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社戏》(第1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一课《社戏》(第三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二课《回延安》(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二课《回延安》(第2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第三课《安塞腰鼓》(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
展开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
课前回顾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A( )→B( )→C( )→D夏夜行船→ E( )→
F( )→G( )→H( )
2.这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二、阅读4——10段,请找出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1“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找出来。
三次波折:
三次转机:
我”盼望到赵庄看戏,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结合课文内容4——10段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4段:
5段:
6段:
7段:
下一层的第10段:
由此可见“我”的心情变化是:
详写看戏之前的波折及“我”的心情变化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14——21段 那夜的戏好看吗?
1“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四、课文写夏夜行船所见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试品味11——13;22——23段赏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1通过多种感觉写见闻感受: 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角度
( )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 )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水气
( )觉:“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 )觉:风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运用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1)文中写了哪些静景,哪些动景?
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①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②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四、 课堂小结:
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入手,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情景交融。把江南水乡的夜景写得有味、有形、有色、有声,更有情。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船行之快,烘托了“我”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也表达了“我”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加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描写景物的优美语句;
2.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偷豆吃豆的?那夜的豆为什么好吃?
板书设计:
社 戏
鲁迅
叙事——详略得当——戏前波折、船头看戏、月夜行船、月下归航
景物——江南水乡月夜图——有味、有形、有色、有声,更有情
参考答案
一、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A随母归省→B乡间生活→C戏前波折→D夏夜行船→ E船头看戏→F月下归航→G偷豆送豆→H怀念好豆
2.这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的是:C D E F G 略写的是:A B H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二、1.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②与我同去; ③保证不出事。
2,我”盼望到赵庄看戏,从遇到困难到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结合课文内容4——10段加以说明。
4段:“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5段:“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只在我急得要哭”
6段:“总之,是完了”“我似乎听到……而且知道……”
7段:“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
下一层的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 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由此可见“我”的心情变化是: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欢喜轻快
3.详写看戏之前的波折及“我”的心情变化有什么作用?
1)这一波三折,极力渲染了“我”盼望看社戏的心情。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2)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3)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三、阅读14——21段 那夜的戏好看吗?
1“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因为: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 表现:
文中写孩子们“打呵欠”“各管自己谈话”“都很扫兴”“破口喃喃 的骂”,“不住的吁气” “终于熬不住” 最后未等散戏就中途回家等。 (侧面描写戏不好看)
四、课文写夏夜行船所见景物充满诗情画意,试品味11——13;22——23段赏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1)通过多种感觉写见闻感受: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水气
听觉:“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触觉:风吹
想象:戏台、渔火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运用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静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皎洁)的月色,依稀的赵庄,星星点点的渔火。在灯光中漂渺的戏台,
动景:航船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把航船比喻成大白鱼,,反映了“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们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老渔夫的喝彩是从侧面烘托船快)
拟人: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和“跑”把山人格化了。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快以及小伙伴驾船技术高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一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一课时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第一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第一课时导学案,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三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三课时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除了双喜,布置作业,阅读24——27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