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上午10:30-12: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表中的相应位置。)
1. 2022年8月,在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发现了有着“水中大熊猫”“活化石”之称的桃花水母。这种美丽的稀有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你判断其属于( )
A. 腔肠动物B. 扁形动物C. 软体动物D. 环节动物
2.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鳄蜥是2021年我国特种邮票中的大明星(如图),其体表覆盖的角质鳞片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护身体并减少体内水分散失B. 有利于运动
C. 有利于保温D. 辅助呼吸
3. 鳄蜥有发达的四肢、灵活的颈部,进行体内受精,其与蜥蜴同属于( )
A. 鱼B. 两栖动物C. 哺乳动物D. 爬行动物
4. 动物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运动。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 人的头发不断长长B. 神舟十三号实验柜里的心肌细胞欢快地跳动
C. 猫头鹰闭目养神D. 青蛙的心脏不停地跳动
5. 80年代以前,蛔虫病是我国少年儿童中常见的寄生虫病。以下行为中,有利于预防蛔虫病的是( )
A. 不洗手就直接拿食物吃B. 看到村边小河里水挺清澈就直接喝
C. 看到买回的生菜很干净就直接吃D. 将水果用清水浸泡并反复冲洗后再吃
6. 人体肠道内的消化液可以消化食物,却无法消化寄生在肠道中的蛔虫,主要是因为蛔虫体表有( )
A. 纤毛B. 黏液C. 外套膜D. 角质层
7. 以下几种动物中,与蛔虫同属于线形动物的是( )
A. 沙蚕B. 线虫C. 蛭D. 蚯蚓
8. 娃娃鱼(如图)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叫鱼却不是鱼,而属于两栖动物,主要是因为其( )
A. 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生活B. 有尾和四肢
C.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D. 皮肤裸露
9. 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B. 乙→甲→丙C. 丙→甲→乙D. 甲→丙→乙
夏天的一场大雨后,同学们在校园的草地上采集到一些蚯蚓,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观察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等,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请完成下面小题。
10. 蚯蚓在大雨后钻出地面主要是为了( )
A. 喝水B. 呼吸C. 取食D. 晒太阳
11. 几位同学观察蚯蚓时所做的描述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B. 离环带较近的一端是蚯蚓的后端
C. 用手抚摸蚯蚓,感觉腹面比背面粗糙D. 蚯蚓向前蠕动时,身体前端先移动
12. 同学们想饲养蚯蚓,那么饲养装置中的培养土应为( )
A. 疏松的湿土B. 浸水的泥土C. 粘性较大的湿土D. 干燥的沙土
13. 某同学在打篮球时不慎摔倒,同学们跑去帮他时发现该同学右侧前臂不能动了。关于右侧前臂不能动的原因,可以排除的是( )
A. 支配右臂的神经受损B. 右臂肌肉受损
C. 右臂肘关节脱臼D. 右臂皮肤受损
14. 珍妮·古道尔在观察黑猩猩时,发现名为“戈利亚”的黑猩猩地位最高,其他黑猩猩总是让其首先占有食物和配偶。黑猩猩们的这些行为属于( )
A. 社会行为B. 取食行为C. 攻击行为D. 繁殖行为
15. 同学们在学校的生物园里看到如下几种小动物,其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B. C. D.
