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含答案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五)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五)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深圳二模)垂柳是我国广泛分布的落叶乔木,开花前需要经历一定的低温日数(指日均温低于5℃的日数)并达到一定的积温。研究发现,垂柳开花的积温需求量与年低温日数密切相关。下图示意年低温日数与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近几十年来,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增加幅度最大的城市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济南 D.杭州
2.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 )
A.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大幅减少
B.年低温(低于5 ℃)日数显著减少
C.积温需求能更快得到满足
D.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明显增多
解析:第1题,由图表信息可知,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与年低温日数成负相关,即年低温日数越少,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越高,因此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增加幅度最大的城市是杭州,纬度低,气温高,年低温日数少,积温需求增加幅度最大,D项正确,哈尔滨、北京、济南纬度均高于杭州,故A、B、C项错误,故选D。第2题,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年低温日数多,积温需求少,气候变暖使东北地区垂柳开花积温需求能更快得到满足,C项正确,D项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垂柳开花始期积温需求不会大幅减少,A项错误;年低温(低于5 ℃)日数显著减少,会导致积温需求越高,和题意垂柳开花始期提前不符,故B项错误,故选C。
答案:1.D 2.C
(2023·潮州二模)土壤湿度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下图示意2014—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年际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2014—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 )
A.与土壤深度呈负相关
B.2015年上下层间差异最小
C.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D.20~30 cm处变化最为显著
4.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上中层间差异比中下层间差异大,其影响因素是( )
①春季气温 ②积雪厚度 ③冬季气压 ④上年秋季降水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4月初,黑龙江省风速越大,土壤湿度越大,原因是大风( )
A.加剧土壤水分蒸发
B.加速地表积雪融化
C.提高土壤表层温度
D.加快深层土壤解冻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2014—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故C项正确;上层土壤湿度小,下层土壤湿度最大,土壤湿度与土壤深度呈正相关,故A项错误;2014年上下层间差异最小,故B项错误;0~10 cm(上层)处曲线下降的最多,变化最为显著,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选C。第4题,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速度加快,土壤上层蒸发量大,使土壤中水分减少。由于土壤有空隙,上年秋季降水会由上层土壤中的水分不断下渗,黑龙江冬季寒冷,土壤下部有季节性冻土层,春季时还未完全解冻,阻碍了下层土壤中的水分下渗,使下层土壤中的水分较多,湿度较大,且表层土壤蒸发量大于下层,水分流失多于下层,所以春季土壤湿度上中层间差异比中下层间差异大,故①、④正确;积雪厚度、冬季气压对此影响不大,故②③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第5题,土壤表层温度4月初,黑龙江省气温回升快,风速越大,地表积雪融化越快,表层土壤解冻,土壤中水分下渗越多,湿度越大,故B项正确;大风若加剧土壤水分蒸发会使土壤湿度小而不是大,A项错误;黑龙江纬度高,加之积雪融化,4月初时气温还比较低,土壤表层温度比较低,深层土壤不会解冻,故C、D项说法错误。所以选B。
答案:3.C 4.A 5.B
(2023·广东一模)植物性状是指植物在演化过程中采用特定的生态策略来实现生存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产生的一系列植物属性,如叶片大小、枝干形态等。性状变异能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云贵高原某喀斯特天坑因环境封闭,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与坑外地表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某团队在该天坑不同坡向布设样带调查植被性状的变异程度。下图示意该天坑样带分布。据此,完成6~7题。
6.植被类型最丰富的是( )
A.样带甲 B.样带乙
C.样带丙 D.样带丁
7.样带甲的植被叶片普遍偏厚,主要为了适应( )
