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展开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这首小令选自“部编本”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这首元曲被誉为“秋思之祖”,语言精练,全曲仅二十八个字,不夸张,也不用典故,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写景没有一处提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无处不在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元曲小令,但这首小令比较简单,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完全可以读懂。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这首小令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基于此,老师尽量少讲,通过诵读和更多的活动,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但是七年期学生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设计理念】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诵读为基础,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诗文情感,读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单元目标,结合新课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这首小令,以朗读为基础,把握抒情方式,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阅读,品味语言,领会小令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知人论世,感受其中饱含的游子思乡之情及其普遍的意义。
【教学环节】
一、概述文体,激趣导课
1.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元代作家写的诗歌《天净沙·秋思》。同学们,我刚才的话有没有说错?对,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介绍文体,拓宽视野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唐代以诗歌闻名,代表作品如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春望》;宋代则以词著称,代表作品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元代的文学主体是元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元曲的代表作品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初读文本,感知小令
1.教师范读,学生初读,划出节奏。明确:读出节奏。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自由朗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律,注意重音。
明:“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在”。
三、解读小令,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明确: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这首小令给人的感觉是:悲凉、凄凉、忧伤。
2.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共写了9种景物,即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句,一字一景,凝练而不简陋,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鲜明的修饰语,一幅意境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就勾勒出来,言简意丰。
第一句是萧瑟秋景,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破败,荒凉,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哀愁。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四、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1.背景链接:马致远,(1250?-1324?)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经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一直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知人论世,探究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3.探究这种情感有何代表性?
明确: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
五、品析语句,感悟写法
1.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
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人生出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所写景物无不饱含作者的情思。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构思精巧,句法别致。
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
六、迁移拓展,比较阅读
朗读下面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一下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确:
同:两曲都是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
异:白曲描写重景;马曲描写,情景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七、作业设计,学以致用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八、板书设计,提纲挈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哀 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乐”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哀 思乡之情
情 ——夕阳 断肠人
【教后反思】
诗歌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抽象的意象、意境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首小令的教学,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曲中前十八个字涵盖的九种景物,品味意象,感知画面,把握情感。再结合有关资料和作者身世,知人论世,体会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和这种情感的普遍意义。最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比阅读,并通过作业的形式,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设计基本达到了教学预期。
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1课时初步认识比热容pptx、加热水和煤油mp4、比较水沙石的比热容mp4、比较金属的比热熔冰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swf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初读知面,初步感知,再读晓事,三读明情,四读悟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