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
展开自主梳理·探新知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把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春运期间的人口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3.人口机械增长
(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2)内容: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值时,该区域为人口净迁出区。
(3)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归纳总结:
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②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
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总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②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③方向:eq \b\lc\{(\a\vs4\al\c1(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从欧洲向美洲和大洋洲迁移,从非洲向美洲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①特点eq \b\lc\{(\a\vs4\al\c1(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方向eq \b\lc\{(\a\vs4\al\c1(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大量人口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和欧洲,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2.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1949年以来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
a.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合作探究·释疑难
知识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问题探究■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9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图示区域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迁出地区主要是河北、山东。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3)1985年后的人口迁移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的压力。
┃┃归纳拓展■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归纳总结: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知识拓展:
1.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中西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人口的变化主要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由该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及该地区人口迁移数量构成。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出②③④⑤代表的人口意义,从人口总量和增长量两个角度叙述。
②人口增长量最多
③人口总量最多
④人口负增长最多
⑤人口总量最少
3.人口年龄问题——老龄化现象
(1)国际上通用标准:
①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于10%。
②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
(2)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对策:
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②延迟退休年龄,鼓励老有所为;
③改善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孩,改善人口结构。
4.人口的性别结构
(1)衡量:性别比。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2)问题: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措施:加强对非法胎儿性别鉴别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
5.人口的文化结构
(1)概念: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问题:文化层次偏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人口素质对城镇化的影响
①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有利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有利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人口素质高,利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减少城市问题的产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发展。
┃┃典例剖析■
例题1(2022·河北模拟预测)近年来,重庆市人口迁移活跃,既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又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出,人口迁入量远大于人口迁出量;同时,市内人口流动也很频繁。下图示意研究区内重庆市人口长期流入来源地分布,图中重庆市的西南部为主城区、东北部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东南部为生态保护区。据此完成(1)~(2)题。
(1)重庆市易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的原因有( D )
①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好
②城市文化先进,交通非常便利
③空间距离较近,迁移成本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较多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渝东北、渝东南周边地区人口流入重庆市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是( D )
A.流入人口较多,城市交通拥堵加剧
B.流入人口较多,资源开发规模扩大
C.流入人口较少,人口老龄化问题得以解决
D.流入人口较少,生态环境压力较小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图示和所学知识,研究区内有长江及其支流,水资源均丰富,①错;重庆地势起伏大,被称为“山城”,交通不便利,②错;人口大多来自重庆市周边地区,迁移距离近,成本低,③对;重庆是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较多,就业机会多,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④对。综上可知,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渝东北、渝东南周边地区流入重庆的人口较少,且东北部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东南部为生态保护区,周边地区人口总量有限,A、B项错误;流入人口少,不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对生态环境压力小,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对点训练■
1.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C )
A.①B.②
C.③D.④
(2)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出现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D )
A.①D.②
C.④D.⑤
[解析] 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故吸引了大量民工迁入。第(2)题,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由于内战严重,导致了难民大迁移,这属于战争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知识点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问题探究■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人口迁移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明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入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有何共同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欧洲、拉丁美洲及北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有什么变化?
