通的水运枢纽,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④因水利而成为宝地,漂母曾在的岸边常年稻花飘香。江淮熟,天下足。由此造就了一个富庶的天下粮仓.走过仓盈风雨桥,对面就是一个仓储遗址,那里竟然有九九八十一座粮仓,可想当时的丰饶,如今,已看不到粮仓什么痕迹,只有一个牌子竖在那里,抚摸着牌子上的字,内心掩饰不住地激动,觉得摸到了历史深处的芳香。
⑤可以想见,在这举足轻重的运河之都,来来往往多少人!你来了,他走了,甚至你来了,他还没走,一时间,舟楫相接,辐揍相继,楼馆高矗,店铺林立,直拥挤得这运河边铺排出好大一片天地。装车的、卸货的、拉纤的、摇橹的,都很忙乱。唱曲声、叫卖声、号子声,声声不断。明清时期,这城市的人口就有五十五万人之多,那是什么概念?当时的杭州城才二十余万人。这里船多客多,所以琢磨着吃,琢磨着做,淮安成了烹饪实验场,江南江北的名吃样样在此汇聚。那些老菜的味道,极致地诱惑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也极致地被这些船只带往四方。狮子头、鱼锅贴、老鸡煲、软兜长鱼、红烧马鞍桥,至今还在水上飘散着余香。那时的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不定扬州玩够,滑脚又到了淮安,只是他们不声张而已。
⑥水给我们带来无比灿烂的文明,带来无可预知的美好,也给这里带来过无尽的灾难。来淮安的路上,看到古黄河的标牌,再往东,又看到废黄河的指示。黄河一路上跑野了,为了入海,它曾经闯入淮河的河道。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淮阴和洪泽湖大堤巡视,河道民众无数次奋争,才得以有“清晏园”这个名称。这条废黄河,就凝固在了时代的苦痛里。经历无数苦难的百姓,把心中的念想与寻觅,托付进了淮海戏中,那戏也被当地人叫作拉魂腔,悲怨的曲调多少年来充斥于运河两岸,最终变成力量,变成诗篇。淮安,真的随了“淮水安澜”的祈愿。
⑦时间进入了一年当中的最后时刻,大雁与天鹅竟然同时飞来,在淮河流域境内的多条河流中徜徉栖息,两种颜色的音符,感染了这个明亮的早晨。一位老者守在水边,一杆烟袋,久未入口,只是让烟锅冒一冒青烟,而他自己,也如那烟袋,静静地发呆。有时候遇到人,他会让烟杆在空中划动,以加重他语气的激动,那一定是同谁对了脾气。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一位老运河人,他把一生交给了这道水。严寒的冬天,菜地里竟然绿意一片。越过菜地你会看到古银杏,看到古运河和古码头。当年,或有一位女子,长久地倚在树下,看着水上的船和水上的人。运河边,码头上,多少人上船下船,多少船顺水逆水,号子一声,风帆一晃,已是千年。
⑧走进淮阴侯韩信故里,韩信倨傲的神情里,有着些许迷茫与慨叹,他在意的或许不是兵戈铁马、荣辱曲直,而是漂母那永远追不回的笑意。走进吴承恩故居,吴承恩与运河的关系,就是一位会思想的人与水的关系,水将他的灵感调到最好,调成与运河同样久长的墨香。站在清口枢纽前,看一条河的想往,这想往已深深嵌入了时间的缝隙。运河两岸的石头,仍然堆积在那里,不知堆积了多少年。那些石头,无论立起来做碑还是横下去做岸,都是一个道理,都具有非凡的气质与宏远的意义。
⑨大运河气势不减当年,这条水道仍然显现出超出想象的繁忙,一艘艘吃水深切的大船南来北往,慢慢地享受时间的微澜。竟然还有划桨的小船,那些木桨,还在临摹着先辈们临摹了无数年的水墨。冬天的夜,一切都进入静默与安然。只有一条河,还在亢奋地涌动,那是大地上弹奏的、永无休止的琴弦。
(有删改)
1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头写到隋炀帝以伍子胥开凿的邗沟为基础,迅速扩展了大运河的工程来方便自己游乐,批判了隋炀帝荒淫无度、穷奢极欲。
B.文章中写淮安的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不受当地巡抚总督和部院的节制,直接对皇帝负责,是为了体现淮安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C.文章中写河道民众将对抗黄河的苦痛托付给淮海戏,悲怨的曲调最终变成力量,体现出当地民众坚韧不屈、顽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D.文章第⑧段写走进韩信、吴承恩故里所观所思,突出人与水的关系,体现出运河在思想情感层面浸润涵养着当地人们的精神世界。
1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运河改变了大地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挑战了水的传统流向”与标题形成呼应,体现出大运河的文化意义及其蕴含的淮安人民的智慧,突出主题。
B.第⑤段通过细腻的笔触如实地写出了运河之都舟楫辐揍、楼馆店铺、人口众多以及热闹的街市场景,表现出淮安地区因大运河而成为繁华宝地,物阜民丰。
