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放大镜教学设计
展开1.放大镜的作用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3.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放大镜、广口瓶、烧杯、玻璃杯、塑料袋、烧瓶和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个放大镜,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在黑板上画一个小A,用放大镜观察它,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字母A被放大了吗?”
3.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人们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放大镜”。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小组讨论活动:
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
2.在课本第2页的网状图中填写讨论结果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请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关于放大镜使用的两种方法
2.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出示课件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
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小组活动:
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
(2)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播放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的视频
提问学生:“当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时,你们观察到什么
现象?”
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四.放大镜的特点
1.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
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2.小组探究活动:观察放大镜的特点
给每个小组提供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请学生观察比较放大镜的特
点和放大倍数
3.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4.教师归纳总结:
放大镜镜片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范围越小
5.小组探究活动:广口瓶、烧杯、玻璃杯、水滴、塑料袋、烧瓶有没有
放大作用?
给每个学生小组提供广口瓶、烧杯、玻璃杯、塑料袋、烧瓶和水,让
学生探究哪些物品具有放大作用。
6.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7.问题讨论:
(1)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8.补充小知识: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五.复习回顾本课主要知识点
六.结课: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我们借助放大镜可以探究更多
神秘的未知世界!
小学教科版 (2017)1.放大镜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1.放大镜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观察感悟,探究体验,教师示范,布置作业,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拓展与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放大镜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放大镜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放大镜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放大镜教案设计,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记录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