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课时学案
展开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概念:沿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
(1)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方向相同。
(2)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方向相反。
3.基本规律
eq \b\lc\ \rc\}(\a\vs4\al\c1(1速度—时间关系:v=v0+at,2位移—时间关系:x=v0t+\f(1,2)at2)) eq \(――――――→,\s\up10(初速度为零),\s\d10(即v0=0))
eq \b\lc\{\rc\ (\a\vs4\al\c1(v=at,x=\f(1,2)at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关系式
1.两个导出式
eq \b\lc\ \rc\}(\a\vs4\al\c1(1速度—位移关系:v2-v\\al( 2,0)=2ax,2位移—平均速度关系:x=\x\t(v)t=\f(v0+v,2)t))
eq \(―――――→,\s\up10(初速度为零),\s\d10(v0=0))eq \b\lc\{\rc\ (\a\vs4\al\c1(v2=2ax,x=\f(v,2)t))
2.三个推论
(1)连续相等的相邻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相等,
即x2-x1=x3-x2=…=xn-xn-1=aT2。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还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公式:eq \x\t(v)=eq \f(v0+v,2)=veq \s\d10(eq \f(t,2))。
(3)位移中点速度veq \s\d10(eq \f(x,2))=eq \r(\f(v\\al( 2,0)+v2,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
(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2)前T内、前2T内、前3T内、…、前nT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2∶32∶…∶n2。
(3)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1∶3∶5∶…∶(2N-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eq \r(2)-1)∶(eq \r(3)-eq \r(2))∶(2-eq \r(3))∶…∶(eq \r(n)-eq \r(n-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一、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伽利略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证明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
(3)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最大的物体在时间t内位移一定最大。(×)
(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一定小于该段时间内位移中点的速度。(√)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下落的高度与时间成正比。(×)
(6)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在上升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的方向是向下的。(√)
二、教材习题衍生
1.(鲁科版必修第一册改编)空军特级飞行员李峰驾驶歼10战机执行战术机动任务,在距机场 54 km、离地1 750 m高度时飞机发动机停车失去动力。在地面指挥员的果断引领下,安全迫降机场,成为成功处置国产单发新型战机空中发动机停车故障、安全返航第一人。若飞机着陆后以6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其着陆后的初速度为60 m/s,则它着陆后12 s内滑行的距离是( )
A.288 m B.300 m C.150 m D.144 m
B [先求出飞机着陆后到停止所用时间t,由v=v0+at,得t=eq \f(v-v0,a)=eq \f(0-60,-6) s=10 s,由此可知飞机在12 s内不是始终做匀减速运动,它在最后2 s内是静止的,故它着陆后12 s内滑行的距离为x=v0t+eq \f(at2,2)=60×10 m+(-6)×eq \f(102,2) m=300 m。]
2.(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改编)在同一直线上的A、B两个高铁实验站台之间的距离为s,某次实验中一列实验高铁沿轨道由静止从A出发驶向B,高铁先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一段时间,接着以大小为2a的加速度匀减速运动,到达B时速度恰好为零,该过程中高铁的最大速度为( )
A.eq \r(\f(4as,3)) B.eq \r(as) C.eq \r(\f(2as,3)) D.eq \r(\f(as,3))
A [设高铁最大速度为vm,加速的时间为t1,减速的时间为t2,则eq \f(vm,2)(t1+t2)=s,vm=at1=2at2,联立解得vm=eq \r(\f(4as,3))。故选A。]
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改编)(多选)如图是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频闪仪每隔0.04 s 闪光一次,照片中的数字是小球距释放点的距离。由题目的已知条件和照片所给的信息,可以判断出( )
A.照片中数字的单位是mm
B.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可忽略
C.无法求出小球运动到A位置的速度
D.释放小球的瞬间频闪仪刚好闪光
BD [根据自由落体的位移公式h=eq \f(1,2)gt2知道在最初的0.04 s下落的位移约为0.008 m,所以照片中数字的单位是cm,且释放小球的瞬间频闪仪刚好闪光,A错误,D正确;利用最后一个点,根据h=eq \f(1,2)at2,算出g=eq \f(2h,t2)=eq \f(2×0.193 5,0.22) m/s2≈9.68 m/s2,球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可忽略,B正确;根据v2 = 2gx,可以算出小球运动到A位置的速度,选项C错误。]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应用