16.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下列实例中,属于这种信息交流的是( )
A. 小动物闻到老虎的气味纷纷逃离B. 冬季雷鸟的羽毛变成白色
C. 小松鼠在储藏坚果的地方盖上树叶D. 母鸡发现老鹰时向小鸡发出“咯咯”的叫声
17. 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能够成为统一的整体,是由于其中存在着( )
A.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B. 物质流C. 能量流D. 信息流
18. 动物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主要是因为( )
A. 动物都能自由运动,植物都不能B. 动物都以植物为食
C. 植物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动物不参与D. 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
19.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蛇与鼠数量变化的动态平衡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蛇捕食鼠,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B. 蛇和鼠的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C. 鼠多蛇少,说明该生态系统已被破坏D. 为保护农作物,应在农田里大量放养蛇
20. 小叶在探究“蚂蚁是否爱吃甜食”时,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是( )
A. 蚂蚁数量B. 食物C. 温度D. 光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
21. 【识图作答】观察不同环境中动物
暑假期间,小林在姥姥家的院子内、农田中、鱼塘里看到了很多动物,例如蟾蜍、蚯蚓、鱼、七星瓢虫、家兔等,如下图所示。请你和小林一起来观察、研究一下这些小动物吧。
(1)小林将图中动物分成AD和BCE两类,他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你认为除这种分类方法外,还可以依据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等特征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2)通过比较,小林还发现A、D两种动物的身体都由许多_____________构成,但是D更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
(3)小林的姥爷从自家的鱼塘中捞了几条鱼,放在鱼缸里给小林观察。小林发现鱼有很多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等。
(4)这些动物中,结构最复杂、最高等的要数_____________(填序号)了,它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有利于其适应气温的变化;另外,它的牙齿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分化,有利于切割和磨碎植物性食物。从生殖方面看,这种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使其后代的成活率大大高于图中所示其他几种动物。
(5)请从以上动物中任选两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资料分析】芦芽山的小精灵——紫啸鸫
在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宁武县),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雀形目小鸟——紫啸鸫(dōng)(如图1)的一些生活景象。每年5月,进入繁殖季节的紫啸鸫夫妇会轮流育雏,每隔一段时间亲鸟就飞回来喂食(主要是天牛、象甲等森林害虫)。当鸟巢附近出现体型更大更凶悍的鸟——红嘴蓝鹊时,雄紫啸鸫会尖叫着冲向它,勇猛地发起战斗,直到红嘴蓝鹊逃离。
请你阅读资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内填图中序号):
(1)资料中所描述的紫啸鸫育维期间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选填: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紫啸鸫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鸟的呼吸系统示意图(图2),可以推测,紫啸鸫在飞行中,每一次吸气时,空气由气管进入[ ]_____________,并在此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还有一部分空气直接进入[ ]_____________,当呼气时,这部分空气第二次经过_____________时参与气体交换。这样,每次呼吸中可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保证了鸟在飞行中氧的供应。进入鸟肌肉细胞中的氧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紫啸鸫也不例外。请你试着说出紫啸鸫两个适于飞行的特征(呼吸系统的特征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资料可知,紫啸鸫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其他很多动物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你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实践活动】制作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
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一节课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运动的过程,同时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某校的生物学老师组织同学们设计制作了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请你分析下图,联系有关知识回答:([ ]内填图中序号)
(1)图一展示的是小青组制作的人体肘关节活动模型,其中木条、皮筋和螺丝处分别代表人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皮筋a代表_____________)和关节。
(2)课堂上,小青代表他们组用该模型演示了人在吃饭时,夹起菜往嘴里送的动作。他用手牵拉_____________表示其收缩,而使_____________处于放松状态表示其舒张。
(3)小丽认为该模型中的“关节”部分不符合关节的结构,哺乳动物的关节应如图二所示,两骨并不重叠,而是主要通过[ ]_____________将二者牢固地连接起来;关节面也不是平的,而是形成了凸起的①_____________和凹陷的④_____________。她建议参照图二所示的状态重新制作模型。你的主意是用什么物品来模拟②呢?_____________;又用什么物品来模拟①和④呢?_____________
