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第1页
    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第2页
    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六安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 7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你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玻璃碗中倒入盐,尝一下确认是咸的,再加一勺面粉进行搅拌,神奇的变化出现了——加了面粉的盐竟然变甜了!这并不是味觉失调,而是因为盐增强了淀粉分子间的凝聚程度。据此分析下列推断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
    A. 唾液淀粉酶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所以会感觉“甜”
    B. 盐可以提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使淀粉更容易水解
    C. 味觉的形成是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
    D. 多糖的单体葡萄糖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2. 肿瘤脱落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血液中发生转移扩散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家发现 CTCs主要通过其表面的HLA-E分子与NK细胞(一种免疫细胞)上的CD94-NKG2A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从而逃脱宿主免疫监视。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血小板可使 CTCs中HLA-E的表达上调。以上研究的论文登上了期刊封面(如图),其中猪八戒代表的最可能是( )
    A. CTCs B. HLA-E C. CD94-NKG2A D. 血小板
    3. 羊胎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它可以延缓衰老是因为其中有一种抗衰老因子,该因子能作用于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从而阻断神经和肌肉间的信息传递,引起肌肉的松弛性麻痹,使肌肉长时间不发生收缩和扩张,从而产生失能性萎缩,最终不再收缩,达到使皱纹减少或消失的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羊胎素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从而来抑制树突中的线粒体供能
    B. 神经与肌肉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变
    C. 注射羊胎素后,羊胎素随着人的体液运输至全身,因此从人的淋巴液中可以检测到羊胎素
    D. 口服羊胎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4. 神经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感受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痛觉产生。为了生产药物抑制细菌毒素诱导的痛觉,研究者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药物,将特定药物装载到纳米笼中,与膜一同构成药物颗粒。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毒素引起痛觉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B. 提取的细胞膜可包裹纳米笼,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关
    C. 药物颗粒可通过膜表面受体竞争结合细菌毒素缓解痛觉产生
    D. 细菌毒素分泌的过程依赖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5. 2021年夏季奥运会上中国跳水小将全红婵以三跳满分,总分466.20的优异成绩,技压群雄,为中国队夺得了第33 枚金牌。全红婵在跳水过程中会出现( )
    A. 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这都与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有关
    B. 线粒体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速率加快,体温会略有升高
    C. 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D. 血浆产生的大量乳酸与缓冲物质 H₂CO₃发生中和反应
    6. 谷爱凌是北京冬奥会上的“双冠王”,同时也是一名学霸,科学家研究发现体育运动不仅对学习和记忆都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促进神经元分泌 bdnf等蛋白类神经营养因子(过程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谷爱凌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可能与其脑部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 运动对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促进作用是谷爱凌成为学霸的原因之一
    C. 图中的调节因子与DNA的特异性结合可引发核质之间的频繁交流
    D. 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 的抗体,短时间内突触间隙中的b增多