1.重要公式的选择
2.运动学公式中正、负号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规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取正值,相反的物理量取负值。若v0=0,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
基本公式的应用
[典例1] 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满足v=2+t(各物理量均选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则关于该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可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5 s内质点的位移为35 m
C.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1 m/s2
D.质点3 s末的速度为5 m/s
B [根据平均速度v=eq \f(x,t)知,x=vt=2t+t2,根据x=v0t+eq \f(1,2)at2=2t+t2知,质点的初速度v0=2 m/s,加速度a=2 m/s2,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C错误;5 s内质点的位移x=v0t+eq \f(1,2)at2=2×5 m+eq \f(1,2)×2×25 m=35 m,故B正确;质点在3 s末的速度v=v0+at=2 m/s+2×3 m/s=8 m/s,故D错误。]
逆向思维法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典例2] (2023·河北省部分学校联考)在野外自驾游容易碰见野生动物突然从路边窜出的情况。汽车以大小为6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一头小象冲上公路,由于受到惊吓,小象停在汽车前方距离车头10 m处。司机立即刹车﹐加速度大小为 2 m/s2。从刚刹车到汽车刚停止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用的时间为6 s
B.汽车通过的距离为18 m
C.汽车最后1 s的位移为1 m
D.汽车与小象发生碰撞
C [汽车减速至0的时间t=eq \f(v0,a)=3 s,汽车运动的总位移大小x=v0t-eq \f(1,2)at2=9 m<10 m,A、B、D错误;将汽车的运动视为反向的从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得汽车最后1 s的位移x1=eq \f(1,2)ateq \\al( 2,1)=1 m,C正确。]
[跟进训练]
1.(基本公式的应用)在研究某公交车的刹车性能时,让公交车沿直线运行到最大速度后开始刹车,公交车开始刹车后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满足x=16t-t2(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制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交车运行的最大速度为4 m/s
B.公交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 m/s2
C.公交车从刹车开始10 s内的位移为60 m
D.公交车刹车后第1 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
D [根据x=v0t-eq \f(1,2)at2与x=16t-t2的对比,可知刹车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运行的最大速度就是刹车时车的速度,为16 m/s,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故A、B错误;已知刹车时车的速度,以及加速度,由t=eq \f(v,a)=8 s可知,刹车停止需要8 s时间,从刹车开始10 s内的位移,其实就是8 s内的位移,t=8 s时有x=64 m,故C错误;t′=1 s时,有x′=15 m,由平均速度公式可得eq \x\t(v)=eq \f(x′,t′)=15 m/s,故D正确。]
2.(逆向思维法应用)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在郊区的水平路面上运动,因前方交通事故紧急刹车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汽车在最初3 s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与最后3 s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 =5∶3,则汽车制动的总时间t满足( )
A.t>6 sB.t=6 s
C.4 s<t<6 sD.t=4 s
D [设汽车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运动总时间为t,把汽车刹车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逆向思维法求解,则汽车刹车的最后3 s时间内通过的位移x2=eq \f(1,2)a×32(m)=eq \f(9,2)a(m),在最初3 s时间内通过的位移x1=eq \f(1,2)at2-eq \f(1,2)a(t-3)2=eq \f(1,2)a(6t-9)(m),又x1∶x2=5∶3,联立解得t=4 s,选项A、B、C错误,D正确。]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及应用
1.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重要方法说明
2.技法提醒
(1)平均速度法:若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多个过程的运动时间及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常用此法。
(2)逆向思维法:匀减速到0的运动常用此法。
平均速度法
[典例3] (多选)高铁进站的过程近似为高铁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高铁车头依次经过A、B、C三个位置,已知AB=BC,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为30 m/s,BC段平均速度为20 m/s。根据这些信息可求得( )
