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1750年,一方面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并且英国工人的工资上涨很快;另一方面英国是煤炭的富集国和生产国——其煤炭价格相对欧洲大陆便宜很多。材料反映出英国( )
A.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具备了改良蒸汽机的便利条件
C.与欧洲大陆的矛盾激化
D.各生产要素成本比欧洲大陆高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18世纪中期英国的劳动力价格高,这使得用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当时蒸汽机需要消耗大量煤炭,而英国煤炭价格相对较低,这就为瓦特改良蒸汽机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题干材料只反映出英国的劳动力价格和煤炭价格的情况,无法推断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煤炭价格相对欧洲大陆便宜很多”不符,排除。
2.阿萨·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一书中说:“无论是观察家还是工人本身,都知道工厂制度是非留下来不可了。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为它感到骄傲,宣称它是为未来的完全自动化开辟了可能性的一种革命制度。”这反映了( )
A.现代工厂制适应了文明进步
B.手工工场自此被历史彻底淘汰
C.大企业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D.经营者革命导致社会结构变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说法绝对,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工厂制度,而非大企业,C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经营者革命出现于20世纪,与工厂制度出现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3.1830年英国人麦考利指出,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改进和应用
B.手工工场的建立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工厂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即工厂制度建立,故选D项;蒸汽机属于生产工具范畴,不属于生产组织形式,排除A项;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C项。
4.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经营仍十分困难。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企业大多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这种现象表明( )
A.新式生产方式行不通
B.对近代化道路的新探索势在必行
C.中国缺乏兴办洋务企业的环境
D.资金缺乏阻碍洋务企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之下官办企业无法实现正常持续发展,是洋务企业发展无法避免的痼疾,说明对近代化道路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故选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难以发展,和生产方式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并非缺乏兴办洋务企业的环境,排除C项;题干材料“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但经营仍十分困难”,表明洋务企业发展困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缺乏资金,排除D项。
5.下面是英国不同时期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的统计图。由此可知,英国( )
A.在欧美国家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渐增强
C.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D.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答案B
解析根据统计图,可知1801年至1901年英国就业人数中农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作用逐步增强,故选B项;统计图没有涉及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关系的改变体现在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统计图并未涉及这一信息,排除C项;统计图反映的是英国不同时期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无法体现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降低,排除D项。
6.近代以来,英国村庄的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中心聚集型村庄越来越少,呈手指状或章鱼须状向外放射型的村庄越来越多,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B.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加剧农村的分散
C.工业革命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兴起
D.工业化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答案C
7.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儿童入学率达97.5%,文盲率仅5.52%,其他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据此可知(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推动教育的发展
B.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C.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德国在统一之前就非常重视教育,儿童入学率高达97.5%,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迅速应用,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之前的教育情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8.有人这样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的、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答案B
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对财富的贪婪及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使得巴黎城内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这是“悲惨之城”形成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辛淑玲《浅谈社会观念的变化
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英国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并说明三段材料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影响: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不断提高生产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王权日益衰落,议会的权力进一步强化,社会等级观念逐渐消失,这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自由主义思想适应了英国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产阶级极力扩大生产,增加资本原始积累。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革命发生并最终促成了英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史料价值:第二段材料是研究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影响工业革命发生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第一段材料和第三段材料属于第二手史料,要谨慎使用。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英国的阿克莱特被称为“近代工厂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工厂制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可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D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优势,没有涉及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社会的财富分配,无法得出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排除C项。
2.19世纪初,英国乡村中的裁缝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里的成衣商店;靴匠不再做鞋,人们购买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师的生意也被城里的面包房挤垮了。这说明( )
A.交通运输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B.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C.传统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D.工业革命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生产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题干材料所述“成衣商店”“从城镇市场运输而来的各种鞋子”“面包房”的出现均是这一变化的体现,故选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工场手工业的衰落,并未提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排除A项;C项中“不复存在”的表述绝对,排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题干材料仅提及英国的情况,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
3.工业革命不过花了短短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就将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城市、王国与帝国这些单位粉碎了,许多过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材料表明( )
A.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全球确立
B.工业革命导致了家庭的解体
C.社会革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D.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许多过去家庭和社群的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关系出现变革,使以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的部落等单位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被削弱,国家和市场的功能不断增强,由此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的结论,故选D项;A项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工业革命只是减弱了家庭的功能,并没有导致家庭的解体,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社会革命的作用,排除C项。
4.观察下图,其反映的突出社会问题是( )
1837年曼彻斯特和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
A.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不同步
B.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
C.经济发展与医疗水平不匹配
D.社会财富与社会分配不均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37年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整体低于农业郡拉特兰郡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过程中存在着城市污染的现象,因而导致工业城市人口平均寿命相对较低,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5.18世纪之后,利物浦在英国众多的港口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对英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5年,扼守北大西洋入海口的大英帝国,为满足自身对奴隶贸易和工业品贸易的巨大需求,在利物浦建成英国第一个船坞。紧要的地理位置和本地人的聪明才智,让利物浦从一个500人的小镇快速成长为当时英伦全岛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城市。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利物浦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15000多千米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确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了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的利物浦“快速成长”的表现并归纳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1)表现: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海外贸易和内陆贸易发展。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海外扩张与贸易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表现:海上航线的拓展,运河的开通,铁路的建成。特点:立体式发展。
(3)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观念
佐证材料
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金钱的世界
《十六世纪英国简史》:“金钱是十六世纪英国的真正统治者。当时在最冒险的企业和投机活动中产生了真正的狂热病。……在这种狂热病中,羊毛买卖、土地投机、企业经营,乃至直接的争夺,都觉得津津有味”
等级观念的消失:自由主义盛行
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以后英格兰国王必须是国教徒,生在外国的国王未经议会批准,不得发动大陆战争,未经许可不准出国;外国人不得参加议会
田园诗般的生活的破灭:务实的追求
清教徒秉承“我生活一天,便要赚一天的钱”的信条,把赚来的钱都用于扩大经营上,以获取更多的财富。他们还建立了特殊的教育体制,开设数学、外语、实用哲学等课程。面对激烈竞争,工厂主拼命经营,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培根、牛顿等人的理论风靡一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应运而生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测试题,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