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字孔明,号卧龙,琅邪(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三顾茅庐”、“隆中对策”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181—234年)
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自由朗读,说说这封家书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这封家书的句式整齐,多为对偶,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律之美。
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年纪已经很大了,诸葛亮给他的哥哥写信时,曾经这么评价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说诸葛瞻虽然聪明,但心性早熟,恐怕成不了大器。所以诸葛亮在儿子8岁时写了这封信。
4.结合以下背景,说说这封家书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朗读?
用担忧的语气读,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爱的冷静与智慧。用期盼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险,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古义:懈怠 今义:指速度低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
意与日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歌以咏志 可以为师矣静以修身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1.诸葛亮首先提出了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希望八岁的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____。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2.在文章中君子应当做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
3.为了让儿子能够清楚地理解“静”为什么能修养身心,为什么“静”如此之重要,接下来,诸葛亮围绕“静”展开了论述。请同学们在家书中找到带有“静”字或者含有追求“宁静”之意的句子。
综上所述,可见 静乃致远之根 静乃治学之基 静乃修身之本
4.要拥有君子的行为操守,“静”确实很重要,它能让你变得有修养,但诸葛亮深知只有“静”恐怕还不行,君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有“学问”、有才干 ,那就得不断地“学习”,诸葛亮在家书中跟儿子说了哪些学习的重要性呢?请在原文中找出来。
译文:才干一定来自学习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5.同学们,再读家书,请思考:诸葛亮是不是告诉儿子只要“静”,只要“学”,就能成才呢?如果不是,那他还劝勉儿子需要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到一个关键字及相关语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译文:不能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立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6.“志”对于一个人的成才如此之重要,于是在家书中,诸葛亮劝勉儿子一定要立志,而且要早立志,要珍惜时光,才能成就学问,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终至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什么贡献,只能悲苦地守着那些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养德的要求、途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阐发“静”的价值
先正后反 ——“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反面说明 ——“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反面论述 ——虚度光阴的后果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要修身养德成为君子。
(2)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
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语文15 诫子书习题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15 诫子书习题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本概览,诫子书,考点聚焦,积累运用,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放纵懈怠,轻薄浮躁,疾行指迅速逝去,日子岁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完美版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①勤学②立志③惜时,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夫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 诫子书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概念,2判断句式的类型,3考查形式,背诵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