C.文章用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的句式描绘大运河,展示出淮安人民与大运河相依相存、休戚与共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大运河文化意义的感慨。
D.文章以广博与厚重的笔调,将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融合现实发展,具有诗意的美感,内蕴丰厚,隽永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16.赏析文中划线句子。(5分)
17.“王剑冰的散文总能让人感受到时间轴上的浑厚与新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答案】14.A 15.B 16.运用通感,“抚摸”“芳香”,由触觉转到嗅觉,由眼前联想到大运河作为天下粮仓,稻花飘香的历史,表达作者对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17.①浑厚:追溯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追溯到吴、隋、元、明清。从大运河的基础工程邗沟的开凿谈起,提及漕运总督府,淮安治理黄河,韩信、吴承恩与大运河的故事等,兼写美好文明和无尽灾难,充分体现大运河历史悠久,底蕴丰厚;
②新活:在追溯历史的同时还写到大运河当下的淮海戏等文化遗迹、河道民众繁忙热闹的生活,体现大运河在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然发挥作用;
③浑厚与新活的结合: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呈现,拉长时间跨度,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全面认识、了解大运河,从而有利于主题的表达,体现出对大运河这一古老而现代文明的歌颂。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批判了隋炀帝荒淫无度、穷奢极欲”错误。结合“这为隋炀帝提供了方便,他以此为基础,迅速拓展了那个伟大的工程。可以说,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开篇序曲,有了这个序曲,才使得全篇宏阔而惊艳”可知,主要是为了强调邗沟的重要性,正是因为邗沟的开凿,才能迅速扩展了大运河的工程。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如实地写出”错误。根据总起句“可以想见,在这举足轻重的运河之都,来来往往多少人”可知,这部分应是作者的想象。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抚摸着牌子上的字,内心掩饰不住地激动,觉得摸到了历史深处的芳香”运用通感,“抚摸”是触觉,“芳香”是嗅觉,“摸到芳香”由触觉转到嗅觉。结合“因水利而成为宝地,漂母曾在的岸边常年稻花飘香。江淮熟,天下足。由此造就了一个富庶的天下粮仓。走过仓盈风雨桥,对面就是一个仓储遗址,那里竟然有九九八十一座粮仓,可想当时的丰饶”可知,作者由眼前联想到大运河作为天下粮仓,稻花飘香的历史,表达作者对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方式的能力。
“时间轴上的浑厚”说明其散文在追溯历史,展现历史底蕴的深厚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特色。比如本文追溯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追溯到吴、隋、元、明清。“吴王夫差为了运输军队与粮草,派伍子胥开凿邗沟,那个时候,水上比陆路便捷。伍子胥是多么有能力的人,他开凿邗沟,很快将淮河和长江连在一起。这为隋炀帝提供了方便,他以此为基础,迅速拓展了那个伟大的工程”从大运河的基础工程邗沟的开凿谈起,“从元朝开始,沿海省份征收的粮食,沿运河北上,直到明清两代,未有停歇。漕运总督的衙门就设在淮安。而且,这里不仅有漕运总督府,还有江南河道总督府”提及漕运总督府,淮安治理黄河,“走进淮阴侯韩信故里,韩信倨傲的神情里,有着些许迷茫与慨叹,他在意的或许不是兵戈铁马、荣辱曲直,而是漂母那永远追不回的笑意。走进吴承恩故居,吴承恩与运河的关系,就是一位会思想的人与水的关系,水将他的灵感调到最好,调成与运河同样久长的墨香”写了韩信、吴承恩与大运河的故事等,“水给我们带来无比灿烂的文明,带来无可预知的美好,也给这里带来过无尽的灾难”兼写美好文明和无尽灾难,充分体现大运河历史悠久,底蕴丰厚。
