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41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必修上册,共17页。
古诗词诵读静 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歌大意】娴静的女子多漂亮,在城角僻静的地方等我。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挠头发徘徊不进。娴静的女子多么美好,赠送给我一根红色的茅草。这根红色的茅草颜色亮丽,我喜爱它的漂亮。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那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并非你这荑草美,而是因为这是美人赠送给我的。【创作背景】《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这首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洁爱情的美好。【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接下来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歌大意】渡江去采摘荷花,长着兰草的沼泽地里生长着许多芬芳的香草。采来美丽的荷花想送给谁?自己思念的人儿,正远在天涯。回过头去望故乡,路途漫漫无尽。感情深厚的人分居两地,只能在忧伤中度过晚年,直至去世。【创作背景】东汉中后期,游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坷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作品赏析】起首一、二句叙述平缓,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思。“芙蓉”“兰泽”“芳草”等词,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美好。三、四两句自问自答,语气较为缓和,“远道”一词已为下文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诗承上句“远道”而来,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回头望着故乡的方向,但看到的是不敢去仔细计算的漫长道路。“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至此,抒情主人公痛苦到极点。结尾两句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产生了更深的担忧: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令人销魂!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大意】春天的花和秋夜的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软禁我的)小楼昨夜又吹进东风,不忍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南唐宫殿)雕饰华美的栏杆与用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容颜再没有原来的红润。若要问我(到底)有多少愁怨,正像一江(绵绵不绝的)春水滚滚向东奔流。【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据《默记》载,李煜入宋后,宋太宗曾派徐铉探视李煜,“后主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闻之不悦。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宋太宗听后大怒,遂鸩杀李煜。【作品赏析】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浓重的愁思贯穿始终。全词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概括、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鹊桥仙秦 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诗歌大意】纤细的云编织出各种巧妙的图案样式;那些飞驰在天空的流星仿佛传递着他们(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在这美好的夜晚)他们渡过这辽阔的银河(相会)。秋风玉露之夜,他们这一次相逢,就胜过了人间千遍万遍的相逢。那两人相会的情意,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那样温柔缠绵,而重聚相守的美好时光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两情要是真的能够天长地久,并不在于朝夕相守。【创作背景】此词写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七夕。绍圣三年(1096)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于是写了此词。【作品赏析】这首词借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词人不认为织女和牛郎聚少离多值得哀怨,因为他们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时空阻隔反而酿就了他们相会的甜蜜。词人还说,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词人命意之高妙,蕴含着词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古诗词诵读静 女《诗经·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歌大意】娴静的女子多漂亮,在城角僻静的地方等我。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挠头发徘徊不进。娴静的女子多么美好,赠送给我一根红色的茅草。这根红色的茅草颜色亮丽,我喜爱它的漂亮。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那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并非你这荑草美,而是因为这是美人赠送给我的。【创作背景】《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这首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洁爱情的美好。【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接下来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歌大意】渡江去采摘荷花,长着兰草的沼泽地里生长着许多芬芳的香草。采来美丽的荷花想送给谁?自己思念的人儿,正远在天涯。回过头去望故乡,路途漫漫无尽。感情深厚的人分居两地,只能在忧伤中度过晚年,直至去世。【创作背景】东汉中后期,游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坷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作品赏析】起首一、二句叙述平缓,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思。“芙蓉”“兰泽”“芳草”等词,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美好。三、四两句自问自答,语气较为缓和,“远道”一词已为下文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诗承上句“远道”而来,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回头望着故乡的方向,但看到的是不敢去仔细计算的漫长道路。“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至此,抒情主人公痛苦到极点。结尾两句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产生了更深的担忧: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令人销魂!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大意】春天的花和秋夜的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软禁我的)小楼昨夜又吹进东风,不忍回望那(依旧)被明月照耀的故国山河。(南唐宫殿)雕饰华美的栏杆与用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容颜再没有原来的红润。若要问我(到底)有多少愁怨,正像一江(绵绵不绝的)春水滚滚向东奔流。【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据《默记》载,李煜入宋后,宋太宗曾派徐铉探视李煜,“后主相持大哭、坐默不言”,太宗闻之不悦。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虞美人》追思往事、怀念故国,并命南唐故妓咏唱,宋太宗听后大怒,遂鸩杀李煜。【作品赏析】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浓重的愁思贯穿始终。全词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概括、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鹊桥仙秦 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诗歌大意】纤细的云编织出各种巧妙的图案样式;那些飞驰在天空的流星仿佛传递着他们(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在这美好的夜晚)他们渡过这辽阔的银河(相会)。秋风玉露之夜,他们这一次相逢,就胜过了人间千遍万遍的相逢。那两人相会的情意,就像悠悠无声的流水那样温柔缠绵,而重聚相守的美好时光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怎么忍心回望由鹊桥回去的路!两情要是真的能够天长地久,并不在于朝夕相守。【创作背景】此词写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的七夕。绍圣三年(1096)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于是写了此词。【作品赏析】这首词借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词人不认为织女和牛郎聚少离多值得哀怨,因为他们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时空阻隔反而酿就了他们相会的甜蜜。词人还说,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词人命意之高妙,蕴含着词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