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高考演练(真题 重组 考向 把脉):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高考演练(真题 重组 考向 把脉):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复习题及答案解析,共10页。
B.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瓶支管口[来源:学。科。网Z。X。X。K]
D.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解析:选AD。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滴定液润洗,A对;锥形瓶可隔着石棉网加热,B错;水银球应放置在蒸馏瓶支管口处,C错;关闭玻璃塞和活塞后,才能振荡分液漏斗,D对。
2.(2013·高考山东卷)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
解析:选D。硫酸铜溶液浓缩结晶时还需要用到加热工具——酒精灯,A不能;用盐酸除去硫酸钡中的碳酸钡,需要进行过滤操作,需用到漏斗,B不能;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还需用到托盘天平,C不能;用溴水和CCl4除去NaBr溶液中的少量NaI,将溶液混合后振荡,然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即可达到目的,D符合。
3.(2013·高考大纲卷)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解析:选A。配制100 mL 1.0 ml·L-1CuSO4溶液应将25 g CuSO4·5H2O溶于蒸馏水配成100 mL溶液,而不是溶于100 mL蒸馏水中。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冷却结晶是KNO3大量析出,过滤分离。C.H2O2具有还原性,可将紫色MnOeq \\al(-,4)还原为Mn2+。D.利用Ca2++COeq \\al(2-,3)===CaCO3 的反应来判断Na2CO3是否存在。
4.(2013·高考江苏卷)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解析:选B。称量固体样品时,应将其放入托盘天平的左盘,A错;转移溶液时,为防止液体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C错;定容时,胶头滴管不能插入容量瓶中,D错。
5.(2013·高考新课标Ⅱ卷)正丁醛是一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合成正丁醛。
发生的反应如下:
CH3CH2CH2CH2OHeq \(――→,\s\up7(Na2Cr2O7),\s\d5(H2SO4△))CH3CH2CH2CHO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实验步骤如下:
将6.0 g Na2Cr2O7放入100 mL烧杯中,加30 mL水溶解,再缓慢加入5 mL浓硫酸,将所得溶液小心转移至B中。在A中加入4.0 g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当有蒸汽出现时,开始滴加B中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反应温度为90~95 ℃,在E中收集90 ℃以下的馏分。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77 ℃馏分,产量2.0 g。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能否将Na2Cr2O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沸石的作用是________。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装置图中,B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D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润湿 b.干燥 c.检漏 d.标定
(5)将正丁醛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分水时,水在________层(填“上”或“下”)
(6)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95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实验中,正丁醛的产率为________%。
解析:(1)不能将Na2Cr2O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的密度大,容易发生迸溅。(2)加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暴沸,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该冷却后补加。(3)B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D仪器的名称直形冷凝管。(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第一项操作是检漏。(5)正丁醛密度为0.8017 g·cm-3,小于水的密度。(6)根据题目所给反应物和产物的沸点数据可知,反应温度保持在90~95 ℃,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7)设正丁醛的产率为x%,根据关系式
C4H10O~C4H8O
74 72
4x 2
解得x=51
答案:(1)不能 易迸溅
(2)防止暴沸 冷却后补加
(3)分液漏斗 直形冷凝管
(4)c
(5)下
(6)既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
(7)51[来源:Z#xx#k.Cm]
1.(2013·高考海南卷)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水鉴别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已烯和环已烷
解析:选D。乙醇溶于水,甲苯浮于水面,溴苯沉在水底,A对;乙醇、苯燃烧火焰有明显差别,而四氯化碳不燃烧,B对;乙醇溶于碳酸钠,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乙酸乙酯浮于溶液表面,C对;酸性高锰酸钾不能氧化苯和环己烷,D错。
2.(2013·新课标I卷)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解析:选D。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涉及的萃取、分液、蒸馏、重结晶都是基本实验操作。乙醇与水互溶,用萃取无法分离溶于水中的碘,选项A错误;乙酸乙酯与乙醇互溶,用分液无法分离,选项B错误;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可以用重结晶的方法除去硝酸钾固体中混有的氯化钠,选项C错误;乙醚与丁醇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法分离,选项D正确。