“新活”中的“新”说明作者不仅仅只写过去的历史,更能展现绵延到当下的人文景致。比如,“经历无数苦难的百姓,把心中的念想与寻觅,托付进了淮海戏中,那戏也被当地人叫作拉魂腔,悲怨的曲调多少年来充斥于运河两岸,最终变成力量,变成诗篇”写到大运河当下的淮海戏等文化遗迹。而“活”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并不是“死”的历史,而是能充分借助人类的生活气息,展现一部“活”的历史,比如“你来了,他走了,甚至你来了,他还没走,一时间,舟楫相接,辐揍相继,楼馆高矗,店铺林立,直拥挤得这运河边铺排出好大一片天地。装车的、卸货的、拉纤的、摇橹的,都很忙乱。唱曲声、叫卖声、号子声,声声不断。……那时的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不定扬州玩够,滑脚又到了淮安,只是他们不声张而已”写了河道民众繁忙热闹的生活。在追溯历史的同时还写到大运河当下的淮海戏等文化遗迹、河道民众繁忙热闹的生活,体现大运河在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然发挥作用;
文章以广博与厚重的笔调追古思今,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呈现,将运河之都淮安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融合现实发展,拉长时间跨度,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内蕴丰厚,隽永优美,让读者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全面认识、了解大运河。这一特色也有利于主题的表达,由眼前联想到大运河作为天下粮仓,稻花飘香的历史,表达作者对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体现出对大运河这一古老而现代文明的歌颂。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一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
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木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洼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蒿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喜,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有删改)
1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笔下的范家门独具特色,奇峰险壁、野树杂花、古洞怪石、老屋田地等相映成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B.满面风霜的老者的一声“回来啦”,令作者感到惊讶又亲切;作者写范家门的老人们,主要是为了体现村民的热情好客。
C.范家门从乱采滥伐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吸引了外来游客,也留下了村里的年轻人。
D.文章最后一段写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如腾飞的大鸟,蕴含着作者对范家门的美好期望,预示着范家门的美好未来。
1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空间印象入手,先介绍范家门的大致地理位置,再通过描写奇峰涧水、神府洞天等,表现出范家门的山水特色。
B.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由实入虚,承上启下,从原生态的生活气场发散,透视出生活中的不变与变,引出下文范家门的今昔对比。
C.这篇写景散文突破写景状物的传统,浓墨重彩地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更以恰到好处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涵。
D.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题,巧妙地把范家门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全篇围绕外在景象,思考其内在底蕴,行文自如,不拘一格。
20.本文的语言描写颇具艺术特色,请举例加以说明。(5分)
21.作者行文缘情入理、理中含情,以“情思”与“理趣”的巧妙融合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答案】18.B 19.C 20.①语言自然灵动,通俗易懂。如“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用语浅近,自然平实。