    7. 生物王老师喜欢吃热腾腾的米线,尤其是猪骨熬制的云南米线汤,香气扑鼻,吃上一口,汤的醇厚与米线的筋道融为一体,搭配一块鲜肉,回味无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猪肉中的蛋白质在高温加热的过程中肽键断开使其结构松散,利于人体消化
    B. 汤中的猪油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其熔点较高,室温时呈固态
    C. 米线中富含的植物多糖需经过消化分解成单糖,才能进入人体内环境
    D. 胆固醇在人体中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如果过多摄入可能会造成高血脂
    8. 科研人员利用虎皮鹦鹉进行研究:是否聪明能干的雄鸟更能吸引异性。每组包括1只雌鸟、2只雄鸟,共同完成以下流程。
    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初选时应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且“青睐者”不进行训练
    B.“落选者”雄鸟经过培训后能够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C. 再选实验并不能排除雌性鹦鹉因被食物本身吸引而导致“青睐者”落选
    D. 雌性虎皮鹦鹉选择聪明能干的雄鸟是长期自然选择、定向进化的结果
    9. 干眼症是一种多发的全球性眼表疾病,泪液分泌不足引起的眼球干燥会诱发干眼症。该病还会诱发角膜损伤风险,严重时可能会使视力明显下降。研究发现角膜上皮干细胞(LSCs)产生的蛋白质可能是治疗和预防角膜损伤的新靶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滴加与人体眼泪成分相似的滴眼液可缓解干眼症症状
    B. LSCs的核仁通常较大,核孔较多,核内含有性染色质
    C. LSCs增殖、分化形成角膜上皮细胞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发生了变化
    D. 干眼症属于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
    10. 长期高盐饮食易使机体的水钠平衡紊乱,是诱发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固醇类激素,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A代表醛固酮,R代表醛固酮受体。
    初选
    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的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
    训练
    ①将雌鸟带离训练区。对“落选者”进行为期一周的开箱取食训练。
    ②一周后,雌鸟观察“落选者”和“青睐者”雄鸟取食过程。
    再选
    将3只虎皮鹦鹉再次移入初选装置,雌鸟在“落选者”一侧优选区停留时间显著高于“青睐者”。
    A. 正常人高盐饮食后会促进醛固酮的分泌,降低钠的重吸收
    B. 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 醛固酮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基因表达,促进钠通道和钠钾泵数量增多,有利于重吸收K⁺和 Na⁺
    D. 长期高盐饮食容易引发内环境钠和水增多,引起细胞外液量增加,导致高血压
    11. 悬铃木作为行道树,它不仅生长快,耐修剪、抗污染,而且冠大荫浓,遮阴效果尤为突出。看似完美的悬铃木却有一个让人“讨厌”的缺点——落果飞毛。每年4~5月,悬铃木的飞毛从空中螺旋式落下,污染地面环境不说,经过的人轻则出现皮肤瘙痒、流眼泪,严重的还会引起咳嗽、打喷嚏。如何让悬铃木不飞毛,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在自然界中寻找存在的悬铃木晚花少果或无果的变异株系,这可能是由基因重组致使杂交后代出现多种变异
    B. 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诱导产生少果或无果的新品种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
    C. 用多倍体育种可以得到不育的三倍体悬铃木,这种方法常用秋水仙素抑制着丝粒的分裂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在开花期间或喷洒或注射于悬铃木上,促使其花或幼果萎缩脱落
    12.“命运女神”Klth基因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基因,它通过调控离子通道、信号通路或其它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抗衰老、保护肾脏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研究发现,Klth 基因缺陷的小鼠寿命缩短了 80%,而过度表达Klth基因后能够延长雄鼠30.8%、雌鼠 19.0%的寿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等动物衰老的细胞内Klth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了抑制
    B. 衰老的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
    C. 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可能会攻击 Klth基因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衰老
    D. 将更多的Klth 基因转入细胞后不能完全阻止细胞衰老
    13. 鱼宰杀后鱼肉中的腺苷三磷酸降解转化成肌苷酸,能极大地提升鱼肉鲜味。肌苷酸在酸性磷酸酶(ACP)作用下降解又导致鱼肉鲜味下降。某兴趣小组探究影响鱼类鲜味下降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pH 和温度,因变量是 ACP 的相对活性
    B. 不同鱼 ACP 的最适温度和pH 不同,直接原因在于不同鱼体内的ACP 基因不同
