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赤壁赋课时1 疏通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课时2 析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理解思想之“成熟”登泰山记课时3 疏通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课时4 观日出赏云海,何妨大风扬积雪击面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赋中国古代兼备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特点是“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出自《文心雕龙·诠赋》)。萌生于战国,经过汉代古赋、六朝骈赋、唐宋文赋这几个发展阶段。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课时1 疏通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归纳概括知识点。
①小船随意漂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的两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②文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苏轼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中的《月出》篇的句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④苏轼以精练的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⑤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⑥文中描写苏轼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⑦文中写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箫声之美的句子“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⑧侧面描写表现了箫声的凄冷、幽怨,表达了作者此时内心的感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⑨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两句“舳舻千里,旌旗蔽空”。⑩概括了曹操攻打江东之前饮酒赋诗的英雄气概的两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⑪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⑫文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⑬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的句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万物的存在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⑮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乎(1)〈介〉相当于“于”。①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②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等。③介绍依凭的条件。④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2)〈助〉语气词。①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②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⑤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3)〈词缀〉作词尾, 用在形容词后面,译为“……的样子”。
第一类:②③,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第二类:①,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第三类:④,用“之”作标志词,将宾语提前。
课时2 析永载史册的突围,理解思想之“成熟”学习目标赏析“江月”之多重意蕴,理解《赤壁赋》中苏轼情感变化的缘由和过程。
活动二 阅苏轼黄州诗文,解思想之“成熟”
活动一 我见江月,不仅妩媚1.回答下面的问题,探究“江”“月”意象的作用。(1)“江”和“月”一共出现了几次?出现在什么内容中?出现的目的是什么?(2)赏析“自然之江月”画面。分析作者因何而乐,为何而悲。(3)赏析“历史之江月”。分析“悲”的多重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析“哲理之江月”。分析作者为何由悲转喜。(5)作者在课文的开头与结尾都表达了喜悦之情,这两种喜悦之情有何不同?活动二 阅苏轼黄州诗文,解思想之“成熟”2.分析苏轼在黄州实现了思想上的突围,达于成熟的实质思想是什么。3.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活动一 我见江月,不仅妩媚
①一共出现了三次。②分别是描绘景物时,回忆历史人物曹操时,对客讲道理时。③出现的目的是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乐→悲→乐。
①自然之江月:壬戌之秋,由清风、水波、明月、白露、水光、小舟等意象,构成一个静谧、澄明、空灵、如梦似幻之景象。②这景色引发出作者舒畅、飘逸、陶醉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乐”由景生,尽显月下泛舟之乐。③作者的悲从歌声中来,从箫声中来。歌词伤感,“桂棹兮兰桨……美人兮天一方”中,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美人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箫声幽怨,构成悲凉凄清的意境。这里的“悲”有两层含义:怀才不遇之悲,遭受贬谪之怨。
①历史之江月产生于虚幻背景下,苏轼想象中的当年气势雄壮的赤壁古战场,以及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英雄曹操,现在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不见踪迹。②在古今对比中,表现出苏轼内心更深的悲:其一,功业未成之叹。曹操的丰功伟业与苏子的闲散平淡作对比。一个是“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一个是“渔樵”“泛舟”“饮酒”,潇散闲适。英雄的丰功伟业尚且转瞬即逝,何况未建功业的闲散之人,总是要“被”历史的长河淘尽,终归空无,表现出有无之间瞬间转换的“空茫”之悲。其二,生命短暂之悲。苏子与客的须臾人生与自然万物的无穷无尽作对比。“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通过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将功业未成而又短暂即逝的人生境遇推向了极致的悲哀,表现出生命有限的终极悲哀。③从怀才不遇,遭受贬谪之愁,到有无之间瞬间转化的空茫之悲,再到生命有限自然无穷的终极困境;从自己的得失之愁,到时空下一群人的得失之悲,再到宇宙自然中人类的终极悲哀。苏轼的“悲情”是层层加深的。
①“江”“月”两个意象,蕴含着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两个哲学道理。②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万物,化解了客“生命短暂”“须臾变幻”的终极悲哀。因为月亮虽然总是时缺时圆,却始终没有消长,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总是滚滚东流,但始终奔腾不息,也是永恒的。当然人也是永恒的,因为人虽然生命短暂,却始终生生不息。从“不取”的角度看待万物,化解了苏轼“怀才不遇”“遭受贬谪”“功业未成”之悲。山间明月,江山清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永远的财富,淡化得失,保持平常心,就会永远富有。因此作者能由悲转喜。
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的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是通脱旷达,大彻大悟之乐。
①苏轼在黄州实现了思想上的突围,达于成熟的实质是儒道思想的和解与两者间游刃有余的融合。②主,代表的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豁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有出世之心。③客,代表的是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失意,其政治思想是建功立业,有入世之志。苏轼在文中情绪的变化其实是他真实的人生经历的写照。④《赤壁赋》中,苏轼已经表现出一种成熟的智慧,这种成熟就是“外儒内道”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有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课时3 理解主客问答,赏析文学技艺之“成熟”学习目标1.理解“主客问答”的赋体文章特色。2.赏析语言方面的成熟之美和情景交融艺术的成熟。
活动一 “客”从何处而来,赠“我”箫声一段1.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这样的行文方式有什么好处?活动二 体会语言的“成熟”之美2.《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就语言方面来谈谈本文之美。3.《赤壁赋》虽然是以抒情说理为目的,却给人一种浓浓的诗情画意之感。它是如何突破赋体的限制达于“成熟”的?
