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时学案
展开一、力的合成和分解
1.合力与分力
(1)定义:如果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几个共点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那几个力叫作分力。
(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力。如图所示均是共点力。
甲 乙 丙
3.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运算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甲所示。
②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乙所示。
甲 乙
4.力的分解
(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的过程。
(2)遵循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方法:①按力产生的效果分解;②正交分解。
二、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运算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
一、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2)对力分解时必须按作用效果分解。(×)
(3)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越大,合力越大。(×)
(4)合力一定时,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分力越大。(√)
(5)位移、速度、加速度、力、时间均为矢量。(×)
(6)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因此受力分析时不要重复分析。(√)
二、教材习题衍生
1.(鲁科版必修第一册改编)某同学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在图中的四个选项中双臂用力最小的是( )
A B C D
B [双臂拉力的合力一定(等于同学自身的重力),双臂的夹角越大,所需拉力越大,故双臂平行时,双臂的拉力最小,故B正确。]
2.(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改编)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共点力,一个力的大小是2 N,另一个力的大小是10 N,它们合力的大小不可能是( )
A.6 N B.8 N C.10 N D.12 N
A [两力合成时,合力范围为:|F1-F2|≤F≤F1+F2,故8 N≤F≤12 N,故8 N、10 N、12 N是可能的合力;6 N没有在范围之内是不可能的合力,故选A。]
3.(粤教版必修第一册改编)(多选)小娟、小明两人共提一桶水匀速前行,如图所示,已知两人手臂上的拉力大小相等且为F,两人手臂间的夹角为θ,水和水桶的总重力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θ=120°时,F=G
B.不管θ为何值时,都有F=eq \f(G,2)
C.当θ=0°时,F=eq \f(G,2)
D.θ越大,则F越小
AC [由力的合成可知,在两分力相等,θ=120°时,F合=F=G;θ=0°时,F=eq \f(1,2)F合=eq \f(G,2),故选项A、C正确,B错误;在合力一定时,分力间的夹角θ越大,则分力越大,故选项D错误。]
力的合成
1.合力范围的确定
(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范围:|F1-F2|≤F≤F1+F2。
(2)三个共点力的合力范围
最大值:三个力同向时,其合力最大,为Fmax=F1+F2+F3。
最小值:以这三个力的大小为边,如果能组成封闭的三角形(三个力首尾相接),则其合力的最小值为零,即Fmin=0;如果不能,则合力的最小值为Fmin=F1-|F2+F3|(F1为三个力中最大的力)。
2.共点力合成的常用方法
(1)作图法:从力的作用点起,按同一标度作出两个分力F1和F2的图示,再以F1和F2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画出过作用点的对角线,量出对角线的长度,计算出合力的大小,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力的夹角确定合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2)计算法:几种特殊情况的共点力的合成。
[典例1] (一题多法)上海市的杨浦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如图甲所示。挺拔高耸的208 m 主塔似一把利剑直刺苍穹,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正弹奏着巨龙腾飞的奏鸣曲。假设斜拉桥中某对钢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是30°,如图乙所示,每根钢索中的拉力都是3×104 N,那么每对钢索对塔柱形成的合力有多大?方向如何?