    C. 放置相同时间,草鱼在pH约5.0、温度约60℃条件下 ACP 相对活性最高
    D. pH低于 4.2,温度超过55℃,对鳝鱼 ACP 活性影响的机理不同
    14. 研究发现,X染色体上的TLR7基因的编码序列发生某个碱基对的替换后,其编码的 TLR7蛋白会更加活跃且更容易与鸟苷结合,使得免疫细胞将健康组织识别为外来组织或受损组织并发起攻击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引起疾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LR7基因复制时,DNA 聚合酶将从模板链的3'端向5'端移动
    B. TLR7 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所需原料不同,但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C. TLR7基因某个碱基对替换前后,基因中的(A+C)/(G+T)值不发生改变
    D. 携带 TLR7 突变基因的男性的该突变基因可能来自他的外祖父或外祖母
    15. 某双链(α链和β链)DNA 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6%,α链中腺嘌呤占该链28%。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
    ①β链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4%
    ②β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所占的比例相等,均是 28%
    ③α链中胸腺嘧啶所占的比例是 16%
    ④α链中嘧啶所占的比例最多为72%
    ⑤在不同DNA分子中(A+T)/(G+C)的比值不同,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6. 人类9号染色体三体(T9)分为嵌合型 T9和完全型T9,前者部分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后者所有体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嵌合型T9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三体自救型,即9号三体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的部分细胞随机丢失一条染色体,形成正常细胞;一种是分裂错误型,即由于早期胚胎部分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9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只含一条9号染色体的细胞和三体细胞,只有三体细胞存活,与正常细胞形成嵌合型。某嵌合型 T9胎儿的父母基因型为Aa(位于9号染色体上),表型均正常。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胎儿为三体自救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 aaa和 Aa两种体细胞
    B. 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
    C. 该嵌合型T9胎儿的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三种基因型的体细胞
    D. 该胎儿胚胎发育早期只有部分细胞分裂时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二、综合题(每空2分,共52分)
    17. 雌猫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细胞中的1条X染色体会随机失活,形成巴氏小体,只有1条X染色体保留活性。巴氏小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重新激活。某种猫的毛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 X⁰(黄色) 和XB(黑色)控制, 由于 X染色体的随机失活,基因型为 XBX0的个体表型为黑黄相间(玳瑁猫)。
    (1)基因型为X³X⁰的雌猫在发育早期,如果某胚胎细胞中携带X⁸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则由该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分化而形成的皮肤上会长出 色体毛;同理,如果某细胞中携带基X⁰因的X染色体失活,则相应的皮肤上会长出 色体毛, 因此 XBX0的雌猫呈现黑黄相间。
    (2)黄色雌猫和黑色雄猫交配,正常情况下后代的表型有 种。
    (3)若上述黄色雌猫和黑色雄猫交配所生的后代中出现一只玳瑁雄猫,其形成原因是:黑色雄猫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 ,然后该精子与正常的含X°基因的卵细胞结合。
    (4)研究发现,X染色体失活的分子机制如图。当某条 X染色体失活中心上的 XIST基因转录出XistRNA 后,该分子能起到包裹X染色体并吸引失活因子聚集的作用,使该X染色体失活。TSLX 基因是 XIST基因的反义基因(其模板链位于 XIST 基因的非模板链上),该基因转录得到的 TsixRNA 通过 ,就会阻止 XistRNA 发挥作用,使表达该基因的X染色体保持活性。
    (5)人类同样具有上述X染色体失活的分子机制,科学家希望能将该机制应用于对 (疾病)的治疗。
    18. 在自然界,野生哺乳动物对其他物种的粪便往往表现出回避行为。然而,科学家发现,在冬季气温较低时,野生大熊猫会被新鲜的马粪吸引,表现出嗅闻马粪、在马粪上打滚、用脸颊在马粪上磨蹭、将粪便涂抹在全身等一系列的“滚马粪行为”(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新鲜马粪中β-石竹烯(BCP)和石竹烯氧化物(BCPO)等化学物质能抑制大熊猫的皮肤冷觉感受器受体,通过钝化大熊猫对外界寒冷的感应,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
    (1)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该适应性表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和 。