活动一 “客”从何处而来,赠“我”箫声一段
(1)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即以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来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所以,《赤壁赋》的核心内容虽是“主客问答”,却不宜将“客”之言理解成杨道士的言语。这是艺术处理上的虚托的方法。主客两种思想的矛盾,其实是苏轼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不妨都理解为是苏轼自己,客不过是苏轼苦闷思想的一种外化,这主客二人的对话也只是苏轼进与退两种思想的激战。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2)这种行文方式使文中的感情波澜起伏,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入揭示。
活动二 体会语言的“成熟”之美
(1)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如《赤壁赋》第1段,有整句,有散句,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如作者予以全力刻画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五个比喻连缀而下,将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声、情描写得具体可感。(3)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第3段的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地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4)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人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第4段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5)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
活动三 分析说理赋的“诗情画意”之美
①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是情景交融的典范。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理中有景,借“水月”之景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②形象优美,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善于譬喻的语言特色。如描写曹操的意气风发、胸怀壮志,“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栩栩如生。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③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它先由眼前之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绩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课时1 疏通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2.归纳概括知识点。
活动一 诵读理解,疏通文意
活动二 文言判断句标志词
活动三 积累基础,巩固文言知识
课时2 观日出赏云海,何妨大风扬积雪击面学习目标 1.了解登山路线图。2.赏析泰山云海日出风光。3.分析作者别样的登山兴致和雅趣。
活动一 熟悉姚鼐游踪,把握全程内容1.绘制出京路线和登山路线简图(合在一起)。并配以路线说明文字。2.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进行展示。活动二 再现日出云海场景,感受自然景观之美3.纪录片中需要拍“泰山夕照”图,请为这段话配一段解析和赏析文字。4.现从炼字炼句、景物特点、写景技巧几方面赏析以下文字。(1)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2)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3)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活动三 感悟古人登山兴致,与其一起品悟人生(1)为何记述登泰山的过程不是从泰山脚下,而是从京师出发开始写?对京师到泰安的过程的描述,是何用意?(2)“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姚鼐为什么选择特殊的路径登泰山?(3)写出几句仅凭环境,就能侧面衬托作者和友人登山兴致之高的句子。(4)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诵读品味文章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的内在精神——“神气”。
活动一 熟悉姚鼐游踪,把握全程内容
从京师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越泰山西北谷,越过长城之界,到达泰安。从南麓出发,取道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最后坐日观亭等待日出。
活动二 再现日出云海场景,感受自然景观之美
①作者一登上山巅,望见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②作者用简洁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③“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豪迈壮美,给人一种大气的苍茫感。“半山居雾若带然”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带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活动三 感悟古人登山兴致,与其一起品悟人生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从京师到泰安,漫长的行程,仅以寥寥20余字概之,体现了文字的简洁。而“乘”“历”“穿”“越”“至”等一连串的动词背后,表现了旅途之遥远和艰难,意志之坚定,内心之急切。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①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②大风扬积雪击面。③而雪与人膝齐。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泰山你知道多少,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关于标题你知道多少,理解文意,文本分析,苍山负雪图,半山居雾图,飘渺高峻,看图赏美景,极天云一线异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16.2* 登泰山记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16.2* 登泰山记教学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题目解说,知识卡片,写作背景,阅读链接,课文探究,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泰山记,学习目标,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桐城派,题目解读,中岭天门,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速读全文理清线索,走进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