甲 乙
思路点拨:解此题可按以下思路:
(1)把两根钢索的拉力看成沿钢索方向的两个分力,以它们为邻边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就表示它们的合力。
(2)由对称性可知,合力方向一定沿塔柱竖直向下。
[解析] 法一:作图法
如图1所示,自O点引两根有向线段OA和OB,
它们跟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30°,取单位长度为1×104 N,
则OA和OB的长度都是3个单位长度,量得对角线OC长约为5.2个单位长度,
所以合力的大小为F=5.2×1×104 N=5.2×104 N,方向竖直向下。
图1 图2
法二:计算法
如图2所示,根据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一个菱形的特点,连接AB,交OC于D,则AB与OC互相垂直平分,即AB垂直于OC,且AD=DB、OD=eq \f(1,2)OC。
对于直角三角形AOD,∠AOD=30°,
则有F=2F1cs 30°=2×3×104×eq \f(\r(3),2) N≈5.2×104 N,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 5.2×104 N 方向竖直向下
[跟进训练]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多选)两个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则( )
A.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
B.F1、F2同时增加10 N,F也增加10 N
C.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一定不变
D.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
AD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故A正确;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F1、F2都增大10 N,若方向相同F增加20 N;若方向相反,F不变,故B错误;只有方向相同时,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才一定不变,故C错误;F1、F2中的一个增大,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若F1、F2方向相反,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故D正确。故选AD。]
2.(力合成范围的分析与计算)(多选)一物体静止于水平桌面上,两者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5 N,现将水平面内三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2 N、2 N、3 N。下列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受静摩擦力可能为2 N
B.物体所受静摩擦力可能为4 N
C.物体可能仍保持静止
D.物体一定被拉动
ABC [2 N和2 N的合力范围为[0,4 N],3 N在此范围内,故当两个2 N合力为3 N时,再与第三个力方向相反,则三个力的合力为0,故2 N、2 N、3 N 三个力的合力范围为[0,7 N]。2 N在三个力的合力范围内,故当三个力的合力为2 N时,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为2 N,故A正确;4 N在三个力的合力范围内,故当三个力的合力为4 N时,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为4 N,故B正确;当三个力的合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5 N时,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故C正确,D错误。故选ABC。]
3.(合力的计算)航母阻拦索用于拦停高速着舰的舰载机,被喻为“舰载机生命线”。如图所示为其结构简图,滑轮1、2、3、4及液压缸a、b、c固定在甲板平面上,阻拦索绕过滑轮组后闭合。某时刻舰载机的挂钩勾住阻拦索,形成图示的夹角时,舰载机受到阻拦索的合力大小为F。不考虑阻拦索、滑轮的质量及摩擦,则此时单个柱塞所受阻拦索的合力大小为( )
A.eq \f(F,3) B.eq \f(\r(3),3)F C.F D.eq \r(3)F
B [某时刻舰载机的挂钩勾住阻拦索,形成60°夹角时,有2F′cs 30°=F,解得阻拦索中的拉力F′=eq \f(\r(3),3)F。单个柱塞所受阻拦索的合力大小为F合=2F′cs 60°=F′=eq \f(\r(3),3)F,选项B正确。]
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常用方法
2.力的分解方法的选取原则
(1)一般来说,当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下的力时,常按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当物体受到三个以上的力时,常用正交分解法。
力的效果分解法
[典例2] 用卡车运输质量为m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两光滑斜面之间,如图所示。两斜面Ⅰ、Ⅱ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30°和60°。重力加速度为g。当卡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时,圆筒对斜面Ⅰ、Ⅱ压力的大小分别为F1、F2,则( )
A.F1=eq \f(\r(3),3)mg,F2=eq \f(\r(3),2)mg
B.F1=eq \f(\r(3),2)mg,F2=eq \f(\r(3),3)mg
C.F1=eq \f(1,2)mg,F2=eq \f(\r(3),2)mg
D.F1=eq \f(\r(3),2)mg,F2=eq \f(1,2)mg
D [分析可知工件受力平衡,对工件受到的重力按照压紧斜面Ⅰ和Ⅱ的效果进行分解如图所示,结合几何关系可知工件对斜面Ⅰ的压力大小为F1=mgcs 30°=eq \f(\r(3),2)mg、 对斜面Ⅱ的压力大小为F2=mgsin 30°=eq \f(1,2)mg,选项D正确,A、B、C均错误。]
力的正交分解法