    (2)BCP 和BCPO 只是钝化了冷空气刺激将兴奋传导至大熊猫的 产生的刺痛感,请写出一个大熊猫在没有马粪的寒冷环境下冷空气刺激产生的反射过程:

    (3)大熊猫的食物竹子热量低,冬季保暖对大熊猫是一大挑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
    19. I、遗传性耳聋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听力障碍,这些基因突变大多会导致内耳多种细胞或者信号传递通路受到损害,而使听力系统无法正常传递声音信号,导致耳聋。下图为听觉形成过程示意图。
    (1)根据题干信息,遗传性耳聋大多是由图中 (阶段1或阶段2)异常导致的。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耳蜗负责接受声波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据此可知,耳蜗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3) 判断下列关于听觉形成的叙述是否正确
    Ⅱ、一岁多的小女孩甜甜被诊断为遗传性耳聋,正准备生二胎的父母为了避免再次生出患病孩子,来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如图为甜甜家族的遗传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
    (4)据图可知,下列选项中基因型一定为Bb(或XBXᵇ)的个体有( )
    A、 I-2 B、 I-3 C、 II-1 D、 II-2
    (5)甜甜的基因型为 ,甜甜父母再生 个患遗传性耳聋女孩的概率是 。
    20. 染色体工程也叫染色体操作,是按照人们的需求对生物的染色体进行操作,添加、削弱或替代染色体,从而达到定向育种或创造人工新物种的目的。分析以下操作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科学家成功将酿酒酵母的16条染色体融合成为1条染色体,并将这条染色体移植到去核的酿酒酵母细胞中,得到仅含1条线型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菌株SY14,SY14能够存活且表现出相应的生命特性,这项研究开启了人类“设计、再造和重塑生命”的新纪元。SY14的染色体DNA上有 (填“16”或“多于16”)个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2)二倍体大麦(母本)与二倍体球茎大麦(父本)杂交实验中,得到的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时,球茎大麦的染色体逐渐消失,最后形成只具有大麦染色体的植株甲。植株甲的体细胞中最多含 个染色体组,与二倍体大麦植株相比,植株甲的特点有 (至少答两点)。
    (3)如图表示我国科学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和长穗偃麦草(2m=14)成功培育二体附加系的一种途径,其中W表示普通小麦的染色体,E 表示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7E 随机进入细胞一极。图中F₁是 倍体;植株丁自交所得子代植株的染色体组成(以W和E来表示)及比例是 。
    六安一中2023年秋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A【详解】A、在口腔中,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面粉咀嚼后会产生甜味,A 正确;B、盐增强了淀粉分子间的凝聚程度,使淀粉不容易水解,B错误; C、味觉形成在大脑皮层,不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多糖类物质不一定由多个葡萄糖聚合形成,而葡萄糖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D错误; 故选D。
    2【答案】B【详解】A、CTCs 是肿瘤脱落的循环肿瘤细胞,图中的猪八戒阻止孙悟空消灭妖怪,因而不能代表该细胞,A错误; B、题意显示,中国科学家发现CTCs主要通过其表面的HLA-E分子与NK 细胞(一种免疫细胞)上的 CD94-NKG2A 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从而逃脱宿主免疫监视,即HLA-E的存在可以避免肿瘤细胞被消灭,显然这与猪八戒阻止孙悟空消灭妖怪的效果相似,B 正确;C、CD94-NKG2A 是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对肿瘤细胞起识别作用,而猪八戒良莠不分,因而不符题意,C错误; D、血小板可使 CTCs中 HLA-E的表达上调,进而更有利于肿瘤细胞的逃逸,这里最终让免疫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依然是 HLA-E,因此血小板的作用于猪八戒不符,D错误。
    3【答案】A【详解】A、羊胎素的作用机理是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从而来抑制轴突中线粒体代谢,使囊泡无法运出神经递质,从而切断神经和肌肉间的信息传递,而非树突,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正确;C、羊胎素是激素,会随着人的体液流向全身,所以在人的淋巴管中可以检测到羊胎素,C正确;D、羊胎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口服会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作用,D正确。故选A。
    4【答案】D【详解】A、神经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感受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痛觉产生,涉及到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传递信息,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 正确;B、提取的细胞膜可包裹纳米笼,涉及到的是膜的融合,利用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个结构特点,B正确;C、药物颗粒可通过膜表面受体竞争结合细菌毒素,从而阻断信号的传递,进而缓解痛觉产生,C正确;D、上述药物颗粒是被膜包裹的,用可破坏膜的表面活性剂处理后药效会改变,D错误;故选D。
