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课件2 课件 0 次下载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课件4 课件 0 次下载
-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8 课件 0 次下载
-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7 课件 0 次下载
-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4 课件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是日更定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止,停 稳定,固定我 剩下
3.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B.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D.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6.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君向潇湘我向秦
表达与知音相遇的欣喜。
A.“湖心亭看雪”中“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8.根据提示默写句子。(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苏轼笔下的美人一般的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可见,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本题考查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及平时的积累。
9.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是________时期的散文大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2)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__________和游湖人的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本文的作者及内容。
全,都 哪能 客居 消失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5页第10-14题。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1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说明没有他人的陪同,在偌大的湖中,独自前往。
13.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描写景物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段白描描写出天地空旷、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的特点,正所谓“奇景”。
14.文章结尾舟子用“痴”字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全文主旨尽在一个“痴”字,舟子对作者说“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快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表现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意思对即可)
共同,一起 这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5页第15-18题。
16.翻译下列句子。(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想不到)湖中还有这样的人呢!
1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相与步于中庭B.独往湖心亭看雪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更有痴似相公者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掉前后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引诱倭寇进入?
2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化 人 坛 四 面 皆 水 断 前 后 两桥 则 死 地 矣 盍 诱 倭 入?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2)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22.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
在《姚长子墓志铭》中,作者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可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是借姚长子这位典型人物,赞颂抗倭英烈,赞颂抗清英雄。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2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对联的横批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由《记承天诗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湖心亭看雪》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所以横批可以为: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横批:闲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评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湖心亭,中国四大名亭,走进作者,写作背景,疏通文意,亭中会客经过,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情感和中心,文章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13湖心亭看雪pptx、13湖心亭看雪docx、13《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第13课湖心亭看雪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湖心亭看雪备课ppt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瀛洲,阮公墩,花港观鱼,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