②整句与散句和谐组合。如“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对偶句与简洁明了的散句自然契合,读来颇有韵味。
③穿插运用修辞手法。如“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运用拟人,“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运用比喻,从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范家门门的精致“妆容”。 21.①情思: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视角,移步换景,层层渲染,借以表达对这一方土地的热情礼赞。
②理趣:通过对范家门的过去与现在的趣味性审美观照,揭示平常中的高贵、可持续发展、现代与传统融合等事理。
③情理交融,浑然天成。在看似散漫的笔触中,融情入理,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不着痕迹地揭示了改革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这一潜在主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思想的能力。
B.“作者写范家门的老人们,主要是为了体现村民的热情好客”错,根据“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可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老人的这一声使他找回老家的感觉,充满了融入乡愁的人文气息。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浓墨重彩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这一判断是错误的。文中关于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的片段叙述,在文本中的比重并不大,算不上“浓墨重彩”。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语言特色的能力。
“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 “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这些都是平常的日用之语,说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通俗易懂,自然平实
“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中整句与散句和谐组合。“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对仗工整,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对仗句与简洁明了的散句自然契合,语言自然灵动,读来颇有韵味。
穿插运用修辞手法。“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从“闹嚷”“先后登场”“扑棱”“喧腾”等动词看出,这些地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油菜花、杏花桃花以及槐花柳絮等以人的情态和动作,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时节范门山景致如画,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特点。
“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从“如打开的书”“斜燕似书签”等语句看出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被比作打开的书的是“老屋”,被比作“书签”的是斜飞的燕子。老屋如书,显然是表现老屋的厚重和文化历史底蕴;而燕子如书签,表现的是老屋和燕子,这一静一动的事物,浑然交织成一幅完美图画的意境。
2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情思上,“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这是自然风景,“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这是古老建筑,如“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这是人的精神面貌,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视角,移步换景,层层渲染,借以表达对这一方土地的热情礼赞。