    5【答案】A【详解】A、运动过程中心跳和呼吸频率加快,与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关,A正确;B、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线粒体氧化分解的是丙酮酸,B错误;C、突触间隙中不能进行神经递质的合成,C错误;D、乳酸在细胞质基质中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且与HCO₃等离子发生中和反应,D错误。故选A。
    6【答案】D【详解】A、人的长期记忆可能与脑部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 正确;B、运动刺激能够促进bdnf基因表达,而 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这有利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也有利于人的学习和记忆,故运动对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促进作用是谷爱凌成为学霸的原因之一,B正确;C、a过程为bdnf基因表达的过程,C正确; D、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则神经递质 b的释放量减少,短时间内突触间隙中b的量减少,D错误。故选 D。
    7【答案】A
    8 【答案】B【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雌鸟在优选区停留时间较长一侧的雄鸟称作雌鸟的“青睐者”,另一只称作“落选者”,故在实验过程中将两只雄性鹦鹉的位置每天更换一次的原因是排除位置原因对雌鸟选择的影响,且为保证单一变量,“青睐者”不进行训练,A正确;B、“落选者”雄鸟进行技能培训后,可以打开箱子取出食物,这是经后天学习行为获得的, 属于条件反射, B错误; C、“落选者”经过“再选”后重获青睐也可能是因为雌鸟看中了它得到的食物,即再选实验并不能排除雌性鹦鹉因被食物本身吸引而导致“青睐者”落选,C正确;D、雌性虎皮鹦鹉选择聪明能干的雄鸟利于子代更好的适应环境并存活下来,是长期自然选择、定向进化的结果,D正确。
    9 【答案】D【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泪液分泌不足会诱发干眼症,因此滴加与人体眼泪成分相似的滴眼液可缓解干眼症症状,A 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LSCs增殖、分化形成角膜上皮细胞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发生了变化,C正确;D、泪液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故选D。
    10【答案】D【详解】A、正常人高盐饮食后,血钠增多,会抑制醛固酮的分泌,降低钠的重吸收,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醛固酮是类固醇物质,不在核糖体合成,B错误;C、根据图中细节,醛固酮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基因表达,促进钠通道和钠钾泵数量增多,有利于重吸收Na⁺,C错误;D、长期高盐饮食容易引发内环境钠和水增多,引起细胞外液量增加,导致高血压,D正确。
    11 【答案】C【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会使子代有多种变异类型,故在自然界中寻找存在的悬铃木晚花少果或无果的变异株系,这是因为基因重组而使杂交后代发生多种变异,A正确;B、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诱导产生少果或无果的新品种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C、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能抑制着丝点分裂,C错误; D、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在开花期间或喷洒或注射于悬铃木上,促使其花或幼果萎缩脱落,D正确
    12 【答案】B【详解】A、Klth基因的表达能发挥抗衰老,故高等动物衰老的细胞内 Klth 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了抑制,A 正确;B、衰老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B错误; C、Klth 基因的表达可抵抗衰老,而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可导致细胞衰老,可能是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 Klth 基因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衰老,C正确;D、细胞衰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过度表达Klth基因后能够延长雄鼠30.8%、雌鼠 19.0%的寿命,说明将更多的 Klth 基因转入细胞后不能完全阻止细胞衰老,D正确。故选 B。
    13 【答案】C【详解】A、由图示曲线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pH、温度和鱼的种类,因变量是酸性磷酸酶(ACP)的相对活性,A错误; B、不同鱼的ACP 的最适温度和 pH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不同鱼体内的ACP基因不同,直接原因在于不同鱼体内的 ACP 结构不同,B错误; C、由图可知,放置相同时间,草鱼在pH约5.0、温度约 60℃条件下酸性磷酸酶(ACP)相对活性最高,C 正确;D、pH 低于 4.2与温度超过55℃,鳝鱼 ACP 都会因为空间结构的改变失去活性,影响机理是相同的, D错误。故选C。