24. 【科学探究】探究家蚕取食行为
前段时间,东东为蚕宝宝寻找桑叶而大费周章。他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家蚕最爱吃桑叶,而不爱吃其他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老师表扬东东的问题很有价值,并建议同学们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实验探究。右图是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为保证变量单一,同学们的做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等。
(2)实验用的家蚕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选填:孵化出一周的幼虫:刚刚孵化出的幼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家蚕最爱吃桑叶是先天性行为。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们得出了与假设一致的实验结论。
(4)东东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家蚕的味觉受体基因GR66与其食性有关。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有些GR66基因发生变异的蚕宝宝会出现“味盲”现象,除了吃桑叶以外,还爱吃苹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面包等其他家蚕拒吃的“零食”。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家蚕爱吃桑叶”这一行为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
(5)做完实验后,你认为同学们应怎样处理这些蚕宝宝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 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蚂蚁数量/只
食物
温度℃
光照
30
加糖面包5克
30
明亮
30
不加糖面包5克
20
明亮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质量监测
生物学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10:30-12:00)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下表中的相应位置。)
1. 2022年8月,在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发现了有着“水中大熊猫”“活化石”之称的桃花水母。这种美丽的稀有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你判断其属于( )
A. 腔肠动物B. 扁形动物C. 软体动物D. 环节动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海葵、海蛰、珊瑚虫、水螅等。
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等。
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代表动物有:章鱼、枪乌贼、扇贝、蛾螺、河蚌、蜗牛、田螺、文蛤、缢蛏、石鳖、牡蛎、鲍等。
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
【详解】水母的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所以属于腔肠动物。
故选A。
2.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鳄蜥是2021年我国特种邮票中的大明星(如图),其体表覆盖的角质鳞片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护身体并减少体内水分散失B. 有利于运动
C. 有利于保温D. 辅助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
【详解】鳄蜥是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的角质鳞片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身体并减少体内水分散失。
故选A。
3. 鳄蜥有发达的四肢、灵活的颈部,进行体内受精,其与蜥蜴同属于( )
A 鱼B. 两栖动物C. 哺乳动物D. 爬行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详解】A.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其主要作用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故A不符合题意。
B.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故B不符合题意。
C.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
D.鳄蜥有发达的四肢、灵活的颈部,进行体内受精,其与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温,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 动物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运动。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 人的头发不断长长B. 神舟十三号实验柜里的心肌细胞欢快地跳动
C. 猫头鹰闭目养神D. 青蛙的心脏不停地跳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详解】A.毛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是皮肤的附属物,由一些充满角蛋白的细胞组成。人体细胞不断更新,于是头发就不断长长,A错误。
B.神舟十三号实验柜里的心肌细胞欢快地跳动,属于细胞的生命活动,不是动物的行为,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猫头鹰属于动物个体,闭目养神体现了其行为,属于动物行为,C正确。
D.心脏属于器官层次,青蛙的心脏不停地跳动体现了心脏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5. 80年代以前,蛔虫病是我国少年儿童中常见的寄生虫病。以下行为中,有利于预防蛔虫病的是( )
A. 不洗手就直接拿食物吃B. 看到村边小河里水挺清澈就直接喝
C. 看到买回的生菜很干净就直接吃D. 将水果用清水浸泡并反复冲洗后再吃
【答案】D
【解析】
【分析】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感染性蛔虫卵引起的,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据此解答。
