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
展开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概括)—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五、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六、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七、我如何解决分歧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八、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母亲改变了主意。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2.根据上面的回答,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3.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八、合作探究
1.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亲情之美,让你深受感动呢?
难点:“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一个家庭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作者的意思是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实际上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孩子的爱护。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
2.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
补充资料:作者与创作背景
资料一: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重庆人,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
本文创作于1985年,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这样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资料二:本文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资料三:莫怀戚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说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资料四: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谭轶斌《特级教师谈语文》: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它就有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孩子”)其乐融融在田野散步,走到一个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要让我抉择。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后来,我们选择了走小路。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但试用版的教科书把“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删去了。当年,莫怀戚知道自己的文章被删节后非常生气,指责编者没有读懂文章。可编者觉得文章未免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吗?
其实,就这涉及“精神发现”到底是什么?其实,莫怀戚的精神发现不仅仅在于写中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的责任,而是这一代中年人在整个民族进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字词,层次结构,研读课文,人物形象,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视频导入,初读,析读,品读,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散步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散步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走近作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语言,深入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