    14 【答案】B【详解】A、DNA 分子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端向3’端延伸的,鉴于摸板链和子链之间的方向平行可推测,DNA 聚合酶在催化子链合成时,将从模板链的3'端向5'端移动,A正确;B、转录的产物是 RNA,可见,该过程所需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碱基配对方式是 A—U、C—G、G—C、T—A,翻译过程的产物是多肽链,因此所需原料是氨基酸,碱基配对发生在 RNA之间,因此,配对方式是 A—U、C—G、G—C、U—A,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所需原料不同,碱基配对方式也不完全相同,B错误; C、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基因中 A=T,G=C,某个碱基对替换前后基因中(A+C)/(G+T)的值不发生改变,C正确;D、携带 TLR7突变基因的男性的该突变基因一定来自他的母亲,其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因此该男孩的突变基因可能来自该男性的外祖父或外祖母,D正确。故选B。
    15 【答案】A【详解】①某双链(α链和β链)DNA 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6%,则α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之和占该链全部碱基的 56%,α链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1-56%=44%,在双链DNA 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 A=T, C=G, β链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4%,①正确; ②DNA 单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所占的比例不一定相等,②错误;③双链(α链和β链)DNA 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 56%,则α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之和占该链全部碱基的56%,α链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1-56%=44%,已知α链中腺嘌呤占28%,则α链中胸腺嘧啶所占的比例是44%-28%=16%,③正确;④某双链(α链和β链)DNA 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6%,则α链中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之和占该链全部碱基的56%,若该链无鸟嘌呤,则嘧啶所占的比例最多,即为56%+16%=72%,④正确;⑤由于 A=T, C=G,在不同DNA 分子中(A+C)/(G+T)的比值均为 1; 不同DNA 分子的(A+T)与(G+C)的比值的不同,体现了 DNA分子的特异性,⑤正确。
    16 【答案】C【详解】A、父母表型均正常,基因型为Aa,胎儿完全型T9基因型可能为AAA、AAa、Aaa,aaa,则三体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细胞丢失第三条染色体,形成正常细胞,则体内可能含有 aaa和Aa,AAA 三种体细胞,A 错误; B、父母表型均正常,基因型为Aa,胎儿基因型可能为AA,Aa,aa,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则其体内不会存在 AAa和aa两种体细胞,B 错误;C、该嵌合型 T9胎儿的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三种基因型的体细胞,如AAa,随机丢失一条染色体,则可会产生 AA,Aa的基因型,所以会出现三种基因AAa、AA、Aa,C 正确;D、该胎儿胚胎发育早期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错误。故选C。
    17 (1)黄 黑
    (2)2种/两种
    (3)后期黑色雄猫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X⁸和Y染色体并未分离,移向同一极,产生了 X⁵Y 的精子
    (4)与失活中心上的 XIST 基因转录出的 XistRNA 结合,抑制 XistRNA 包裹 X染色体
    (5) (21)三体 或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1)分析题干: 胚胎细胞非生殖细胞,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由于该细胞的X⁸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意味着X⁰染色体能正常表达,故由该细胞有丝分裂和分化而形成的皮肤上会长黄色(X⁰表达的颜色)体毛;同理,如果某细胞中携带基X⁰因的X染色体失活,则相应的皮肤上会长出黑色体毛(X⁸表达的颜色)。
    (2)据题意,黄色雌猫的基因型为: X⁰X⁰,黑色雄猫的基因型为: X⁸Y,二者杂交得到的子代基因型及表型型为:X⁸X⁰(玳瑁雌猫)、X⁰Y(黄色雄猫),即子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
    (3)若上述黄色雌猫和黑色雄猫交配所生的后代中出现一只玳瑁雄猫,结合第(2)问中的分析可知,该玳瑁雄猫的基因型为X⁰X⁹Y,即该现象是雄猫产生了异常的X⁸Y配子所致,X⁸和Y为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黑色雄猫在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时X⁸和Y染色体并未正常分离,而是移向同一极,产生了X⁸Y的精子,然后该精子与正常的含X°基因的卵细胞结合。
    (4)分析题图可知:当某条 X染色体失活中心上的 XIST 基因转录出 XistRNA 后,该分子能起到包裹X染色体并吸引失活因子聚集的作用,使该X染色体失活;