A.强烈光照 B.夜间冷害
C.异常高温 D.干旱缺水
解析:第6题,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不易储存,水分是制约植被生存的重要因素。样带丁地处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且坡度较缓,利于水分的储存。与丙相比,丁还经过一小段陡崖,有崖面植被,类型更丰富。故正确答案为D。第7题,样带甲地处阳坡,且坡度大,不易储水,土层浅薄,土壤缺水。叶片较厚能够储存水分,抵御干旱。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6.D 7.D
(2023·汕头一模)草地贪夜蛾以玉米植株为主食,具有强大的飞行、繁殖和适应能力。目前该虫已在我国南方形成周年繁殖区并成为最危险的季节性迁飞害虫。根据统计,该虫向北迁飞进入我国的集中时段为6-8月。下图示意该虫向北迁飞到河南省的东线、西线2条路径。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草地贪夜蛾向北迁飞的有利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季风环流
C.地表形态 D.河流流向
9.目前东北地区在冬季没有遭遇该虫的侵扰,其主要原因是( )
①降雨阻滞 ②食物不足 ③高山阻隔 ④气候寒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该虫向北迁飞进入我国的集中时段为6—8月”可知,草地贪夜蛾每年夏季向北迁飞,这一时期恰逢东南季风实力强劲,顺风飞行有利于该虫的向北迁飞,B项正确;草地贪夜蛾向北迁飞的地理位置位于陆地之上,海陆位置分布对其迁飞影响不大,A项排除;草地贪夜蛾飞行经过了山地、高原、平原等不同地形类型,地表形态对其影响较小,C项排除;河流流向对其向北迁飞影响不大,D项排除。故选B。第9题,东北地区所处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食物不足,不利于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因此②④符合题意;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每年7到8月份为该地雨季,降水较多且集中,①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阻隔作用较小,③不符合题意。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
答案:8.B 9.D
(2023·常德一模)年轮指数是树木年轮实际宽度值与期望值之比,其大小变化可以记录树木径向生长。某地位于川西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地带,岷江冷杉是主要建群树种之一,红杉常在冷杉林上部边缘形成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带。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降水的变化并不明显。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对岷江冷杉和红杉径向生长的影响不同。下图示意岷江冷杉、红杉的年轮指数与月平均气温的相关性。2011—2019年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据此,完成10~12题。
10.岷江冷杉径向生长与秋季平均气温相关性显著,主要是因为秋季温暖的年份( )
A.病虫害减少 B.有机质消耗减少
C.生长季延长 D.土壤含水量增加
11.推测该地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2.按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当地最可能出现( )
A.林线下降
B.红杉林树木密度增加
C.雪线下降
D.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
解析:第10题,秋季温暖,易滋生病虫害,A项错误;秋季温暖,冷杉呼吸作用强,新陈代谢快,有机质消耗增多,B项错误;秋季温暖,生长季延长,冷杉积累有机物较多,径向生长快,年轮指数高,C项正确;秋季降水和冰雪融水少,气候变得温暖后,蒸发更多,土壤含水量减少,D项错误。故选C。第11题,由材料可知,红杉位于当地亚高山地带上部,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降水变化并不明显,光照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红杉出现生长衰退,说明光照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A项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但红杉出现生长衰退,说明热量不是影响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B项错误;青藏高原温度显著升高,亚高山上部土壤水分蒸发增多,水分条件变差,影响红杉生长,导致衰退,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土壤深厚程度、肥力相关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C。第12题,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红杉是不连续的落叶针叶林,故当地林线应指的是冷杉的分布上限,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11—2019年冷杉生长良好,故按照当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林线分布海拔可能会上升,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红杉出现连续的生长衰退,而冷杉生长良好,故红杉林树木密度会下降,冷杉林木蓄积量增加,B项错误,D项正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消融加剧,降水量变化不大,夏季0 ℃等温线海拔升高,雪线上升,C项错误。故选D。