【详解】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能切断传播途径,能预防。蔬菜、水果要洗干净,能去掉蛔虫卵,预防感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洗手就直接拿食物吃, 看到村边小河里的水挺清澈就直接喝, 看到买回的生菜很干净就直接吃,都会引起蛔虫病。将水果用清水浸泡并反复冲洗后再吃,能清洗掉虫卵,D符合题意。
故选D。
6. 人体肠道内的消化液可以消化食物,却无法消化寄生在肠道中的蛔虫,主要是因为蛔虫体表有( )
A. 纤毛B. 黏液C. 外套膜D. 角质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营寄生生活的动物都有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详解】A.草履虫的纤毛,使其在水中旋转前进,故A不符合题意。
B.有的动物分泌黏液,具有保护作用,如鱼类,故B不符合题意。
C.软体动物有外套膜具有保护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蛔虫是一种寄生在消化道内的寄生虫。成虫产大量的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经七天后发育成侵袭性虫卵,如果这时人吃了它污染的瓜果、蔬菜,进入肠道,幼虫会破卵而出,钻破消化道壁的血管。隨血液循环进入肺,钻破血管,在肺中继续发育长大,长大后它会顺气管上爬到咽喉,再随食道到消化道内。因此人无法将寄生于体内的蛔虫消化,这是由于蛔虫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是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可以抵御消化液的侵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 以下几种动物中,与蛔虫同属于线形动物的是( )
A. 沙蚕B. 线虫C. 蛭D. 蚯蚓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①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②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秀丽隐杆线虫、钩虫、丝虫等。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
故选B。
8. 娃娃鱼(如图)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它叫鱼却不是鱼,而属于两栖动物,主要是因为其( )
A. 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生活B. 有尾和四肢
C.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D. 皮肤裸露
【答案】C
【解析】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和蝾螈等。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因此它属于两栖动物。
故选C。
9. 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B. 乙→甲→丙C. 丙→甲→乙D. 甲→丙→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的学习行为与动物进化水平的关系以及分析能力。
【详解】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最高等;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多,所以乙最低等。
故选B。
【点睛】关于动物的学习行为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理解。
夏天的一场大雨后,同学们在校园的草地上采集到一些蚯蚓,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观察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等,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请完成下面小题。
10. 蚯蚓在大雨后钻出地面主要是为了( )
A. 喝水B. 呼吸C. 取食D. 晒太阳
11. 几位同学观察蚯蚓时所做的描述如下,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B. 离环带较近的一端是蚯蚓的后端
C. 用手抚摸蚯蚓,感觉腹面比背面粗糙D. 蚯蚓向前蠕动时,身体前端先移动
12. 同学们想饲养蚯蚓,那么饲养装置中的培养土应为( )
A. 疏松的湿土B. 浸水的泥土C. 粘性较大的湿土D. 干燥的沙土
【答案】10. B 11. B 12. A
【解析】
【分析】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依靠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粘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以保证正常的呼吸,同时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10题详解】
大雨过后,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面。
故选B。
【11题详解】
蚯蚓体长约60mm-120mm,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蚯蚓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腹面比背面粗糙,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前端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身体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故选B。
【12题详解】
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因此饲养蚯蚓时选用的土壤是疏松的湿润的土壤。
故选A。
13. 某同学在打篮球时不慎摔倒,同学们跑去帮他时发现该同学右侧前臂不能动了。关于右侧前臂不能动的原因,可以排除的是( )
A. 支配右臂的神经受损B. 右臂肌肉受损
C. 右臂肘关节脱臼D. 右臂皮肤受损
【答案】D
【解析】
【分析】骨的位置变化产生运动,但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详解】A.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使相应部位产生运动,A不符合题意。
B.骨骼肌收缩产生动力。因此,右臂肌肉受损不能完成伸肘和屈肘动作,B不符合题意。
C.脱臼是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落出来,肘关节脱臼不能完成伸肘动作和屈肘动作,C不符合题意。
D.右臂皮肤受损不会影响伸肘动作和屈肘动作,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珍妮·古道尔在观察黑猩猩时,发现名为“戈利亚”的黑猩猩地位最高,其他黑猩猩总是让其首先占有食物和配偶。黑猩猩们的这些行为属于( )
A. 社会行为B. 取食行为C. 攻击行为D. 繁殖行为
【答案】A
【解析】