    结合题干“TSLX 基因是 XIST基因的反义基因(其模板链位于 XIST基因的非模板链上)”,可知该基因转录得到的TsixRNA通过与失活中心上的XIST基因转录出的XistRNA结合,抑制XistRNA包裹X染色体,从而阻止 XistRNA发挥作用,使表达该基因的 X 染色体保持活性。
    (5)结合第(4)小题中的X染色体失活机制,若利用该机制应用于21三体综合征的治疗研究,其研究设想为:促进(激活)21号多出的一条染色体上失活中心的关键基因的转录,转录出的RNA 对21号多出的染色体进行包裹并吸引失活因子聚集,从而使得多出的那条染色体失活,21号两条染色体正常发挥作用。
    18 (1)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2)大脑皮层 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
    (3)物种多样性 定向改变
    【详解】 (1)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体现出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2)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刺痛感觉,当寒冷刺激皮肤感受器后,会发生以下反射过程: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
    (3)“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9. (1) 阶段 2 (2)A (3) 正确 错误 错误 错误 (4) BCD (5) bb 1/8
    【详解】 (1)分析题意可知,遗传性耳聋是听力系统无法正常传递声音信号,导致耳聋,是感觉的形成过程受损,故应是图中的阶段2异常导致的。
    (2)听觉形成过程中,耳蜗负责接受声波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则该过程中,耳蜗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故选 A。
    (3)听神经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属于感受器,正确;听觉形成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错误;听觉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突触结构,该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错误;听神经纤维兴奋区域由于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故膜电位为内正外负,错误。
    (4)分析题图,图中的Ⅱ-1 和Ⅱ-2 正常,但生有患病的子代,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且Ⅲ-1 是女性,其父亲正常,说明该病不是伴性遗传,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故选 D。
    (5)甜甜为患者,基因型是 bb; 其双亲基因型都是 Bb,则甜甜父母再生一个患遗传性耳聋女孩的概率是 1/4×1/2=1/8。
    20 【答案】(1) 多于 16 (2)2(或两) 植株矮小、高度不育
    (3) 四(或异源四) (42W+2E) : (42W+1E) : 42W=1: 2: 1
    【详解】 (1)16条染色体融合成为1条染色体,该过程发生染色体结构上的拼接,属于染色体变异;RNA 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到相应结合位点后启动基因的转录,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位于基因首端,因为SY14的染色体是由16条染色体融合而成,因此融合后的染色体DNA上含有的基因数多于16,可知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也多于16个。
    (2)二倍体大麦和二倍体球茎大麦分别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配子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受精卵发育形成幼胚的有丝分裂过程中,球茎大麦的染色体逐渐消失,最后形成只具有大麦染色体的植株甲,因此植株甲的体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植株矮小,在减数分裂时,由于细胞内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甲植株无法产生正常配子,因而高度不育;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加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相关叙述
    判断(用√或×表示)
    听神经属于传入神经

    听觉形成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听觉形成过程中神经信号形式只有电信号

    听神经纤维兴奋区域膜电位变化为内负外正

    相关试卷

    2024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衡阳八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菏泽一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菏泽一中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五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南阳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南阳一中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利用洋葱根尖细胞,油菜物种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