A.高铁车头经过A、B、C的速度
B.高铁车头在AB段和BC段运动的时间
C.高铁运动的加速度
D.高铁车头经过AB段和BC段的时间之比
AD [设高铁车头在经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为vA、vB、vC,根据AB段的平均速度为30 m/s,可以得到eq \x\t(v)AB=eq \f(vA+vB,2)=30 m/s;根据BC段的平均速度为20 m/s,可以得到eq \x\t(v)BC=eq \f(vB+vC,2)=20 m/s;设AB=BC=x,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eq \x\t(v)=eq \f(2x,tAB+tBC)=eq \f(2x,\f(x,30 m/s)+\f(x,20 m/s))=24 m/s,所以有eq \x\t(v)AC=eq \f(vA+vC,2)=24 m/s,联立解得vA=34 m/s,vB=26 m/s,vC=14 m/s,由于不知道AB和BC的具体值,则不能求解运动时间及其加速度的大小,选项A正确,B、C错误;tAB∶tBC=eq \f(x,\x\t(v)AB)∶eq \f(x,\x\t(v)BC)=2∶3,选项D正确。]
推论法(Δx=aT2)
[典例4] (2022·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多选)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4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差是8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4 m/s2
B.第2 s内的位移为6 m
C.第2 s末的速度为2 m/s
D.物体在0~5 s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
ABD [根据位移差公式xⅣ-xⅡ=2aT2,得a=eq \f(xⅣ-xⅡ,2T2)=eq \f(8,2×12) m/s2=4 m/s2,故A正确;第2 s内的位移为:x2-x1=eq \f(1,2)ateq \\al( 2,2)-eq \f(1,2)ateq \\al( 2,1)=eq \f(1,2)×4×(22-12) m=6 m,故B正确;第2秒末速度为v=at2=4×2 m/s=8 m/s,故C错误;物体在0~5 s内的平均速度eq \x\t(v)=eq \f(x5,t5)=eq \f(\f(1,2)at\\al( 2,5),t5)=eq \f(\f(1,2)×4×52,5) m/s=10 m/s,故D正确。]
比例法
[典例5] (2023·广东省四校联考)一个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3 s内与第6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通过第3个1 m与通过第6个1 m时的平均速度之比为v1∶v2,则( )
A.x1∶x2=1∶4B.x1∶x2=5∶11
C.v1∶v2=1∶eq \r(2)D.v1∶v2=eq \r(3)∶eq \r(6)
B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质点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1∶3∶5∶…∶(2n-1),故质点第3 s内与第6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xⅢ∶xⅥ=5∶11,故A错误,B正确;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质点在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eq \r(2)-1)∶(eq \r(3)-eq \r(2))∶…∶(eq \r(n)-eq \r(n-1)),故质点通过第3个1 m与通过第6个1 m时所用时间之比为t3∶t6=(eq \r(3)-eq \r(2))∶(eq \r(6)-eq \r(5))。根据平均速度公式eq \x\t(v)=eq \f(x,t),可得质点通过第3个1 m与第6个1 m时的平均速度之比为v1∶v2=eq \f(x,t3)∶eq \f(x,t6)=(eq \r(3)+eq \r(2))∶(eq \r(6)+eq \r(5)),故C、D错误。]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际应用
1.刹车问题的两点注意
(1)求解时首先要确定其刹车时间(t0=eq \f(v0,a),a表示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v0表示汽车刹车的初速度的大小),明确运动时间与刹车时间的大小关系。
(2)如果问题涉及最后减速阶段(最终停止运动)的运动,可把该阶段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三条规律
(1)从运动开始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下落高度之比为1∶3∶5∶7∶…。
(2)从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eq \x\t(v)=eq \f(h,t)=eq \f(v,2)=eq \f(1,2)gt。
(3)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下落高度之差Δh=gT2。
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刹车”类问题
[典例6] (2023·江苏省盐城市模拟)汽车以2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经过2 s与5 s 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5∶4B.4∶5
C.3∶4D.4∶3
C [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t0=eq \f(Δv,a)=eq \f(0-20,-5) s=4 s,2 s内的位移:x1=v0t+eq \f(1,2)at2=20×2 m-eq \f(1,2)×5×4 m=30 m,刹车5 s内的位移等于刹车4 s内的位移,则:x2=eq \f(0-v\\al( 2,0),2a)=40 m,所以经过2 s与5 s汽车的位移之比为3∶4,故选项C正确。]
自由落体运动
[典例7] (2021·湖北卷)2019年,我国运动员陈芋汐获得国际泳联世锦赛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某轮比赛中,陈芋汐在跳台上倒立静止,然后下落,前5 m完成技术动作,随后5 m完成姿态调整。假设整个下落过程近似为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取10 m/s2,则她用于姿态调整的时间约为( )
