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2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952749/0-16987959582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2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952749/0-169879595833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2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952749/0-169879595837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新教材高中生物新人教版必修2课时精练(28份)
2023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测评卷新人教版必修2,共13页。
综合测评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3种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测交后代表型比为1∶1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测交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答案 D解析 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由于雌配子有两种,雄配子也有两种,因此有2×2=4种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A错误;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C错误;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从而可以推测个体的基因型,D正确。2.如图为鼠的毛色(黑色和白色)的遗传图解。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黑色为显性性状B.4号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C.F1的结果表明发生了性状分离D.7号与4号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答案 B解析 由P的1和2产生F1中的3,可判断黑色为显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白色为隐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A正确;因为4号和5号产生的6号是白色,6号基因型为aa,所以4号的基因型为Aa,4号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B错误;F1的结果是性状分离现象,C正确;7号的基因型是AA、Aa,4号的基因型是Aa,D正确。3.已知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合红花金鱼草与纯合白花金鱼草杂交,F1表现为粉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金鱼草红花与白花的显隐性关系为不完全显性B.F1自交结果仍然支持孟德尔遗传定律C.F1自交,所得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红花∶白花=3∶1D.F1与红花或白花植株杂交,所得后代性状分离比均为1∶1答案 C解析 用纯合红花金鱼草与纯合白花金鱼草杂交,F1为杂合子,但表现为粉花,说明金鱼草红花与白花的显隐性关系为不完全显性,A正确;F1杂合子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红花∶粉花∶白花=1∶2∶1,仍然支持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正确,C错误;F1与红花或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均有两种基因型,所得后代性状分离比均为1∶1,D正确。4.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两种,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B.F1测交结果是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1C.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D.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答案 B解析 由“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可知,紫花基因型为C_P_,白花基因型为C_pp、ccP_、ccpp,又由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1的基因型是CcPp,故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A正确;F1测交,即CcPp×ccpp,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CcPp∶Ccpp∶ccPp∶ccpp=1∶1∶1∶1,所以测交结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3,B错误;F1(CcPp)自交所得F2中紫花植株(C_P_)占9/16,紫花纯合子(CCPP)占1/16,所以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C正确;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即CCpp、Ccpp、ccPP、ccPp、ccpp,D正确。5.将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植株杂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后代表型比为( )A.9∶3∶3∶1 B.4∶4∶2∶2C.1∶1∶1∶1 D.3∶1答案 C解析 AA×aa Bb×bb Cc×cc↓ ↓ ↓Aa (1∶1) (1∶1)所以表型比为(1∶1)(1∶1)=1∶1∶1∶1,C正确。 6.如图为某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该生物成熟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C.如果P为X染色体,则Q是Y染色体D.P和Q上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 D解析 据图分析,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且没有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A、B错误;图中P与Q是非同源染色体,所以若P为X染色体,则Q是常染色体,C错误;P和Q上的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7.如图表示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CB.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C.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A~G、H~I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答案 B解析 图示为某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其中A~C段表示减数分裂Ⅰ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C~H段表示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H~I表示受精作用;I~M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分裂Ⅰ过程,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故对应A~C段,A正确;C~D段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故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是1∶2,而G~H段着丝粒已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B错误;图示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且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C正确;“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是减数分裂产生多种配子和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的结果,与A~G,H~I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D正确。