答案:10.C 11.C 12.D
二、综合题(共2道题)
13.(2023·凉山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气候暖化让南极更多区域的夏季温度超过0℃,为绿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水热条件。南极部分地区已经被绿藻覆盖,据估计,绿藻面积在夏季可达到1.9平方千米。科学家预测,随着南极气温的持续升高,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和绿藻分布面积会有所变化,但目前对于绿藻爆发会促使南极地区的升温还是降温,科学家仍无法最终确定。下图为南极地区绿藻爆发点示意图。
(1)结合材料指出南极绿藻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气候持续暖化分别对南极半岛和周边小岛绿藻爆发点的数量和面积变化的影响。
(3)绿藻爆发会促使南极地区是升温还是降温,科学家持两种观点仍不能最终确定。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南极地区绿藻分布并不均匀,集中在南极圈以外的南极半岛以及周边小岛之上;主要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大西洋沿岸和内陆地区较少。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地区气温升高,南极半岛大量冰雪开始融化,水源增多,为绿藻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水热条件,有利于绿藻生长,南极半岛绿藻面积有所增多;而周边小岛岛屿面积较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岛上冰雪融化,岛上水源减少,绿藻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周边小岛上绿藻面积和爆发点数量都会减少。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任选一观点回答合理即可得分。如果选择升温,绿藻大面积的爆发,相较于白色的冰雪,颜色较深,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较快,同时,大气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气温升高。如果选降温,绿藻作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的保温较弱,温度下降。
答案: (1)分布不均匀,集中在南极圈以外的南极半岛及其周边小岛;太平洋(南极半岛西岸)沿岸地区分布最多;大西洋沿岸及内陆地区分布极少。
(2)南极半岛冰雪储量大,气温升高,融化量增大,水源增多,利于绿藻生长,南极半岛上的绿藻分布面积扩大;多个小爆发点聚集,爆发点数量减少。但周边小岛面积较小,气温升高,岛屿上的冰雪消失殆尽,绿藻因缺水而消失,周边小岛上的绿藻爆发点数量和面积都会减少。
(3)升温:相较于白色的冰雪,绿藻颜色较深,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绿藻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更强,地面升温;大气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气温升高。
降温:绿藻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减少,降低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减弱,温度降低。
14.(2023·河源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江苏盐城沿海潮滩地区主要植被有碱蓬、芦苇等,碱蓬喜高盐环境,多分布在潮间带;芦苇喜低盐环境,多分布在潮上带;部分无植被滩区为光滩。2000年前后,该地引进枝干粗大的互花米草,十年内其面积快速扩展,由一开始的斑块状分布到后期形成带状分布,而碱蓬与芦苇的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
(1)指出图示范围2002—2012年该地沿海原光滩区高程变化,并说明理由。
(2)互花米草由斑块状分布扩张为带状分布后,芦苇和碱蓬在竞争中谁的优势更突出?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该题考查的是地理图像判断与植被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2002与2012年高程对比可知光滩区高程上升,结合该区域是沿海潮滩,同时读图可知2012年原光滩区域转变为互花米草滩,可以推断其高程上升主要是互花米草促淤导致的。第(2)题,该题考查的是植被演替,读图可知在2012年,图示区域芦苇分布范围扩大,碱蓬分布范围缩小,由此可知芦苇优势更突出。结合材料可知芦苇更喜不会被海水覆盖的低盐潮上带地区,而碱蓬更偏向于潮间带高盐区域,可以推断该地区应该是部分潮间带转变为潮上带,同时土壤盐分降低。结合互花米草的沿岸连片生长与第一题结论可知,该地海岸高程发生变化,互花米草滩淤高导致潮水难以进入原碱蓬生长地,缺少盐分的来源,加之该地地处江苏沿海,夏季降水较充足,以及植被生长耗盐,导致土壤逐渐脱盐,更适合芦苇生长。
答案:(1)原光滩区高程变高,2012年原光滩区转变为互花米草滩,互花米草植被高大、促淤能力强,泥沙淤积加剧导致高程升高。
(2)芦苇优势更突出,互花米草由斑块状分布扩张为带状分布后,沿海地势淤高阻截潮水,潮水输送盐分减少;夏季雨水淋洗和植物本身的吸盐作用,使土壤逐渐脱盐,更适合芦苇的生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九)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八)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七)含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