3.(2013·高考江苏卷) 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
B.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C.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
D.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
解析:选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可以是CO2也可以是SO2,所以该溶液也可能是亚硫酸盐溶液,A错误;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除了钠的盐溶液可以是NaOH溶液,B错误;一种气体使溴水褪色,可以是乙烯,也可以是其他的气态烯烃和气态炔烃,还可以是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如SO2等,C错误。
4.(2013·高考安徽卷)我省盛产矿盐(主要成分是NaCl,还有SOeq \\al(2-,4)等其他可溶性杂质的离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矿盐生产食盐,除去SOeq \\al(2-,4)最合适的试剂是Ba(NO3)2
B.工业上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金属钠和氯气
C.室温下,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食盐中的溶解度
D.用酚酞试液可鉴别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纯碱溶液
解析:选D。A.除去硫酸根的同时,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根,错误;B.要得到钠和氯气需要电解熔融的NaCl,错误;C.增加氯离子的量,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向逆向移动,溶解度减小,错误;D.纯碱水解呈碱性,正确。
5.(2013·高考安徽卷)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eq \\al(2-,7) 转化为Cr3+。某课题组研究发现,少量铁明矾[Al2Fe(SO4)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在25 ℃下,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剂用量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作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测得实验①和②溶液中的Cr2Oeq \\al(2-,7) 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上述反应后草酸被氧化为________(填化学式)。
(3)实验①和②的结果表明________;实验①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________ml·L-1·min-1 (用代数式表示)。
(4)该课题组对铁明矾[Al2Fe(SO4)4·2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
假设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完成下表中内容。
[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Fe(SO4)4·24H2O、Al2(SO4)3等,溶液中Cr2Oeq \\al(2-,7) 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
解析:该反应为探究重铬酸根与草酸反应过程中的催化作用,该反应为一比较熟悉的反应,草酸被氧化后的产物为二氧化碳。
(3)考查了从图像中获取数据并分析的能力。图像越陡,反应速度越快。
(4)对于假设可以从加入的物质铁明矾化学式中获取,故为Fe2+和Al3+,然后根据上面的过程,进行对比实验,即可以得到答案。
答案:(1)20 20 (2)CO2
(3)pH越大,反应的速率越慢 eq \f(2(c0-c1),t1)
(4)Al3+起催化作用 SOeq \\al(2-,4)起催化作用
(5)
1.(2013·高考上海卷)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已知C2H4和C3H6的混合物的质量为a g,则该混合物( )
A.所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a/7+1)NA
B.所含碳氢键数目为aNA/7
C.燃烧时消耗的O2一定是33.6 a/14 L
D.所含原子总数为aNA/14
解析:选B。1个C2H4分子中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6对,碳氢键数目为4个,1个C3H6分子中含共用电子对数目为9对,碳氢键数目为6个,则A错误(应该为3aNA/14);B正确;C项没有给氧气的状态,D项含原子总数为3aNA/14,因此选B。
2.(2013·高考新课标卷Ⅱ)N0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 L 1.0 m1·L-1的NaAlO2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0
B.12 g石墨烯(单层石墨)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为0.5N0
C. 25 ℃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0
D. 1 ml的羟基与1 mt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均为9N0
解析:选B。考察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A项,溶质NaAlO2和溶剂H2O中都含有O原子;B项,12 g石墨烯含有N0个C原子,每一个C原子为三个六边形共用,每一个六边形含有2个C原子,共有1N0×eq \f(1,2)=0.5N0,B正确。C项,缺乏体积;D项,1 ml的羟基含有9N0个电子,但1 ml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为10N0。
3.(2013·高考广东卷)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8 g O2含有4nA个电子
B.1 L 0.1 ml L-1的氨水中有nA个NHeq \\al(+,4)
C.标准状况下,22.4 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
D.1 m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2nA个电子
解析:选A。1个O2分子含有的电子数为16个,8 g O2的物质的量为0.25 ml,所以8 g O2含有的电子数为0.25 ml×16=4 ml,A正确;一水合氨为部分电离的弱电解质,所以1 L1 ml/L的氨水中NHeq \\al(+,4)的数目会小于nA个,B错误;标准状况下,盐酸为液态混合物,无法换算(或氯化氢为强电解质,盐酸溶液中不存在氯化氢分子),C错误;1 ml Na完全氧化为Na2O2转移的电子数为1 ml,即失去的电子数为nA个,D错误。