【分析】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体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详解】A.珍妮•古道尔在观察黑猩猩时候,发现一个叫戈利亚的黑猩猩地位是最高的,其它黑猩猩总是让戈利亚首先占有食物,给它让路,可见黑猩猩群体中有等级制度,这属于社会行为,故A符合题意。
B.取食行为是指动物获取食物的行为,故B不符合题意。
C.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地位、食物、配偶等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故C不符合题意。
D.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如占巢、求偶、交配、孵卵、哺育等一系列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同学们在学校的生物园里看到如下几种小动物,其中属于昆虫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详解】A.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蛛形纲,故A不符合题意。
B.苍蝇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一般有两对翅,有三对足,有外骨骼,故B符合题意。
C.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故C不符合题意。
D.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有贝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下列实例中,属于这种信息交流的是( )
A. 小动物闻到老虎气味纷纷逃离B. 冬季雷鸟的羽毛变成白色
C. 小松鼠在储藏坚果的地方盖上树叶D. 母鸡发现老鹰时向小鸡发出“咯咯”的叫声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详解】A.动物表现出来的,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等。小动物闻到老虎的气味纷纷逃离属于小动物的防御行为,A错误。
B.冬季雷鸟的羽毛变成白色属于保护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食物丰富时,有些动物会贮存一些食物等饥饿时再取来食用,这样的行为称为贮食行为。小松鼠在储藏坚果的地方盖上树叶属于贮食行为,C错误。
D.母鸡发现老鹰时向小鸡发出“咯咯”的叫声,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D。
17. 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能够成为统一的整体,是由于其中存在着( )
A.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B. 物质流C. 能量流D. 信息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理解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详解】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A符合题意。
故须A。
18. 动物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主要是因为( )
A. 动物都能自由运动,植物都不能B. 动物都以植物为食
C. 植物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动物不参与D. 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故动物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主要是因为动物不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9.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蛇与鼠数量变化的动态平衡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蛇捕食鼠,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B. 蛇和鼠的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C. 鼠多蛇少,说明该生态系统已被破坏D. 为保护农作物,应在农田里大量放养蛇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蛇捕食鼠从而获得物质和能量,故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数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动态的平衡,故B错误。
C.鼠多蛇少,蛇以鼠为食,鼠的数量多于蛇的数量,说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的调节状态,故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大量放蛇,鼠的数量会减少,则蛇缺少食物,蛇的数量又减少,会失去生态平衡,故D错误。
故选A。
20. 小叶在探究“蚂蚁是否爱吃甜食”时,初步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是( )
A. 蚂蚁数量B. 食物C. 温度D. 光照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蚂蚁是否爱吃甜食”的唯一变量是是否有甜食。
【详解】本实验唯一变量是是否有甜食,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如蚂蚁数量、温度、光照等,所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温度应相同,都应是30℃。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
21. 【识图作答】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暑假期间,小林在姥姥家的院子内、农田中、鱼塘里看到了很多动物,例如蟾蜍、蚯蚓、鱼、七星瓢虫、家兔等,如下图所示。请你和小林一起来观察、研究一下这些小动物吧。
(1)小林将图中动物分成AD和BCE两类,他分类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你认为除这种分类方法外,还可以依据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等特征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
(2)通过比较,小林还发现A、D两种动物的身体都由许多_____________构成,但是D更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
(3)小林的姥爷从自家的鱼塘中捞了几条鱼,放在鱼缸里给小林观察。小林发现鱼有很多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等。