提示:(1)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多为经济发达地区。
(2)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3)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北美一直为迁入地区。
┃┃归纳拓展■
1.国际人口迁移
知识拓展:“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一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二是迁移形式更加趋于多样化。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特点:
2.国内人口迁移
知识拓展:我国“民工潮”的特点及成因
3.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2)对迁出地的影响
归纳总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地区就业结构,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经济、文化发展,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典例剖析■
例题2(2022·全国模拟预测)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不包含港澳台)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结果。结果显示,2010—2020年期间,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减少了1 100万。但相对于部分中西部省份,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现象却明显滞后。如图为东北三省和部分中西部地区2000—2020年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D )
A.2000—2010年,辽、吉、黑、晋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2000—2010年,皖、鄂、渝、川受资源开发的影响
C.2010—2020年,辽、吉、黑、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D.2010—2020年,皖、鄂、渝、川受产业调整的影响
(2)现阶段,缓解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的有效措施是( B )
A.开放人口生育政策B.调整地区产业结构
C.加大资源开采力度D.压缩中小企业数量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吉、黑三省属于老工业基地,2000—2010年期间,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影响,吸引人口流入,导致人口呈迁入状态;山西省2000—2010年期间主要是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A项错误。2000—2010年期间,皖、鄂、渝、川等省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出,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与资源开发关系较小,B项错误。2010—2020年,吉、黑、鄂等省区人口外迁,主要受资源、产业、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影响,气候条件并不是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2010—2020年,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皖、鄂、渝、川等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就业机会增多,导致外出务工人员回流,D项正确。故选D。第(2)题,由材料可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东北三省人口外流,B项正确;东北地区人口的出生率较低,开放生育政策主要影响的是自然增长率,对人口的迁移影响不大,A项错误;东北三省部分地区面临资源枯竭等状况,部分城市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加大开采力度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C项错误;中小企业能够吸纳众多的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的外流,不应压缩,D项错误。故选B。
┃┃对点训练■
2.(2022·长沙高一期中)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若此图表示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C )
A.从北美到拉美B.从亚洲到拉美
C.从亚洲到北美D.从欧洲到亚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 )
A.从湖南到广东B.从河北到山东
C.从广东到北京D.从湖北到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C )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解析] 第(1)题,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可知,人口从甲地迁入乙地,甲为迁出地,乙为迁入地,现代一般人口迁出地经济落后,而人口迁入地经济发达,亚洲、拉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北美、欧洲经济发达,现代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迁移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若此图表示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从亚洲到北美,C正确。第(2)题,我国近年来农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为从西部、中部内陆到东南沿海,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从湖南到广东,A正确;河北和山东、广东和北京、湖北和重庆之间经济相差较小,这几个省市之间的农民工流动较小,B、C、D错误。第(3)题,如果乙地工资待遇较低,则会制约甲地向乙地的人口迁移,A错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人口迁移,B错误;甲地环境优美吸引人口迁入,与迁移方向不符,D错误;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C正确。
素养培优·提技能
策略指导
人口迁移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信息提取]
人口迁移坐标统计图是根据人口迁移的相关数据绘制成的坐标图,主要形式有点状图、线状图(曲线图或折线图),即利用点(线)的升降(起伏)来显示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方法总结]
(1)判读“人口机械增长”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说明该地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2)比较人口迁移的数量
迁出人口数=人口基数×迁出率,迁入人口数=人口基数×迁入率。例如,广东的人口迁入率小于上海,但广东的人口基数远大于上海,故广东的迁入人口数量多于上海。
(3)判断经济发展水平
如果人口迁入数量大于迁出数量,根据一般的人口迁移规律可知该地区经济较发达,反之则经济欠发达。
(4)推断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会加速迁出地人口老龄化进程,延缓迁入地人口老龄化进程;迁入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因此一般情况下会提高迁入地的城市化水平。
考题展示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5—2010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据此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C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间的人口迁移( B )
A.延缓了皖、赣、黔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贵州迁出人口比重稍大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小于四川,故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量多于贵州;同理,上海的迁入人口数量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大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致,两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故浙江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状况。第(2)题,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皖、赣、黔等省迁出人口比重较大,且迁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当地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迁移延缓了迁入人口比重较大的沪、京、津等地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从皖、赣、黔迁出的人口多来自农村,不会降低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迁入到沪、京、津等地的人口多分布于城市,故提高了沪、京、津等地的城市化水平。
课堂小结·梳脉络
随堂演练·测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2022·郑州高一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省内人口迁移和省外人口迁移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人口迁移中( A )
A.省外人口净迁出数量波动上升
B.人口净迁出数量省内小于省外
C.省内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入为主
D.人口净迁出数量逐渐增加
2.该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D )