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位于Ⅰ片段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中不可能有等位基因B.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患病率C.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D.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答案 A解析 位于Ⅰ片段的致病基因,属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女性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因此在体细胞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错误;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B正确;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因为个体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所以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存在,D正确。9.一种鹰的羽毛有条纹和非条纹、黄色和绿色的差异,已知决定颜色的显性基因纯合时个体不能存活。如图显示了鹰羽毛的杂交遗传,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绿色对黄色为完全显性 ②绿色对黄色为不完全显性 ③控制羽毛性状的等位基因只有两对 ④控制羽毛有条纹、非条纹和黄色、绿色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F1中绿色个体自交,后代有绿色和黄色,且比例为2∶1,由此可知绿色对黄色为完全显性,且绿色纯合致死,①正确,②错误;控制羽毛性状的等位基因本题中涉及的共有两对,但羽毛的性状不仅仅是有无条纹和颜色,还有其他相对性状,③错误;F1后代非条纹与条纹的比为3∶1,由于绿色纯合致死,后代绿色与黄色的比例为2∶1,且4种性状的比例为6∶3∶2∶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④正确。10.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其正确性B.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等位基因,呈线性排列C.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不都有关系D.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答案 B解析 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而不是在1条染色体上,B错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有关,不是所有的基因都有关,如控制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C正确;摩尔根与其学生发明了检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11.黑尿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如图为某黑尿病家庭的系谱图。据图分析,若Ⅱ4与Ⅱ5婚配,则他们的孩子不患黑尿病的概率为( )A. B. C. D.答案 C解析 由图中Ⅰ3、Ⅰ4夫妇生出Ⅱ6患病女儿可知,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Ⅱ4个体基因型为aa,Ⅱ5个体的基因型为AA、Aa,他们生出患黑尿病的孩子(aa)的概率是×=,则不患病的孩子的概率为1-=,C正确。1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艾弗里进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DNA酶处理过的细胞提取物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得到的细菌都是S型C.证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使用了密度离心法和同位素标记法D.在培养基中加入含35S的氨基酸可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答案 C解析 艾弗里进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很可能是DNA,并通过进一步分析细胞提取物的理化特性,得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A错误;DNA酶处理过的细胞提取物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得到的细菌既有S型,也有R型菌,B错误;在培养基中加入含35S的氨基酸可获得含35S的细菌,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中的病毒,必需用活细菌进行培养,D错误。13.下列生物的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的是( )A.真菌 B.原核生物C.病毒 D.动物和植物答案 C解析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一定是DNA,原核生物、动植物、真菌都有细胞结构,病毒的遗传物质有的是DNA,如噬菌体,有的是RNA,如HIV,选C。14.下图①、②、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过程①和②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且均需要解旋酶B.能发生过程②和③的细胞不一定能发生过程①C.过程③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氨基酸h只能由该tRNA转运D.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起始点都相同答案 B解析 图①②③表示的过程依次是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相同,都是细胞核,但复制需要解旋酶而转录不需要,A错误;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发生②和③过程,但不能发生①过程,只有能进行分裂的细胞可以同时发生①②③,B正确;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C错误;1个DNA分子中含许多个基因,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组织细胞进行转录过程时起始点不一定相同,D错误。15.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DNA修复细胞机制的三位科学家。纳米科技是跨世纪新科技,将激光束的宽度聚焦到纳米范围内,可对人体细胞内的DNA分子进行超微型基因修复,有望把令人类无奈的癌症、遗传疾病彻底根除,这种对DNA进行的修复属于( )A.基因重组 B.基因互换C.基因突变 D.染色体畸变答案 C解析 癌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这种对DNA进行的修复能将癌症彻底根除,说明这种对DNA进行的修复属于基因突变。16.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B.基因重组只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D.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答案 C解析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原核生物、病毒中,这些生物没有细胞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互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B错误;染色体结构改变,如缺失、倒位可以使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改变,C正确;植物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D错误。17.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动物机体主要的促生长因子。研究发现,贵州矮马成年个体比新疆伊犁马显著矮小,其IGF基因与新疆伊犁马的IGF基因存在部分碱基序列的差异,并且贵州矮马的IGF基因启动子区域出现了高度的DNA甲基化(DNA的核苷酸上被添加了甲基)。下列据此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贵州矮马和新疆伊犁马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贵州矮马的DNA甲基化抑制了IGF基因的转录C.