[典例3] 如图甲、乙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先用平行于斜面的推力F1作用于物体上使其能沿斜面匀速上滑,若改用水平推力F2作用于物体上,也能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滑,则两次的推力之比eq \f(F1,F2)为( )
甲 乙
A.cs θ+μsin θ B.cs θ-μsin θ
C.1+μtan θ D.1-μtan θ
B [物体在力F1作用下和力F2作用下运动时的受力如图1、图2所示。将物体受力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正交分解,由平衡条件可得:F1=mgsin θ+Ff1,FN1=mgcs θ,Ff1=μFN1 ,F2cs θ=mgsin θ+Ff2 ,FN2=mgcs θ+F2sin θ ,Ff2=μFN2 ,解得:F1=mgsin θ+μmgcs θ,F2=eq \f(mgsin θ+μmgcs θ,cs θ-μsin θ),故eq \f(F1,F2)=cs θ-μsin θ,选项B正确。
图1 图2 ]
力的分解中多解问题的讨论
[典例4] (多选)已知力F,且它的一个分力F1跟F成30°角,大小未知,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为eq \f(\r(3),3)F,方向未知,则F1的大小可能是( )
A.eq \f(\r(3)F,3) B.eq \f(\r(3)F,2) C.eq \f(2\r(3)F,3) D.eq \r(3)F
AC [根据题意,作出矢量三角形,如图,通过几何关系得,F1=eq \f(2\r(3),3)F或F1=eq \f(\r(3),3)F,故A、C正确,B、D错误。]
力的分解的唯一性和多解性
(1)已知两个不平行分力的方向,可以唯一地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对力进行分解,其解是唯一的。
(2)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分解也是唯一的。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对力F进行分解,如图所示,有三种可能:(F1与F的夹角为θ)
①F2
③Fsin θ
1.(力的分解法的应用)如图所示,墙上有两个钉子a和b,它们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两者的高度差为l。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于a点,另一端跨过光滑钉子b悬挂一质量为m1的重物。在绳上距a端eq \f(l,2)的c点有一固定绳圈。若绳圈上悬挂质量为m2的钩码,平衡后绳的ac段正好水平,则重物和钩码的质量比 eq \f(m1,m2) 为( )
A.eq \r(5) B.2 C.eq \f(\r(5),2) D.eq \r(2)
C [法一:力的效果分解法
钩码的拉力F等于钩码重力m2g,将F沿ac和bc方向分解,两个分力分别为Fa、Fb,如图甲所示,其中Fb=m1g,由几何关系可得cs θ=eq \f(F,Fb)=eq \f(m2g,m1g),
又由几何关系得cs θ=eq \f(l,\r(l2+\b\lc\(\rc\)(\a\vs4\al\c1(\f(l,2)))\s\up12(2))),
联立解得eq \f(m1,m2)=eq \f(\r(5),2)。
法二:正交分解法
绳圈受到Fa、Fb、F三个力作用,如图乙所示,将Fb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正交分解,由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得
m1gcs θ=m2g;
由几何关系得cs θ=eq \f(l,\r(l2+\b\lc\(\rc\)(\a\vs4\al\c1(\f(l,2)))\s\up12(2))),
联立解得eq \f(m1,m2)=eq \f(\r(5),2)。]
2.(力的分解中多解问题的讨论)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50 N,分力F1的方向与合力F的方向成30°角,分力F2的大小为30 N,则( )
A.F1的大小是唯一的
B.F2的方向是唯一的
C.F2有两个可能的方向
D.F2可取任意方向
C [由F1、F2和F的矢量三角形图可以看出:因F2=30 N>F20=25 N且F2<F,所以F1的大小有两个,即F1′和F1″,F2的方向有两个,即F2′的方向和F2″的方向,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
“活结”与“死结”、“动杆”与“定杆”问题
“死结”与“活结”模型
[典例5] (2020·全国卷Ⅲ)如图所示,悬挂甲物体的细线拴牢在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上O点处;绳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通过光滑定滑轮与物体乙相连。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系统平衡时,O点两侧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若α=70°,则β等于( )
A.45° B.55° C.60° D.70°
B [取O点为研究对象,在三力的作用下O点处于平衡状态,对其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可得β=55°。]
“动杆”与“定杆”模型
1.动杆:若轻杆用光滑的转轴或铰链连接,当杆平衡时,杆所受到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否则杆会转动。如图甲所示,若C为转轴,则轻杆在缓慢转动中,弹力方向始终沿杆的方向。
甲 乙
2.定杆:若轻杆被固定,不发生转动,则杆受到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如图乙所示。
[典例6] 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在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1的物体,∠ACB=30°;图乙所示的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与水平方向成30°角,轻杆的G点用细绳GF拉住一个质量为m2的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图甲中BC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为eq \f(m1g,2)
B.图乙中HG杆受到绳的作用力为m2g
C.细绳AC段的拉力FAC与细绳EG段的拉力FEG之比为1∶1
