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05333/0-170020721261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05333/0-170020721271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005333/0-170020721273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共6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题名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1课时设计思路(教学立意与教学构思)本课设计理念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中国早期国家治理的探索”为立意设计本课,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产生、发展等问题展开教学,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中华文明在多元、包容的基础上形成多元一体的特点,认识早期国家治理的探索在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首先,利用《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结合教材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提炼石器时代我国人类分布及生产生活的特点,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说明中华文明在起源时就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其次,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距今 5000多年及以后,选取良渚、龙山等文化和夏朝国家制度、商朝政权建设与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等内容进行分析,说明中华文明诞生的历程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及能力的培养上,本课设计中充分利用了详实的教材资源,通过教材中丰富的地图资料、多种类型史料的呈现及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及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明表现及分布特点;理解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难点: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文明表现和特征。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考古图片、地图,绘制时间轴,理清原始社会的发展脉落,直观感受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分布,能够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新石器时代出土文化遗址,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讨论后,能够说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社会出现的新变化。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夏朝的管理制度、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讨论后,能够归纳、概括并组织语言表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的特点。4.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结合所学的知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认识。教法学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问题启发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教师活动:播放《国家宝藏》妇好鴞尊片段,提问学生:“妇好鴞尊是哪一时期的文物?”学生活动:回答问题:殷商时期教师:(过渡)没错,妇好鴞尊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些文物,通过它们学习漫长的中华文明。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文物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解青铜文物,帮助学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环节2:预习检测教师活动:1、课件出示选择和连线题,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学生活动:通过预习回答问题。设计意图:进行预习检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环节3:讲授新课任务一:掌握原始社会发展脉络。教师活动:出示PPT引导学生绘制时间轴。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老师一起绘制原始社会发展脉络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时空框架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脉络,使时空观这一学科素养落到实处。任务二:分析原始社会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新旧石器遗址分布及生产生活情况。学生活动:1、观察图片,思考、比较并说出原始社会新旧石器时代生活特点。2、说出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特点及趋势。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任务三:分析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课件展示私有、贫富分化、阶级、部落等图示。学生活动:1、观察这几张图片结合教材内容,说出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精美的玉器,祭坛和神庙、贫富分化、氏族之间联系加强)学生活动:2、观察图示、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教师活动:3、展示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产生--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图解设计意图: 通过结合图片史料,讲解生产力发展到阶级分化的过程,树立学生的唯物史观。任务四:分析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管理方式及文字材料。学生活动:1、分析、讨论并说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2、分析讨论并说出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了解夏、商、周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这些史料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创新之处,归纳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字史料提高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教师活动:2、课件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谈谈对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学生活动:3、畅所欲言,围绕中华文化的多元统一展开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统一,增强民族认同感,落实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环节4:本课小结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之后说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都有哪些收获。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总结补充教师活动:2、点评并小结环节5:当堂检测教师活动: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活动:完成练习题。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完成本课相关练习题。教学反思从整体设计来看:本课各个教学流程均符合课标等要求,教学目标设置体现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贯穿性。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各种情景设置合理,任务驱动有效,教学内容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