贵州矮马引入新疆后会与伊犁马进化方向一致D.贵州矮马的进化与基因突变、DNA甲基化有关答案 C解析 贵州矮马和新疆伊犁马的IGF基因存在部分碱基序列存在差异,因此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A正确;贵州矮马的IGF基因启动子区域出现了DNA甲基化,会抑制IGF基因的转录,B正确;贵州矮马与伊犁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会导致两者的进化方向不同,C错误;贵州矮马的进化与基因突变、DNA甲基化有关,D正确。18.如图所示为农业上两种不同育种方法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对图中育种方式的判断和比较,错误的是( )A.图中表示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B.两种育种方法的进程不同C.两种育种方法的原理不同D.两种育种方法对新品种的选择与鉴定方法不同答案 D解析 图中左侧表示的是杂交育种,右侧表示的是单倍体育种,A正确;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单倍体育种能加快育种进程,B正确;两种育种方法最后对符合要求的新品种筛选方法是一样的,D错误。19.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②③⑤ D.④⑤答案 D解析 题干信息并未说明种群发生了隔离及基因突变,①②错误;由于自交过程中,根据子四代的基因型频率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自然选择没有起作用,生物没有发生进化,③错误,⑤正确;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多,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④正确。2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B.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降低D.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明显差异可导致生殖隔离答案 A21.用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加入到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培养基中只有R型细菌生长B.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DNA酶不是遗传物质C.该实验加入DNA酶后,使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失去了转化活性D.此实验是艾弗里对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答案 B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22.如图表示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处理来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轻带表示14N-14N的DNA分子B.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C.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三条条带D.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b、c两组实验结果相同答案 C解析 轻带表示14N-14N的DNA分子,A正确;细菌繁殖三代后取样,提取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2条条带,一条中带,一条轻带,B正确,C错误;若将DNA双链分开来离心,则实验结果均为一条重带,一条轻带,D正确。23.蜂群中的蜂王与工蜂均由基因型相同的雌蜂幼虫发育而来,但是两者在体型、寿命、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据研究,蜂王的分化发育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是( )A.雌蜂幼虫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B.蜂王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C.蜂王的活动使得性状改变,并影响到后代相应的性状D.DNA甲基化影响其中的遗传信息表达答案 D24.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这说明( )A.鳃裂将来发育成肺B.胚胎的呼吸依靠鳃裂C.胚胎在水环境中发育而成D.陆生脊椎动物和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答案 D25.若细胞质中tRNA1(3′AUU5′)可转运氨基酸a,tRNA2(3′ACG5′)可转运氨基酸b,tRNA3(3′UAC5′)可转运氨基酸c。今以DNA中一条链3′-ACGTACATT-5′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该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的排列可能是( )A.a—b—c B.c—b—aC.b—c—a D.b—a—c答案 C解析 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3′-ACGTACATT-5′为模板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5′-UGCAUGUAA-3′,其中第一密码子(5′UGC3′)对应的反密码子为3′ACG5′,编码的氨基酸为b;第二个密码子(5′AUG3′)对应的反密码子为3′UAC5′,编码的氨基酸为c;第三个密码子(5′UAA3′)对应的反密码子为3′AUU5′,编码的氨基酸为a。所以该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的排列可能是b—c—a。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下图1表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图2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数目变化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5个细胞发生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D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__期,对应图2中的________段,该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________。(2)图2中表示受精作用的时间为________。(3)图2中b过程,FG段发生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间为____________。答案 (1)C→A→E→B→D 减数分裂Ⅱ后 IJ 0(2)LM (3)染色体复制 FH解析 (1)分析图1可知,A细胞内染色体分为两组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含染色单体,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内染色体分为两组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每一极均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染色单体,应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C细胞内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但不含四分体,应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内染色体分为两组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每一极均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应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E细胞内含有2个四分体,但四分体没有排列在赤道板上,应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可先进行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故图1中5个细胞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A→E→B→D。