D.细绳AC段的拉力FAC与细绳EG段的拉力FEG之比为m1∶2m2
D [题图甲中,C点可视为“活结”,两段绳的拉力大小都是m1g,互成120°角,因此合力大小是m1g,根据共点力平衡,BC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也是m1g(方向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右上方),故A错误;题图乙中,G点可视为“死结”,以G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HGtan 30°=m2g,得FHG=eq \r(3)m2g,即HG杆受到绳的作用力为eq \r(3)m2g,故B错误;题图甲中绳AC段的拉力FAC=m1g,题图乙中由于FEGsin 30°=m2g,得FEG=2m2g,解得eq \f(FAC,FEG)=eq \f(m1,2m2),故C错误,D正确。]
[跟进训练]
1.(活结模型)如图所示,光滑斜面的倾角为30°,轻绳通过两个滑轮与A相连,轻绳的另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不计轻绳与滑轮的摩擦。物块A的质量为m,不计滑轮的质量,挂上物块B后,当动滑轮两边轻绳的夹角为90°时,A、B恰能保持静止,则物块B的质量为( )
A.eq \f(\r(2),2)m B.eq \r(2)m C.m D.2m
A [先以物块A为研究对象,由物块A受力及平衡条件可得绳中张力T=mgsin 30°。再以动滑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并由平衡条件有mBg=eq \r(2)T,解得mB=eq \f(\r(2)m,2),A正确。]
2.(死结模型)如图所示,在两竖直墙面间的同一竖直面内有两根等长细绳AO和BO连接于O点,O点的下方用绳子CO悬挂一重物,D点在B点正下方,且A、O、D在等高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绳BO与竖直墙面的夹角θ=37°,此时绳AO的张力为T1。现在把绳子端点B移到D点,静止时绳子AO的张力为T2,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T1=eq \f(4,3)mg B.T1=eq \f(4,5)mg
C.T2=eq \f(5,6)mg D.T2=mg
C [绳子端点B在最初位置时,根据平衡条件可得T1=mgtan θ=eq \f(3,4)mg,设细绳AO长度为L,据几何关系可知两竖直墙面间的距离为d=L+Lsin θ=1.6L,绳子端点B移到位置D点时,绳子AO与竖直墙面间的夹角为α,由几何知识得sin α=eq \f(\f(1,2)d,L)=0.8,此时有2T2cs α=mg,得T2=eq \f(5,6)mg,所以C正确,A、B、D错误。]
3.(定杆模型)水平横梁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一小滑轮B,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m=10 kg的重物,∠CBA=30°,如图所示,则滑轮受到轻绳的作用力的大小为(g取10 N/kg)( )
A.50 N B.20 N
C.100 N D.50eq \r(3) N
C [由题意可得,对滑轮B受力分析,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应为图中两段绳中拉力F1和F2的合力,因同一根绳张力处处相等,都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1=F2=G=mg=100 N,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由于拉力F1和F2的夹角为120°,则合力F=100 N,所以滑轮受绳的作用力为100 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下,选项C正确。]
4.(动杆模型)如图所示,用AC、CD两根轻绳将物块悬于水平轻杆BC的下方,其中B为光滑转轴,C为结点,轻杆BC始终保持水平,物块静止不动。已知物块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设AC、CD绳的拉力分别为FAC、FCD。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FAC >mg
B.FCD >mg
C.若A点上移,则FAC变大
D.若A点下移,则FCD变大
A [C点的受力如图所示
则有FACsin α=FCD
FCD=mg
则FAC=eq \f(FCD,sin α)=eq \f(mg,sin α),所以FAC>mg,故A正确,B、D错误;若A点上移,α变大,sin α变大,所以FAC变小,故C错误。]
类 型
作 图
合力的计算
①互相垂直
F=eq \r(F\\al( 2,1)+F\\al( 2,2))
tan θ=eq \f(F1,F2)
②两力等大,夹角为θ
F=2F1cs eq \f(θ,2)
F与F1夹角为eq \f(θ,2)
③两力等大且夹角为120°
合力与分力等大
正交分解法
效果分解法
分解
方法
将一个力沿着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
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实例
分析
x轴方向上的分力
Fx=Fcs θ
y轴方向上的分力
Fy=Fsin θ
F1=eq \f(G,cs θ)
F2=Gtan θ
模型
模型解读
模型示例
“死结”模型
“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死结”两侧的绳因结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
“活结”模型
“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章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2章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含解析),共14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第3课时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第3课时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共12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2章相互作用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