4.(2013·高考江苏卷)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1 ml·L-1的NaClO 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为NA
B.78 g 苯含有C=C双键的数目为3NA
C.常温常压下,14 g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D.标准状况下,6.72 L 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解析:选C。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中一些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A.ClO-水解,ClO-数目小于NA。
B.苯中事实上没有真正的双键,而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C.相对分子质量皆为28的CO和N2混合气体,因分子中碳原子数目一样为二个,故为NA。
D.6.72 L即0.3 ml NO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2NA。
5.(2013·高考广西卷)下列关于同温同压下的两种气体12C18O和14N2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体积相等时密度相等
B.原子数相等时具有的中子数相等
C.体积相等时具有的电子数相等
D.质量相等时具有的质子数相等
解析:选C。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比较同温同压下的1 ml两种气体。
可知体积相同时,密度不同、中子数不同、电子数相同;质量相同时质子数不同。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50 mL量筒中配制0.100 0 ml·L-1碳酸钠溶液( )
(2012·福建理综, 6C)
(2)用pH=1的盐酸配制100 mL pH=2的盐酸需要1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
(2012·安徽理综,10B)
(3)欲配制1.00 L 1.00 m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 g NaCl溶于1.00 L水中 ( )
(2011·新课标全国卷,7C)
解析:(1)不能在量筒中直接配制溶液。(2)还应有量筒(或酸式滴定管)。(3)58.5 g NaCl的物质的量为1 ml,溶于1 L水中得溶液的体积不是1 L。x§k§b 1
答案:(1)× (2)× (3)×
2.(2012·高考课标全国卷)把500 mL含有BaCl2和KCl的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取一份加入含a ml硫酸钠的溶液,恰好使钡离子完全沉淀;另取一份加入含b ml硝酸银的溶液,恰好使氯离子完全沉淀。则该混合溶液中钾离子浓度为( )
A.0.1(b-2a) ml·L-1
B.10(2a-b) ml·L-1
C.10(b-a) ml·L-1
D.10(b-2a) ml·L-1
解析:选D。把500 mL混合溶液分成5等份,每份100 mL , 向一份中加入含a ml硫酸钠的溶液使钡离子完全沉淀时,可知原溶液中c(Ba2+)为10a ml·L-1,同理知原溶液中c(Cl-)为10b ml·L-1,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求出c(K+)=10(b-2a) ml·L-1。
3.(2012·高考四川卷)标准状况下V L氨气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l·L-1,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ρ=(17V+22 400)/(22.4+22.4V)
B.w=17c/(1 000ρ)[来源:学|科|网Z|X|X|K]
C.w=17V/(17V+22 400)
D.c=1 000Vρ/(17V+22 400)
答案:A
选项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相应实验
A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
CuSO4溶液的浓缩结晶
B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
用盐酸除去BaSO4中的少量BaCO3
C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
用固体NaCl配制0.5ml/L的溶液
D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
用溴水和CCl4除去NaBr溶液中的少量NaI
选项
目的
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l/L CuSO4溶液
将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eq \\al(-,4)完全转化为Mn2+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正丁醇
117.25
0.8098
微溶
正丁醛
75.7
0.8017
微溶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实验编号
初始pH
废水样品体积mL
草酸溶液体积mL
蒸馏水体积mL
①
4
60
10
30
②
5
60
10
30
③
5
60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方案(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用等物质的量的K2SO4·Al(SO4)3·24H2O代替实验①中的铁明矾,控制其他反应条件与①相同,进行对比实验
反应进行相同时间后,若溶液中c(Cr2Oeq \\al(2-,7))大于实验①中的c(Cr2Oeq \\al(2-,7)),则假设一成立;若两溶液中的c(Cr2Oeq \\al(2-,7))相同,则假设一不成立.
项目
质量
体积
分子
原子
质子
中子
电子
12C18O
30 g
相同
1 ml
2 ml
14 ml
16 ml
14 ml
14N2
28 g
相同
1 ml
2 ml
14 ml
14 ml
14 m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高考演练(真题 重组 考向 把脉):第十三章 有机化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解析,共19页。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高考演练(真题 重组 考向 把脉):第十一章 化学与技术复习题及答案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碳酸氢铵是一种重要的铵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新一轮总复习 高考演练(真题 重组 考向 把脉):第十二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复习题及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