图2中a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b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c为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及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其中D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对应图2中的IJ段,该细胞中由于着丝粒已经分裂,故细胞内染色单体数为0。(2)受精作用是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2中表示受精作用的时间为LM。(3)图2中b过程为减数分裂,其中FG段曲线变化是因为间期的染色体复制;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平分到两子细胞中,因此b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时间为FH。27.(15分)黄花蒿的茎秆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A控制红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基因B为修饰基因,BB使红色素完全消失,Bb使红色素颜色淡化。现用两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组:P白秆×红秆→F1粉秆⊗,F2红秆∶粉秆∶白秆=1∶2∶1第二组:P白秆×红秆→F1粉秆⊗,F2红秆∶粉秆∶白秆=3∶6∶7请回答以下问题:(1)第一、二组F1中粉秆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第二组F1粉秆进行测交,则F2中红秆∶粉秆∶白秆=______________。(2)让第二组F2中粉秆个体自交,后代中粉秆个体的比例占________。(3)若BB和Bb的修饰作用相同,且都会使红色素完全消失,第一组F1全为白秆,F2中红秆∶白秆=1∶3,第二组中若白秆亲本与第一组中不同,F1也全部表现为白秆,那么F1自交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AABb、AaBb 1∶1∶2 (2)5/12(3)红秆∶白秆=3∶13解析 (1)粉秆的基因型为A_Bb,根据第一组F1粉秆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2∶1,可知第一组F1粉秆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第二组F1粉秆(A_Bb)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6∶7(该比例是9∶3∶3∶1的变形),可知第二组F1粉秆的基因型为AaBb。AaBb与aabb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1AaBb(粉秆)、1Aabb(红秆)、1aaBb(白秆)、1aabb(白秆),因此,红秆∶粉秆∶白秆=1∶1∶2。(2)第二组F2中粉秆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1/3)和AaBb(2/3)。AABb(1/3)自交,后代中粉秆个体(AABb)占2/4×1/3=2/12;AaBb(2/3)自交,后代中粉秆个体基因型为AABb和AaBb,其中AABb占1/4×2/4×2/3=1/12、AaBb占2/4×2/4×2/3=2/12,因此,后代中粉秆个体一共占5/12。(3)由题意可推知,第一组白秆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第二组中若白秆亲本与第一组不同,则第二组白秆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红秆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自交,F2的基因型有A_B_(白秆,9/16)、A_bb(红秆,3/16)、aaB_(白秆,3/16)、aabb(白秆,1/16),则红秆∶白秆=3∶13。28.(10分)图1由两种病毒(核酸不同)的物质组成;图2为某一卵原细胞及其细胞内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个DNA分子,其放射性标记如图中所示。请据图回答:(1)图1a中A、B共有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e和f体内的④总共有________种。(2)图1中基因与d的关系可概括为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其核心过程包括____________,主要场所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赫尔希和蔡斯用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时用了图1中哪种病毒?________。其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为实现该设计思路,他们分别标记了图1A、B中的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部位。(4)若将图2细胞放在含有32P的培养液中,让其只进行减数分裂。假设该细胞内只有这两个DNA,且每个DNA分子均含有m个碱基,其中细胞内碱基T共占15%,则:①该细胞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共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________。②依照图2请在下面框中画出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及其DNA放射性标记情况。答案 (1)C、H、O、N 5(2)转录和翻译 细胞核和核糖体(3)病毒e ②①(4)①0.7m ②见下图解析 (1)图1中A为核苷酸,含有的元素有C、H、O、N、P,B为氨基酸,含有的元素有C、H、O、N,有的含有S;两者共有的元素有C、H、O、N;e为DNA病毒,f为RNA病毒,DNA与RNA共含有5种碱基,分别为A、T、C、G、U。(2)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基因表达,该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主要场所分别为细胞核和核糖体。(3)赫尔希和蔡斯用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时,用的是噬菌体即DNA病毒,为图1中的病毒e,利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他们分别标记图1A中的P和B中的S,即②①部位。(4)①每个DNA分子均含有m个碱基,细胞内碱基T共占15%,则两个DNA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50%-15%)×2m=70%m,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该细胞在形成卵细胞过程中DNA复制一次,所需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0.7m。②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卵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可能只含有32P,也可能同时含31P和32P。29.(13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如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_______。(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选)。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答案 (1)遗传 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2)②③(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或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4)出现生殖隔离 AE解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2)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两者亲缘关系最近。(3)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可能会导致⑥⑦的生活环境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4)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出现生殖隔离,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B错误;⑥⑦生活的区域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同,C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型,D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E正确。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