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黄桥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学校_______ 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蚕丝织布
C.火药使用
D.冶炼生铁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氧气C.空气D.碘酒
3.在反应2A+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18和44。若2.6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
A.4:9B.8:11C.10:11D.31:44
4.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干冰升华
C.蜡烛燃烧
D.铁器生锈
5.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A.矿泉水是纯净物
B.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原子和氢原子
C.化学方程式等号左边可能有“↑”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化学模型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模型B.物质的分类模型
C.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D.地壳中元素含量的模型
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是学习化学的必备技能。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A.熄灭酒精灯B.稀释浓硫酸
C.加热液体D.加块状固体
8.每种植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酸碱性环境。下表为四种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
某土壤浸出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该土壤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A.水稻B.茶树C.马铃薯D.玉米
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10.下列应用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生产铅笔芯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D.氧气用于供给呼吸
11.下列有关CO2和CO的知识归纳,错误的是( )
A.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B.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都能溶于水,都能燃烧
C.用途:CO2用于灭火、温室气体肥料等;CO可作燃料、冶炼金属等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2.下列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
B.垃圾分类回收
C.增加绿地面积
D.处理工业废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某校化学研究型学习小组通过实验研究高炉炼铁的化学原理,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_____
(2)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什么?_______
14.在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中:
(1)实验I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实验Ⅱ中可观察到水中白磷燃烧发出亮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______
(2)实验I中铜片上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的现象,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
A 继续加热
B 趁热放到有氢气或一氧化碳的瓶中
C 直接用清水冲洗
D 用砂纸轻轻打磨
(3)实验结束,取烧杯Ⅱ中的水再滴入紫色石蕊,石蕊变为红色。
反思:实验Ⅱ烧杯中除磷燃烧外可能发生类似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查阅资料:磷燃烧产物与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从而减少大气污染,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15.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1),请回答:
(1)根据图2的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选填①、②或③)
(2)实验时如果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燃烧,最好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_,所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某小组在实验室制取和有关CO2化学性质的实验,选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他们制CO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_________;(填序号)
(2)在装药品之前必须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
(3)在进行制CO2时应先加入________,后加入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属于_______反应类型。
(4)他们将制得的CO2与C装置连接,观察到C装置内有气泡,但是没有看到明显现象,为此小组同学展开了讨论,经研究后决定装置D与制CO2发生装置连接,观察到D装置中有________现象出现,
(5)请你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现象分析:
C装置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
B装置中出现实验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
(6)若用制CO2的装置还可以制_______,若想收集到较纯净的该气体,必须进行改进的地方为_______;若想得到平稳的气流,应向装置内先加入______,然后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某校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完成制取氧气的实验。他们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 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18.长久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水垢放入过量的稀盐酸的烧杯中,立即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其质量。在以后的5min内,每一分钟读一次数。结果如下表,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2)该水垢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
19.(10分)某社会实践小组参观了当地的自来水厂生产全过程,并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如图为他们依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自来水净化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絮凝反应处理常用的物质是_____。
(2)过滤处理池内石英砂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过滤装置中的。实验室过滤装置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
(3)消毒处理的消毒剂是氯气(Cl2),当氯气溶于水时,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0.(12分)请回答下列有关金属的问题。
(1)下边是某探究实验装置图。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开始时U型管两端的红墨水液面相平)_____
(2)X、Y、Z是三种金属固体,将X和Y浸入稀硫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X无变化;将X和Z浸入硝酸银溶液中,X表面有银析出而乙无变化;
①判断X、Y、Z和银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
②具体确定一种X后,写出X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2、B
3、C
4、B
5、D
6、C
7、D
8、D
9、B
10、D
11、B
12、A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为了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物在加热时发生爆炸 3CO+Fe2O32Fe+3CO2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14、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Cu+O22CuO AC P2O5+3H2O2H3PO4
15、③ 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
16、②③⑥(或①③⑤⑥) 检查装置气密性 石灰石(或大理石) 稀盐酸 复分解 白色沉淀 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氧气(或氢气) 改用排水法收集 二氧化锰(或锌粒)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1)0.96
(2)81.7 %
18、8.8g
80%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2分)
19、明矾 漏斗 Cl2+H2O=HCl+HClO
20、铁钉生锈,U型管液面变为左高右低 Y、X、Ag、Z Cu+2AgNO3=Cu(NO3)2+2Ag
作物
水稻
茶树
玉米
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0
4.8~5.5
反应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剩余固体质量/g
2.55
2.25
2.10
2.04
2.04
时间/min
0
2
3
4
5
质量/g
100g
95g
92g
91.2g
91.2g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兴市黄桥中学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泰兴市济川中学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泰兴市济川中学2023-2024学年九上化学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
泰兴市黄桥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泰兴市黄桥2023-2024学年化学九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CO和CO2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