理趣上,过去范家门人“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结果成了荒山秃岭,现在的范家门人“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改掉了乱采滥伐的旧习,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让范家门“给自己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通过对范家门的历史与现实的趣味性审美观照,展现了乡村振兴中的精神风貌,揭示平常中的高贵、可持续发展、文物与文化传统等事理,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意蕴非常深刻。
本文用生动的笔触,对乡村振兴加以讴歌,在对这片土地的赤热深情中,也用趣味性的分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若干理趣,抒情与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不着痕迹地提示了改革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变化这一潜在主旨,可以说是情理交融,浑然天成。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①张旺才从外地逃荒来到阿不旦,在远离村子的地方,用四亩地养活了全家人,四亩地之外源源不竭的多余力气就用来挖洞,他一锨一锨建筑着自己的黑暗宫殿,似乎打算在其中度过几生几世。
②张旺才已经将地洞莫名其妙地挖向了公路方向。一次他听见一辆大车远远驶来,速度极快,到头顶时猛然停住,轮胎擦路的声音刺进地下,他一惊。这辆车发生了啥事?他屏住呼吸听。路的声音缓慢了,好多汽车慢下来,停住,又缓缓开走,到不远处,路的声音又快了。他走出地洞,听到公路上的嘈杂声,路边停了好多车,他快步走过去,看到村里好多人沿着公路跑过来。
③卡车撞了一个上学的孩子。女孩,十二三岁。撞到了头上,听说已经不行了。他站在林带边的杨树下看,村里人围成一堆,有哭喊的,有劝说的。张旺才站在路边,不时望望林带,又赶紧朝路上看,像怕别人看出他的心思似的。他的地洞就在林带那棵大榆树下面。
④另一次他听到头顶“腾”的一声,好像地洞要塌了,再听时什么声音都没有了。静了好一阵,一辆汽车“呜”地过来,到头顶也没声音了。他跑出洞子,远远看见路上斜横着一辆石油卡车,另一辆卡车正在开走。他走到路边时,看到的情景把他吓坏了,两个人血肉模糊躺在路上,辨不清头脸,从衣服看,肯定是阿不旦村的人。司机大概坐刚才那辆卡车跑了,路上静静的,一辆车都不过来。张旺才盯着那两个人看了好一阵,一个人腿颤了一下,另一个一动不动,可能已经死了。这咋办呢,得赶紧救人啊。
⑤张旺才边往村子跑边喊。一段荒地过去就是苞谷地,几个人头从苞谷地探出来。
⑥“卡车撞死人了。”他指着公路喊。
⑦那几个人提着镰刀跑过来。他跑到卡车跟前,几个人围着遇难者又喊又叫。他退到林带旁站住,他不能过去。他知道这个规矩,他们活着时,和他们握手,一起吃饭说话,开玩笑,都没有事。一旦死了,他就不能过去了,连围着看一眼都不行。在村里他参加过邻居孩子的割礼,参加过婚礼,从来没有参加过葬礼,那是不能去的。
⑧那以后张旺才害怕公路了,他的地洞朝村子挖过去,顺着林带下树根指引的方向。林带下面最安全。林带外面是一段荒滩,荒滩上谁都可以随便挖土,说不定啥时候,一辆卡车开过来,后面跟着挖掘机,一铲挖下去,就是一米多深。那样的机器,几铁铲就挖通到洞里。挖出来的土装满卡车,走了。荒地上莫名其妙多一个深坑,坑边几道卡车轱辘印。也有时出现一大堆垃圾,堆得小山一样,垃圾中混杂着村里人有用的破砖头、废塑料,这些东西被坎土曼①翻找一顿,散开在荒滩。散不开的大水泥块扔在那里,只要水泥块中有一根哪怕指头细的钢筋,很快就会有一个或两个村民,赶驴车过来。有时是两个人同时看上这个东西了,就一起干,馕、茶水放在一边,驴车卸了,驴拴在一边。两人挥着铁锤钢钎,一点一点地啃,他在洞里听见铁锤砸钢钎的声音,像刺痛的鸟叫。几天后,那个水泥块变成一地碎片。凿出来的钢筋也许扔在吐迪家的铁匠铺,顶了一把半把镰刀的钱。也许卖给收废铁的,得了十几块钱,两个人对半分了。也许不分,到村里小商店,买一瓶酒,两包油炸大豆,剩下零钱找成水果糖,一人装一把,喝得醉醺醺回家去。
