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备课ppt课件
展开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 掌握“乃”“道”“盖”“文” “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 “其”的不同用法。 ★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 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陂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十六年后(1070年),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有泉侧出有穴窈然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则其至又加少矣火尚足以明也则或咎其欲出者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有人 / 责怪,埋怨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
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夷以近…险以远古人之观于天地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于人为可讥其孰能讥之乎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此余之所得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
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本文把______和__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的道理。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以其乃华山之阳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良乃入,具告沛公质于齐,兵乃出家祭无忘告乃翁日初出大如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英才盖世,众士仰慕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副词,表判断,是 副词,竟然,居然 连词,于是 连词,才 代词,你,你的
名词,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动词,超过,胜过 副词,大概
有碑仆道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于是废先王之道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独其为文犹可识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
名词,路,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学说,主张 动词,说,讲 名词,方法
名词,文字 名词,纹路 名词,文章 动词,掩饰
理固宜然 吴广以为然 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此余之所得也古人…往往有得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言得之
代词,如此,这样 形容词,对,正确。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但,但是。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形容词,适宜,正确
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7、其孰能讥之乎?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代词,它,指洞穴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9、既其出10、视其左右11、谬其传12、咎其欲出者13、吾其还也14、其可怪也欤15、路漫漫其修远兮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7、亦各言其志也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20、安陵君其许寡人2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2、其皆出于此乎23、其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2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
他(们),它(们)(的)你(们),你(们)的我(们),自己(的)
这(里),那(些)其中
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假如
表商量:还是表反问:难道表揣测:大概表祈使:一定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有泉侧出4、入之甚寒,问其深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则其见愈奇7、则其至又加少矣
名→动,筑舍定居 名→动,命名名→状,从侧面 形→名,深 形→动,走到尽头 动→名,见到的景象 动→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9、常在于险远10、至于幽暗昏惑11、后世之谬其传12、后世之谬其传13、莫能名者
形→动,照明 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 形→名,幽暗的地方 令人迷乱的地方 使动,弄错,使…错 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1、非常之观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不同寻常 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古:到达(某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
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而(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问起它的深度,就(连)那些喜欢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
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到(的人)又更加少了。
中职语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王安石其人,翻译第一段,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翻译第二段,第二自然段,翻译第三段,翻译第四段,“其文漫灭”,翻译第五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职)拓展模块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演示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辨释“花山”,第1段,第2段,空间方位图,深思而慎取,第4段,课文大观,议一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七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优秀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检测,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且游且思考,---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记叙议论记叙,且游且发现,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