A.0.2 s B.0.4 s C.1.0 s D.1.4 s
B [陈芋汐下落的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eq \r(\f(2h,g))=eq \r(\f(2×10,10)) s≈1.4 s,下落前5 m的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1=eq \r(\f(2h1,g))=eq \r(\f(2×5,10)) s=1 s,则陈芋汐用于姿态调整的时间约为t2=t-t1=0.4 s,B正确,A、C、D错误。]
竖直上抛运动
[典例8] 研究人员为检验某一产品的抗撞击能力,乘坐热气球并携带该产品竖直升空,当热气球以10 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时,研究人员从热气球上将产品自由释放,测得经11 s产品撞击地面。不计产品所受的空气阻力,求产品的释放位置距地面的高度。(g取10 m/s2)
[解析] 法一:分段法
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所示,在A→B段,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可知tAB=eq \f(v0,g)=1 s
hAB=hBC=eq \f(1,2)gteq \\al( 2,AB)=5 m
由题意可知tBD=11 s-1 s=10 s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
hBD=eq \f(1,2)gteq \\al( 2,BD)=500 m
故释放点离地面的高度H=hBD-hAB=495 m。
法二:全程法
将产品的运动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定向上为正方向,则v0=10 m/s,a=-g=-10 m/s2
根据H=v0t+eq \f(1,2)at2
解得H=-495 m
即产品刚释放时离地面的高度为495 m。
[答案] 495 m
解决竖直上抛运动的两点注意
(1)要注意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的方向,竖直上抛运动可将全过程看成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匀减速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为双向可逆运动,要注意其多解性,其在空中运动情况分析常有以下两种判断方法:
①根据位移h判断:h>0在抛出点上方,h=0恰好在抛出点,h<0在抛出点下方。
②根据时间t判断:t
[跟进训练]
1.(刹车问题)以36 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遇障碍物刹车后获得大小为a=4 m/s2的加速度,刹车后第3 s内,汽车走过的路程为( )
A.12 m B.2 m C.10 m D.0.5 m
D [36 km/h=10 m/s,汽车刹车到停止所需的时间t0=eq \f(0-v0,a)=eq \f(-10,-4) s=2.5 s,刹车后第3 s内的位移,等于停止前0.5 s内的位移,则x=eq \f(1,2)at2=eq \f(1,2)×4×0.25 m=0.5 m,综上分析A、B、C错误,D正确。]
2.(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综合)(多选)如图所示,乙球静止于地面上,甲球位于乙球正上方h处,现从地面上竖直上抛乙球,初速度v0=10 m/s,同时让甲球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甲、乙两球可看作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论h为何值,甲、乙两球一定能在空中相遇
B.当h=10 m时,乙球恰好在最高点与甲球相遇
C.当h=15 m时,乙球能在下落过程中与甲球相遇
D.当h<10 m时,乙球能在上升过程中与甲球相遇
BCD [设两球在空中相遇,所需时间为t,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eq \f(1,2)gt2+v0t-eq \f(1,2)gt2=h,可得t=eq \f(h,v0),而乙球的落地时间t1=eq \f(2v0,g),两球在空中相遇的条件是t
1.一般的解题步骤
2.解题关键
多运动过程的转折点的速度是联系两个运动过程的纽带,因此,对转折点速度的求解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典例9]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大力推动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汽车分别通过ETC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的流程如图所示。假设汽车以v1=12 m/s的速度朝收费站沿直线行驶,如果走ETC通道,需要在距收费站中心线前d=10 m处正好匀减速至v2=4 m/s,匀速通过中心线后,再匀加速至v1正常行驶;如果走人工收费通道,需要恰好在中心线处匀减速至零,经过t0=20 s缴费成功后,再启动汽车匀加速至v1正常行驶。设汽车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均为1 m/s2。求:
(1)汽车走ETC通道时,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
(2)汽车走人工收费通道,应在离收费站中心线多远处开始减速;
(3)汽车走ETC通道比走人工收费通道节约的时间。
思路点拨: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
(1)走ETC通道时经历三个运动阶段:
(2)走人工收费通道经历两个运动阶段:
[解析] (1)走ETC通道时,减速的位移和加速的位移相等,则
x1=eq \f(v\\al( 2,1)-v\\al( 2,2),2a)=64 m
故总的位移x总1=2x1+d=138 m。
(2)走人工收费通道时,开始减速时离中心线的距离为
x2=eq \f(v\\al( 2,1),2a)=72 m。
(3)走ETC通道时,汽车从开始匀减速到匀加速到v1的时间t1=eq \f(v1-v2,a)×2+eq \f(d,v2)=18.5 s
走人工收费通道时,汽车从开始匀减速到匀加速到v1的时间t2=eq \f(v1,a)×2+t0=44 s
又x总2=2x2=144 m
二者的位移差:Δx=x总2-x总1=6 m
在这段位移内汽车以正常行驶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Δt=t2-eq \b\lc\(\rc\)(\a\vs4\al\c1(t1+\f(Δx,v1)))=25 s。