⑨平常时候荒滩上长一些杂草,从村子赶出的羊群,从路边林带绕过田地,走过这片荒滩,再下到河滩有草的地方。荒滩和村子间有一长条地,年年种苞谷,有一年也倒茬种棉花和麦子。种苞谷时候,一年有几个月,村子被苞谷地挡着,张旺才站在河岸,只能看见村子的烟囱和白杨树梢。种棉花麦子的年份,他一眼能看见村头自己家的房子,看见后墙上的小窗户。洞挖过荒滩后,他想过从地下面斜挖到自己院子,又担心没有树根在地下引路,挖过了挖到邻居家院子。再说庄稼地里也不安全,苞谷一年浇四次水,麦子浇三次水,棉花浇五次水,浇地的水,跑趟子水,泡个地皮皮,半米深。但是,地下若有裂缝,水会一直灌下去。裂缝正好和地洞连通,就麻烦了。洞里进点水不要紧,浇地的人看见水朝地下走了,会拿坎土曼挖几下,把土捣实,也就好了。若是遇到一个大口子,水打着旋涡往下漏,种地人就起疑心,想到地下面肯定有洞,有洞就有东西。到底有啥好东西?水停掉,夜里没人时,父亲带着儿子,拿着坎土曼、绳子和桶,弓着腰,悄悄地开挖了,只一会儿工夫,人就钻到地下不见了,外面只看到不断增高的一堆土。不管洞挖多深,顶多毁掉两平米庄稼,真的挖出东西了,好几年吃不完。阿不旦村的庄稼地里不是没挖出过东西,挖出的多了,只是人都不说,挖出好东西的人家,装得啥事没有发生,东西在家里藏半年,再拿出去悄悄卖了,然后,这家人的生活一下不一样了,家里突然飘出煮肉的味道,新皮鞋新衣服都穿上了,说话的口气也不一样了。村里就有几户人家莫名其妙地过上好生活,家里还是那几亩地,地里也没多打粮食,人也没出去挣钱,突然就吃好的穿好的了。咋回事呢?如果不是天上掉金子,正好砸通他们家房顶,肯定就是地里挖出东西了。如果挖不到东西呢?坑填了,补种上早熟作物,也没啥损失。洞一旦挖下去,就会和地洞挖通。
⑩张旺才的洞挖到村子下面,离自己家房子顶多几米的地方。这天早晨,他突然听到了一声驴叫,还没从驴叫的惊吓中缓过来,土里又一个声音响起来,他耳朵紧贴洞壁,那个声音越听越清晰。就在离他不远的土里,有人也在挖洞,好多人,好多把坎土曼在挖。
节选自刘亮程《凿空》)(有删改)
注:①又名砍土镘,民间传统的一种铁制农具,有锄地、挖土等用途。阿不旦村的村民们以为要在阿不旦村挖石油管道,他们的传统工具坎土曼肯定能派上大用场,但是石油管道用挖土机很快就挖完了,根本没坎土曼的用武之地。
②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凿空》是刘亮程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张旺才和村民玉素甫等人的挖洞事件,以及村庄周围大规模的工业挖掘,展示了一个正在被凿空的村庄。
2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旺才逃荒来到阿不旦,无法与当地人真正融为一体,正是这样的孤独使他沉迷于挖洞。
B.与张旺才挖洞的目的不同,村里人挖地洞纯粹是为了挖出“好东西”,过上“好生活”。
C.阿不旦是中国当下村庄的缩影,人畜共存、朴实传统的生活方式正遭受现代文明的冲击。
D.作者以挽歌式笔调表达了隐忧,用荒诞的笔法抨击了人们精神家园的虚空,充满哲思。
2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对地洞内张旺才听到的声音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符合人物在地洞中听觉分外敏锐的特点,也能看出他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
B.第⑧段,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写出了村子的人情世态,而张旺才作为旁观者,只能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底,倾听这样的生活之声。
C.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张旺才的疑惑和担心,也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地洞真的会被挖通吗?阿不旦真的会被凿空吗?引人深思。
D.文中有两个并置的空间,地上空间展现村民的真实生活,它与时间并行,线性向前;地下空间承载着村民和张旺才的历史记忆及生活向往。
24.文中多次写到的公路有何特殊含义。(5分)
25.刘亮程曾说:散文是让时间停住的艺术,不需要像小说那样被故事追着跑;但是小说就一定要被故事追着跑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22.D 23.B 24.①“公路”连接外部世界,带来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挖掘机等现代化生产方式,象征(或隐喻)现代文明;②“公路”也给村民带来了车祸等,给他们传统的生活带来了冲击,隐喻着未知和不确定性。 25.①情节散文化。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描写了古老村庄的挖掘事件,显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②人物描写散文化。文章淡化人物性格刻画,只是呈现人物原生状态,特别是对张旺才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生动。③场景描写散文化。文章中有多处的环境描写生活化,反映当地的民情风俗,人的生存状态,重视意境层面的营造;④主旨的散文化。村庄是刘亮程写作的起点和终点,他用思乡的情怀渴望保留住对村庄的一点温存和信仰,在他心里村庄永远是人们情神的家园和诞生田园牧歌梦的温床。⑤语言散文化。看似质朴通俗,细品则颇具韵味。