(4)这些动物中,结构最复杂、最高等的要数_____________(填序号)了,它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有利于其适应气温的变化;另外,它的牙齿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分化,有利于切割和磨碎植物性食物。从生殖方面看,这种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使其后代的成活率大大高于图中所示其他几种动物。
(5)请从以上动物中任选两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体内是否有脊柱##体内是否有骨骼##身体是否由许多体节构成 ②. 体温是否恒定;运动器官;呼吸器官;体表特征;生殖方式(或“卵生或胎生”、“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任答其一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2) ①. 体节 ②. 体表有外骨骼(或“用气管呼吸”、“有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答“有足和翅,运动能力强”、“感觉器官发达”不扣分)
(3)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有专门的游泳器官——鳍;身体两侧有侧线;背部色深,腹面色浅;体表有粘液(任答其一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4) ①. E ②. 体温恒定##体表被毛 ③. 门齿##臼齿 ④. 臼齿##门齿 ⑤. 胎生、哺乳
(5) ①. 例如: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 蟾蜍的某些分泌物可制成中药蟾酥;鱼可供人食用;七星瓢虫可捕食蚜虫等农业害虫;家兔的毛可用于制作衣物,肉可供人食用(任答其二即可,其他合理亦可。所举实例需为本题图中的两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利有害均可)
【解析】
【分析】这是一个识图填空题,涉及动物分类、结构、发育特点以及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知识。图中A是蚯蚓,B是蟾蜍,C是鱼类,D是瓢虫,E是家兔。
【小问1详解】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如图中BCE属于脊椎动物,分为一类;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如图中AD属于无脊椎动物,分为一类。根据体温是否恒定,将这些动物分为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小问2详解】
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代表动物有:蚯蚓、水蛭、沙蚕等。D瓢虫属于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防止水分的散失,更适应陆地的生活;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代表动物有:各种昆虫、甲壳动物、蜘蛛、蜈蚣等。
【小问3详解】
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大多数鱼类的体表覆盖着鳞片,也有一些鱼的体表没有鳞片,像泥鳅、鲨鱼等,称为无鳞鱼。
【小问4详解】
E家兔:体表有柔软的毛,起保温作用;牙齿有门齿(切断食物)和臼齿(磨碎食物)的分化;(肉食性动物还有犬齿,犬齿有撕裂食物的作用)。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体温恒定。
【小问5详解】
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改善了土壤结构;蚯蚓以腐烂有机物为食,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供植物利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蚯蚓的粪便排到土壤中,可提高土壤的肥力。蟾蜍的某些分泌物可制成中药蟾酥;鱼可供人食用;七星瓢虫可捕食蚜虫等农业害虫;家兔的毛可用于制作衣物,肉可供人食用。
22. 【资料分析】芦芽山的小精灵——紫啸鸫
在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宁武县),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雀形目小鸟——紫啸鸫(dōng)(如图1)的一些生活景象。每年5月,进入繁殖季节的紫啸鸫夫妇会轮流育雏,每隔一段时间亲鸟就飞回来喂食(主要是天牛、象甲等森林害虫)。当鸟巢附近出现体型更大更凶悍的鸟——红嘴蓝鹊时,雄紫啸鸫会尖叫着冲向它,勇猛地发起战斗,直到红嘴蓝鹊逃离。
请你阅读资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内填图中序号):
(1)资料中所描述的紫啸鸫育维期间的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选填: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紫啸鸫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鸟的呼吸系统示意图(图2),可以推测,紫啸鸫在飞行中,每一次吸气时,空气由气管进入[ ]_____________,并在此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还有一部分空气直接进入[ ]_____________,当呼气时,这部分空气第二次经过_____________时参与气体交换。这样,每次呼吸中可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保证了鸟在飞行中氧的供应。进入鸟肌肉细胞中的氧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紫啸鸫也不例外。请你试着说出紫啸鸫两个适于飞行的特征(呼吸系统的特征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资料可知,紫啸鸫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其他很多动物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你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先天性行为 ②. 保护雏鸟,保证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或“使紫啸鸫(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2) ①. ③肺 ②. ②气囊 ③. 肺 ④. 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为肌肉收缩提供动力(或“有机物的分解,为飞行提供大量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用于飞行”)
