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附解析)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核心考点练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2大气运动规律核心考点练1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该次北半球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对( )
A.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B.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D.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
2.1816年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减弱
B.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减弱
C.海陆温差减小,季风环流增强
D.海陆温差增大,季风环流增强
晴空回波通常是雨后天晴时地表水汽蒸发,使空气湿度增加,悬浮于近地面的大量水珠对电磁波产生反射形成的。下图示意北京地区晴空回波顶高度与地面气温对比逐日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11:00~13:00晴空回波顶分布高度,与下列大气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大气逆辐射强B.近地面风力强
C.大气对流旺盛D.大气逆温显著
4.正常年份,北京地区晴空回波顶分布高度最大值可能出现在( )
A.1~3月B.4~6月
C.7~9月D.10~12月
(2023·广东江门一模)冰川反照率是指冰川表面反射太阳辐射能量与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冰川反照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主要跟积雪、裸冰范围、吸光性杂质含量和太阳入射角等因素有关。木斯岛冰川位于萨吾尔山北坡,不同时期3600米以上的冰川反照率都会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图1为木斯岛冰川分布图,图2为2011~2021年木斯岛冰川反照率各月平均变化图。据此完成5~7题。
图1
图2
5.木斯岛冰川反照率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8月,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大B.植被覆盖率高
C.冰川消融量大D.太阳高度角大
6.同一时期,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点中冰川反照率最高的应该是( )
A.①B.②C.③D.④
7.木斯岛冰川反照率在海拔3 600米以上,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坡越陡,冰雪堆积越难
B.海拔越高,植被越少
C.海拔越高,太阳入射角越小
D.海拔越高,降水越少
(2023·浙江杭州一模)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的水汽在草木等地表物体上凝华形成的乳白色冰晶。雾凇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沙漠戈壁中更是难得一见。雾凇的形成与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密切相关。下图为某次降雪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雾凇景观。据此完成8~9题。
8.与此次雾凇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受热环节是( )
A.大气反射作用强B.地面反射弱
C.大气逆辐射弱D.地面辐射强
9.沙漠垄上雾凇一般要比垄间雾凇量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垄上地势更高,降温更明显
B.垄间处于背风处,多晴天,气温高
C.垄间地势低洼,地下水更丰富
D.垄上处于迎风处,水汽更易与草木接触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高的现象。形成原因主要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a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部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
图a 山体效应概念模型
图b 38°N
图c 40°N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简述10 ℃等温线在该山体的分布高度差异。
核心考点练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1~2.1.A 2.A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1816年北半球盛夏出现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天气,应是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飘在空气中,空气中火山灰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气温降低,造成北半球农作物大范围减产;空气中的火山灰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但保温作用增强会使气温升高,与出现罕见低温天气不符。第2题,1816年北半球陆地年降水量距平值为负,说明1816年降水偏少。火山灰削弱太阳辐射,会使海陆温差减小;海陆温差减小,会使季风环流减弱,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
3~4.3.C 4.C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晴空回波顶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随着气温的升高,晴空回波顶高度增加,14:00左右达到峰值,11:00~13:00晴空回波顶分布高度与气温升高后,大气对流强度增强,对流高度增加密切相关。故C正确。第4题,由材料可知,晴空回波的成因与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气温密切相关,正常年份,7~9月北京地区处于雨带控制期,且气温高,大气中水汽充足,有利于晴空回波顶分布高度达到峰值。故C正确。
5~7.5.C 6.B 7.A 解析 第5题,若降水量大,新雪就多,冰川反照率应该高。冰川表面一般没有植被。7、8月,气温高,冰川大量融化,厚度也变薄,加之这时新降雪最少,冰面干洁程度最低,因此冰川吸收太阳辐射多,反射太阳辐射少,反照率低。若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冰川反照率最大的因素,那么冰川反照率最低值应该出现在6(或7)月。第6题,①④位于冰川边缘,厚度最薄,且受两侧山体物源污染最大,反照率最低。②位于冰川主流线上,冰层厚度最大,受两侧山体物源污染最少,冰面干洁度高,冰川反照率应该最高。③位于冰川内部,但不在冰川主流线上,厚度较②薄,反照率低于②。第7题,在海拔3600米以上,海拔越高,地形起伏度越大,山体越陡峭,冰雪堆积越难,山体裸露岩体多,反照率就越低。
8~9.8.C 9.D 解析 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雾凇的形成与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密切相关”可知,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导致近地面气温较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凇;大气反射作用、地面反射都不是近地面气温较低的原因;若地面辐射强,说明地温高,不利于形成雾凇。第9题,垄上与垄间高差较小,温度差异较小;垄上与垄间的天气状况差异较小;地下水丰富,会导致垄间雾凇量更大;垄上为迎风坡,水汽更易与草木接触,更有利于雾凇的形成,雾凇量大。
10.答案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2)10 ℃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10 ℃等温线在山体内外部的分布高度差不同,38°N沿线差异较大,40°N沿线差异较小;同一纬度,10 ℃等温线在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的海拔高。
解析 第(1)题,山体效应形成原因主要是山体的热力效应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山体内部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白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使大气温度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与山体相同海拔时,距地面热源距离远,热量已大为减弱,所以温度低。第(2)题,图b、c示意某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部最热月10℃等温线分布高度。根据图示曲线形态,10℃等温线在山体内部分布高于山体外部。不同纬度10℃等温线在山体内外部的分布高度差不同,图中纵轴表示海拔,38°N沿线分布高度差异较大,40°N沿线差异较小。同一纬度,10℃等温线在山体外部西侧较山体外部东侧分布的海拔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核心考点练1水循环(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尾闾湖干涸会导致周边地区,3亿立方米万立方米,图中拦河堰坝的主要作用是,拗井发挥功效最大的季节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核心考点练3洋流(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海域海流流速最快的是,关于亲潮、黑潮的叙述,正确的是,涠洲岛周边海流的运动方向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素养升级练专题3水体运动规律核心考点练2陆地水体与河流特征(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水系,三个水文站的位置关系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