[答案] (1)138 m (2)72 m (3)25 s
[跟进训练]
1.(加速过程与减速过程组合)某公司在直线跑道上测试一辆汽车的加速和制动性能,汽车从t=0时刻开始加速直到速度v=108 km/h,立即紧急制动,t=13.5 s时汽车停下。若知刹车位移为67.5 m,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均看成匀变速运动。关于此汽车加速和减速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刹车时间为10 s
B.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eq \f(10,3) m/s2
C.汽车加速过程、减速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
D.汽车加速过程、减速过程的位移之比为2∶1
D [v=108 km/h=30 m/s,汽车制动过程x减=eq \f(v,2)t减,得t减=4.5 s,故A错误;汽车刹车加速度的
大小a减=eq \f(v,t减)=eq \f(20,3) m/s2,故B错误;加速时间为t加=13.5 s-4.5 s=9 s,所以t加∶t减=2∶1,故C错误;加速位移为x加=eq \f(v,2)t加,减速位移x减=eq \f(v,2)t减,那么,加速位移与减速位移之比等于加速时间与减速时间之比,即x加∶x减=2∶1,故D正确。]
2.(往返运动)(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月考)一物体(可视为质点)以4 m/s的速度滑上光滑固定斜面,做加速度大小为2 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上滑到最高点C点速度恰好减为零,途经A、B两点,然后又以相同大小的加速度下滑到斜面底端D点,已知BC=25 cm,求:
(1)物体第一次经过B点的速度;
(2)物体由底端D点滑到B点所需要的时间。
[解析] (1)从B到C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零,逆向思维,从C到B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以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
加速度a1=2 m/s2
位移大小为xBC=25 cm=0.25 m
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式,有xBC=eq \f(1,2)a1teq \\al( 2,1)
解得t1=0.5 s
再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式,有v1=a1t1
解得v1=1 m/s
故第一次经过B点时速度大小为1 m/s,方向沿斜面向上。
(2)以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对从D到B过程,由v1=v0+at
可得从D上滑第一次到达B点所用时间为:t=eq \f(v1-v0,a)=eq \f(1-4,-2) s=1.5 s
由对称性可知:tBC=tCB=t1=0.5 s
则t′=t+2tBC=1.5 s+0.5×2 s=2.5 s。
[答案] (1)1 m/s,方向沿斜面向上 (2)第一次滑到B点用时1.5 s,第二次滑到B点用时2.5 s
自由落体运动
运动条件
(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由静止开始下落
运动性质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eq \f(1,2)gt2
(3)速度—位移公式:v2=2gh
竖直上抛运动
运动性质
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v0-gt
(2)位移公式:h=v0t-eq \f(1,2)gt2
(3)速度—位移关系式:v2-veq \\al( 2,0)=-2gh
(4)上升的最大高度:
H=eq \f(v\\al( 2,0),2g)
(5)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t=eq \f(v0,g)
适宜选用公式
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包括已知量、待求量和为解题设定的中间量)
没有涉及
的物理量
v=v0+at
v0、v、a、t
x
x=v0t+eq \f(1,2)at2
v0、a、t、x
v
v2-veq \\al( 2,0)=2ax
v0、v、a、x
t
x=eq \f(v+v0,2)t
v0、v、t、x
a
分段法
上升阶段:a=-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下降阶段:自由落体运动
全程法
初速度v0向上,加速度g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v=v0-gt,h=v0t-eq \f(1,2)gt2(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若v>0,物体上升,若v<0,物体下落
若h>0,物体在抛出点上方,若h<0,物体在抛出点下方
江苏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应用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江苏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应用课时学案,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7鹿角和鹿腿第2课时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7鹿角和鹿腿第2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7鹿角和鹿腿第2课时分层作业含答案docx、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7鹿角和鹿腿第2课时导学案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章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1章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含解析),共12页。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直线运动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直线运动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