(3) ①.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的羽毛;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肌发达;胸骨上有龙骨突 ②. 没有牙齿,可减轻体重;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占体重比例大,心跳快,可保证飞行中身体各部分的血液供应
(4) ①. 捕食林业害虫,保护森林(或“捕食天牛、象甲等森林害虫”) ②. 蛇可以捕食田鼠,保护农作物和草原;麻雀可捕食农业害虫,保护农作物;啄木鸟捕食林业害虫,保护森林,维持生态平衡;草原上的狼捕猎草食动物,避免因草食动物过多使草场受到破坏
【解析】
【分析】1.鸟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气囊辅助呼吸,图2中:①气管,②气囊,③肺。
2.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鸟类的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鸟的骨有的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内充气体,这样的骨骼既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又能加强坚固性;胸骨具有高耸的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牵动两翼可完成飞行动作;鸟的食量非常大,消化能力强,可为飞行提供足够的能量;有喙没有牙齿;直肠很短,不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鸟类有气囊,与肺相通,呼吸为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
【小问1详解】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这种行为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是种族延续的保证。所以,资料中所描述的紫啸鹅育维期间的行为属于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这些行为对紫啸鸫的重要意义是:保护雏鸟,保证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或“使紫啸鸫(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小问2详解】
鸟类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当吸气时,气体一部分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经过肺,再进入气囊,在气囊内储存。当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每呼吸一次,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有利于鸟的飞行生活。所以,图2中,紫啸鹩在飞行中,每一次吸气时,空气由气管进入③肺,并在此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还有一部分空气直接进入②气囊,当呼气时,这部分空气第二次经过肺时参与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鸟类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一部分能量供鸟类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发,用于维持体温恒定等,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里。所以,进入鸟肌肉细胞中的氧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分解,释放能量,为肌肉收缩提供动力(或“有机物的分解,为飞行提供大量能量”、“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用于飞行”)。
【小问3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紫啸鸫适应飞行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的羽毛;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肌发达;胸骨上有龙骨突;没有牙齿,可减轻体重;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占体重比例大,心跳快,可保证飞行中身体各部分的血液供应。
【小问4详解】
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所以,由资料可知,紫啸鸫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的具体作用是捕食林业害虫,保护森林(或“捕食天牛、象甲等森林害虫”)。还有其他很多动物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举例:蛇可以捕食田鼠,保护农作物和草原;麻雀可捕食农业害虫,保护农作物;啄木鸟捕食林业害虫,保护森林,维持生态平衡;草原上的狼捕猎草食动物,避免因草食动物过多使草场受到破坏(合理即可)。
23. 【实践活动】制作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
在学习了“动物的运动”一节课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运动的过程,同时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某校的生物学老师组织同学们设计制作了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请你分析下图,联系有关知识回答:([ ]内填图中序号)
(1)图一展示的是小青组制作的人体肘关节活动模型,其中木条、皮筋和螺丝处分别代表人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皮筋a代表_____________)和关节。
(2)课堂上,小青代表他们组用该模型演示了人在吃饭时,夹起菜往嘴里送的动作。他用手牵拉_____________表示其收缩,而使_____________处于放松状态表示其舒张。
(3)小丽认为该模型中的“关节”部分不符合关节的结构,哺乳动物的关节应如图二所示,两骨并不重叠,而是主要通过[ ]_____________将二者牢固地连接起来;关节面也不是平的,而是形成了凸起的①_____________和凹陷的④_____________。她建议参照图二所示的状态重新制作模型。你的主意是用什么物品来模拟②呢?_____________;又用什么物品来模拟①和④呢?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骨 ②. 肌肉(或“骨骼肌”) ③. 肱二头肌(或“屈肌”)
(2) ①. 皮筋a(或“肱二头肌”、“屈肌”) ②. 皮筋b(或“肱三头肌”、“伸肌”)
(3) ①. ② 关节囊 ②. 关节头 ③. 关节窝 ④. 橡皮膜(或气球皮、橡胶手套手指的一段、乳胶管、软塑料管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 ⑤. 木棒(或塑料棒、橡胶棒、超轻黏土、橡皮泥、胡萝卜等)
【解析】
【分析】图一可知,皮筋a和皮筋b表示骨骼肌,木条表示骨,螺丝表示关节,图二可知,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