①自然环境恶劣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收入相对较低④经济欠发达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省外人口净迁出数量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该城市省外人口净迁出数呈波动上升,故A项正确;每年人口净迁出数都是省内大于省外,故B项错误;数值在0以下为迁入,数值在0以上为迁出,省内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出为主,故C项错误;2014年人口迁出数量比前一年有所下降,所以人口净迁出数量并不是逐渐增加,故D项错误。第2题,该城市人口以迁出为主,说明城市拉力条件不足,导致人口外迁,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收入相对较低、经济欠发达都属于经济因素。故选D项。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南美洲到北美洲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洲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4.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D )
A.欧洲B.非洲
C.北美洲D.亚洲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西欧和北美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欧地区,C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第4题,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地区是亚洲。
(2022·广东肇庆检测)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常住人口50 126 804人,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4 100 17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86%。下图为与2010年相比,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级市常住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常住人口比重变化,说明( D )
A.地级市常住人口减少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较少
D.人口迁移率空间差异显著
6.与2010年相比,柳州市人口比重上升,说明该城市( B )
A.营造美丽风景,壮大旅游业
B.发挥交通优势,促产业发展
C.位于西部,借力西部大开发
D.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大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北海市、防城港市及柳州市等地级市的常住人口是在增加的,选项A错;因有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内,难以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选项B错;全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会促进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选项C错;由图可知,各地级市人口比重有升有降,与人口的迁入和迁出的空间差异关系密切,D对。故选D。第6题,桂林市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但与2010年相比桂林市人口比重下降,说明柳州市人口比重上升,旅游业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柳州市是广西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凭借这一优势,该市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外来人口,使人口比重上升,B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地级市常住人口比重与2010年相比,除柳州市外,其他市人口比重均下降,说明西部大开发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矿产资源的开采潜力大,只能说明城市将来发展潜力大,将来人口可能增多,对目前柳州市人口比重上升影响甚微,D错。故选B。
二、综合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
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 (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一可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第(2)题,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收流动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因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的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核心素
养目标
合格考
1.运用资料,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等级考
1.结合实际,分析人口迁移对环境、社会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2.调查家庭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地理实践力)
本节要点
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
2.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
迁出地
→
迁入地
推力因素
中间阻力
拉力因素
就业机会少
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一切困难,如严格的户籍管理、传统文化观念(父母在,不远游)、路途遥远
就业机会多
自然灾害风险多,收入不高
收入稳定、收入高
医疗、教育条件差
医疗、教育条件好
生活质量与社会福利差
生活条件与社会福利好
公共设施差
公共设施好
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
居住、交通、通信条件好
环境质量差
环境质量好
环境恶化、土壤贫瘠、气候恶劣
环境优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非洲旱灾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
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能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后,我国中西部大量人口迁往东部沿海地区
交通和
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同时,随着交通通信的便捷,致使某些人口迁移变得不必要
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但短距离的人口迁移,也有因交通便捷而减少的状况
文化
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策
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数量与流向
我国在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
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人口的自然增长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衡量指标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变化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影响
19
世纪
以前
以集团性、大规模移民为主
旧大陆(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以
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解迁出国的人口压力,造成迁出国劳动力、人才的流失
迁移方式及特点
具体表现
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相互迁入和迁出;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
①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地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地区:美洲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欧洲人从原殖民地返回故乡;西欧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减轻,迁出人口减少。②美国仍是外来人口的主要迁入国,但人口来源发生了变化:欧洲移民减少,拉丁美洲和亚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阶段
特点
迁移方向
迁移原因
工业化
以前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
①大规模垦荒;
②严重的自然灾害;
③战乱
工业化
以后
大批迁移
从农村向城镇迁移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异大
改革
开放
以前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①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②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
受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
改革
开放
以后
流量增大、流向变化、频率加快、以自发为主
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③山区迁往平原地区;④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③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迁移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人口迁移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
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
迁出
地
四川、广西、安徽等省区
主要
迁入
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主要方
式、目的
以自发流动为主;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地区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速递,问题驿站,习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