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抨击了人们精神家园的虚空”错。应该是反思现代化进程对村庄的伤害。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用工笔细描的手法”错,“说不定啥时候,一辆卡车开过来,后面跟着挖掘机,一铲挖下去,就是一米多深”“只要水泥块中有一根哪怕指头细的钢筋,很快就会有一个或两个村民,赶驴车过来。有时是两个人同时看上这个东西了,就一起干,馕、茶水放在一边,驴车卸了,驴拴在一边。两人挥着铁锤钢钎,一点一点地啃”,可见应该是白描。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相对“村庄”而言,“公路”连接外部世界,公路上跑着各式汽车,公路还带来了挖掘机,“一辆卡车开过来,后面跟着挖掘机,一铲挖下去,就是一米多深。那样的机器,几铁铲就挖通到洞里”,相比张旺才和村民们用“坎土曼”等农具挖洞要快得多。可见“公路”带来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挖掘机等现代化生产方式,象征(或隐喻)现代文明;
②文中关于“公路”的描写主要是两次车祸,“一次他听见一辆大车远远驶来,速度极快,到头顶时猛然停住,轮胎擦路的声音刺进地下”“卡车撞了一个上学的孩子。女孩,十二三岁。撞到了头上,听说已经不行了”,“另一次他听到头顶‘腾’的一声,好像地洞要塌了,再听时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他走到路边时,看到的情景把他吓坏了,两个人血肉模糊躺在路上,辨不清头脸,从衣服看,肯定是阿不旦村的人。司机大概坐刚才那辆卡车跑了,路上静静的,一辆车都不过来”。可见“公路”也给村民带来了车祸等,给他们传统的生活带来了冲击,隐喻着未知和不确定性。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写作题特点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本题需要围绕小说“散文化”来鉴赏,可从情节、人物、场景、主题、语言的角度鉴赏。
①情节散文化。小说从张旺才的视角来写,写他挖洞见到的情形,两次车祸,还有在河滩挖洞,写挖掘机的速度,写两个村民得到钢筋,写挖掘到村庄担心有人因为给地里浇水而发现自己的洞,还有村民从地里挖东西等。总之,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描写了古老村庄的挖掘事件,显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
②人物描写散文化。小说中只有一个“张旺才”有姓名,其他都是以“村民”或者“路人”的形象呈现,即使是张旺才也没有性格特征,只是写他见到的情形,写他的心理,写村庄的生活状态和外界对村庄的影响。总之,文章淡化人物性格刻画,只是呈现人物原生状态,特别是对张旺才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生动。
③场景描写散文化。文章中有多处的环境描写生活化,反映当地的民情风俗,人的生存状态,重视意境层面的营造。如“散不开的大水泥块扔在那里,只要水泥块中有一根哪怕指头细的钢筋,很快就会有一个或两个村民,赶驴车过来。有时是两个人同时看上这个东西了,就一起干,馕、茶水放在一边,驴车卸了,驴拴在一边。两人挥着铁锤钢钎,一点一点地啃”,“洞里进点水不要紧,浇地的人看见水朝地下走了,会拿坎土曼挖几下,把土捣实,也就好了。若是遇到一个大口子,水打着旋涡往下漏,种地人就起疑心,想到地下面肯定有洞,有洞就有东西。到底有啥好东西?水停掉,夜里没人时,父亲带着儿子,拿着坎土曼、绳子和桶,弓着腰,悄悄地开挖了,只一会儿工夫,人就钻到地下不见了,外面只看到不断增高的一堆土”。
④主旨的散文化。小说始终关注村庄的命运,写两次车祸,挖掘机挖土等,呈现对村庄命运的思考;写村民们围观车祸,浇地,找钢筋,挖洞等,展现村庄自然的生存状态,蕴含对村庄的真挚情感。总之,村庄是刘亮程写作的起点和终点,他用思乡的情怀渴望保留住对村庄的一点温存和信仰,在他心里村庄永远是人们情神的家园和诞生田园牧歌梦的温床。
⑤语言散文化。看似质朴通俗,细品则颇具韵味。如“平常时候荒滩上长一些杂草,从村子赶出的羊群,从路边林带绕过田地,走过这片荒滩,再下到河滩有草的地方”“种苞谷时候,一年有几个月,村子被苞谷地挡着,张旺才站在河岸,只能看见村子的烟囱和白杨树梢。种棉花麦子的年份,他一眼能看见村头自己家的房子,看见后墙上的小窗户”,质朴的语言呈现出村庄独有的风景和田园韵味。
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docx、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主旨意蕴“四要求”,探究意蕴挖掘“2层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3+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