【小问1详解】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属于结缔组织),分别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因此,图一展示的是小青组制作的人体肘关节活动模型,其中木条、皮筋和螺丝处分别代表人体的骨、肌肉(或骨骼肌)(其中皮筋a代表肱二头肌或屈肌)和关节。
【小问2详解】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因此,他用手牵拉皮筋a(或“肱二头肌”、“屈肌”)表示其收缩,而使皮筋b(或“肱三头肌”、“伸肌”)处于放松状态表示其舒张。
【小问3详解】
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将相邻的两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增强关节的牢固性,所以该模型中的“关节”部分不符合关节的结构,哺乳动物的关节应如图二所示,两骨并不重叠,而是主要通过②关节囊将二者牢固地连接起来;关节面也不是平的,而是形成了凸起的①关节头和凹陷的④关节窝。建议参照图二所示的状态重新制作模型。你的主意是用橡皮膜(或气球皮、橡胶手套手指的一段、乳胶管、软塑料管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等物品来模拟②关节囊;又用木棒(或塑料棒、橡胶棒、超轻黏土、橡皮泥、胡萝卜等)等物品来模拟①关节头和④关节窝。
24. 【科学探究】探究家蚕的取食行为
前段时间,东东为蚕宝宝寻找桑叶而大费周章。他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家蚕最爱吃桑叶,而不爱吃其他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老师表扬东东的问题很有价值,并建议同学们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实验探究。右图是同学们设计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为保证变量单一,同学们的做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等。
(2)实验用的家蚕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选填:孵化出一周的幼虫:刚刚孵化出的幼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家蚕最爱吃桑叶是先天性行为。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们得出了与假设一致的实验结论。
(4)东东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家蚕的味觉受体基因GR66与其食性有关。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有些GR66基因发生变异的蚕宝宝会出现“味盲”现象,除了吃桑叶以外,还爱吃苹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面包等其他家蚕拒吃的“零食”。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家蚕爱吃桑叶”这一行为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
(5)做完实验后,你认为同学们应怎样处理这些蚕宝宝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树叶的种类 ②. 将每种树叶处理成大小、形状、数量相等的圆片(或“使用同样的打孔器处理叶片”、“所用家蚕幼虫大小相似”、“把家蚕幼虫放在与几种叶圆片距离相等的位置”)
(2) ①. 刚刚孵化出的幼虫 ②. 可排除学习行为(经验)的干扰(或“刚刚孵化出的幼虫尚未经过学习,其食性全凭天性”、“孵化出一周的家蚕幼虫已经吃过桑叶,可能会由于习惯而取食桑叶”)(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3)多数家蚕幼虫爬向桑叶并取食(或“家蚕只取食桑叶”、“多数蚕宝宝去吃桑叶而不吃另外三种树叶”)
(4)遗传物质(或“基因”、“GR66基因”、“DNA”)
(5)可继续饲养,观察家蚕的生长、发育、吐丝结茧等过程;用作其他探究实验的材料(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答“放归到自然环境中”)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此题考查探究家蚕只取食桑叶是先天性行为的实验设计,解答时可以从探究实验的设计步骤来切入。
【小问1详解】
准备几种植物的叶片,桑树叶、其他植物的叶片〈如槐树叶、杨树叶、丁香树叶等),看蚕更趋向哪儿取食。实验中除了植物叶片种类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树叶的种类。
【小问2详解】
实验用的家蚕最好选择刚刚孵化出的幼虫,可排除学习行为(经验)的干扰(或“刚刚孵化出的幼虫尚未经过学习,其食性全凭天性”、“孵化出一周的家蚕幼虫已经吃过桑叶,可能会由于习惯而取食桑叶”)(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小问3详解】
同学们对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家蚕最爱吃桑叶是先天性行为。多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基本都是多数家蚕幼虫爬向桑叶并取食(或“家蚕只取食桑叶”、“多数蚕宝宝去吃桑叶而不吃另外三种树叶”),于是他们得出了与假设一致的实验结论。绝大多数的家蚕趋向取食桑叶。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家蚕总是取食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
【小问4详解】
分析题干得知,家蚕的味觉受体基因GR66与其食性有关。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有些GR66基因发生变异的蚕宝宝会出现“味盲”现象,除了吃桑叶以外,还爱吃苹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面包等其他家蚕拒吃的“零食”。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家蚕爱吃桑叶”这一行为是由遗传物质(或“基因”、“GR66基因”、“DNA”)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小问5详解】
做完实验后,可继续饲养,观察家蚕的生长、发育、吐丝结茧等过程;用作其他探究实验的材料(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答“放归到自然环境中”)。动 物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
蚂蚁数量/只
食物
温度℃
光照
30
加糖面包5克
30
明亮
30
不加糖面包5克
20
明亮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及答案,共9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蘑菇和蕨菜都可以靠孢子繁殖后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