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期末专题复习: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展开1.某同学利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45 cm、2.46 cm、2.4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2.5 cm B.2.457 cm
C.2.45 cm D.2.46 cm
【答案】D
2.用最小刻度值是0.1毫米的尺子去测量某钢丝的直径,下面是几个同学的记录,其中有效数字错误的是
A.0.52毫米 B.0.53毫米
C.0.518毫米 D.0.052厘米
【答案】C
3.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改进测量方法能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减小误差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能减小误差
D.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答案】D
4.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一定相同
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数值不同,其中至少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的
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D.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数值一定相同
【答案】C
5.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答案】B
6.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下列选项中与PM2.5颗粒物大小相当的是
A.米粒 B.柳絮
C.细菌 D.原子
【答案】C
7.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2 dm的是
A.乒乓球的直径 B.书桌的高度
C.成人大拇指的宽度 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宽度
【答案】D
8.在通常情况下,你的脉搏1 min跳动的次数约为
A.20次 B.40次
C.70次 D.140次
【答案】C
9.如图是常用的5号电池的示意图,其型号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为“14500”,前两位数是直径,后三位数是高度。这型号电池高度为
A.14 mm B.145 mm
C.500 mm D.50.0 mm
【答案】D
10.小明同学在参加全市体育考试中,由于粗心,自己记录的成绩如下,你认为不可能的是
A.跳绳1分钟60次 B.立定跳远2.4 m
C.1 000 m跑的成绩为8 s D.实心球投掷成绩12 m
【答案】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1.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______,上体育课时你跑800
m所需时间约为4________。(均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答案】dm min
12.如图所示,木块长度的测量值是______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mm。
【答案】1.75 1
13.下图是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示意图。由图可知,刻度尺量程是_________,分度值是
________,木块长度为_________cm。
【答案】10 cm 1 mm 7.25
14.如图所示停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5 min10 s
15.某同学在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2.31 cm,12.29
cm,13.52 cm,12.30 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答案】12.30 1 mm
16.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其中准确值为________。
【答案】3.4 cm 3 cm
17.如图所示物体的直径是__________cm。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答案】2.90
18.小明路过一座大桥时,发现桥面有条宽窄相同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7.00 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为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在裂缝的____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答案】1 mm 不同
19.完成下列填空。
(1)图A所示,木块A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2)图B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_______s。
【答案】(1)2.12 (2)32
三、综合题(每空1分,共13分)
20.一只小虫落在小李的新铅笔上,小李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停表测出时间,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__cm,小虫爬行的时间是_________s。
【答案】18.00 10
21.下表是某同学进行圆柱体高度测量得到的测量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出现错误的是第______次。
(2)圆柱体高度的测量值为____________cm。
(3)如果该圆柱体的实际值是9.81 cm,则此次测量的误差为__________cm。
【答案】(1)4 (2)9.82 (3)0.01
22.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 cm、12.83 cm、12.8 cm、14.82 cm、12.80 cm。
(1)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________,这个是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________同学,这个是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若其他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刻度尺的________不同。
(4)如果正确测量的四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 mm,则________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这把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________cm。
【答案】(1)误差 不可以 (2)丁 可以 (3)最小分度值 (4)丙 没有估计值 (5)12.82测量次数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
2
3
4
5
测量结果(cm)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9.82
9.83
9.81
10.00
9.8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7686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精练</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a href="/wl/tb_c7686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堂检测</a>,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与作图题,简答与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课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误差与错误,096μm,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 sB.37,8 s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