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0讲 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含解析)
展开第50讲 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程·素养要求
新教材·对应节次
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选择性必修3]3.3;4.1
海南卷第23题;浙江卷第26(2)(3)题;上海卷第22(1)(2)(3)(4)题
一、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表现: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2)影响
(3)危害
(4)应对措施: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
(1)概念: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3)我国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3.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保护要求
破坏情况
保护要求
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
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
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3)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
保护要求
核心区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缓冲区
严禁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试验区
可进行科研实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
[填图] 在下图中填注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名称,并与右侧景观图连线。
提示 略。
(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①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护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③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④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二、走向生态文明
1.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
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与环境的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
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社会时期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
(2)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本质: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主要途径
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思考] 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能力一 说明生态退化表现与生态修复的意义
[例1] (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3)题。
阿拉山口位于阿拉套山和玛依力山之间的狭谷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常年盛行西北风,冬季风力强劲,其东南侧的艾比湖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艾比湖上游地区因开荒而大量截引河水,导致入湖水量大幅减少,湖泊面积急剧萎缩。20世纪40年代,艾比湖面积有1 200 km2,20世纪80年代湖面只有约500 km2。湖面缩小后,水盐运动发生变化,盐尘暴活动频繁,对该地区乃至新疆北部造成了严重影响。
(1)简述艾比湖附近盐土区的分布特点。
(2)分析艾比湖周边地区土地盐渍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3)指出土地盐渍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尝试自解] (1)
(2)
(3)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答案 (1)地区分布不均,集中在该区域西北部和东南部。
(2)人类活动强度加大,引用水增多,入湖径流减少,水位下降,湖盆裸露,盐分结晶残留;风力强劲,蒸发旺盛;人类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3)沙尘暴频发,荒漠化加剧;土壤盐分含量增加,土地生产力下降;水体盐度升高,生物多样性减少;盐尘吸入,影响人体健康。
1.主要的生态退化表现及其影响
(1)破坏森林的危害
(2)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对草地退化的分析可以依逻辑顺序从原因、表现及危害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3)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工、农业生产活动
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2.生态修复的方法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①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种植等高植物篱等。
②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1.(2020·全国卷Ⅰ)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答案 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维系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使之不易退化;密度过大时,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过小时,高原鼠兔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小,土壤肥力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
把高原鼠兔数量(密度)控制在合适范围之内,而不是全面灭杀。
解析 读图中信息可知,鼠兔的密度适中时(有效洞口密度为760/个·hm-2),鼠兔可以控制植物的过度生长,从而减少土壤中全氮含量的消耗,使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抗退化能力强。当鼠兔数量过少时,会使植物数量过多,加大土壤中全氮含量的消耗,反而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当鼠兔数量过多时,会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土壤侵蚀加剧,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应尽量减少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合理控制鼠兔的数量。
能力二 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例2] (2015·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尝试自解] (1)
(2)
[解题步骤]
第(1)题:
第(2)题: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
类别
保护对象
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②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③荒漠生态系统类型、④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
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⑥野生动物类型、⑦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
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⑧地质遗迹类型、⑨古生物遗迹类型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意义体现如下: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类型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也为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了准则
贮备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保证了物种正常发育与进化,还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能减缓地表径流及雨水下渗速度;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研学游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美学价值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2.(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大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大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大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情境设置] 位于辽宁大连旅顺口区西北方的渤海中的蛇岛,距陆地最近处约 7 千米,面积仅 1.2 平方千米,无人定居。岛上植被繁盛,生活有 1.8 万条单一品种的蝮蛇,称为黑眉蝮蛇。蛇岛曾经与辽东半岛连在一起,距今 1 000 多万年前,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蛇岛从大陆的一部分变成了小岛屿,因而蝮蛇和其他动物一起被隔离在孤岛上。由于岛上没有淡水,大多数动物逐渐消亡,而蝮蛇凭借其极强的忍饥耐渴能力生存下来。蛇岛地处东北亚候鸟迁徙的路径上,每年都有一些小型鸟类在此逗留,补充食物和能量。它们就成了岛上蝮蛇唯一的外来食源。 1980 年,我国在此建立了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设问角度]
(1)运用所学过的生物知识,说出蛇岛上的食物链构成。
(2)蛇岛上无人定居,为什么还要设立自然保护区来保护剧毒的黑眉蝮蛇呢?
[素养体现]
人地协调观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认识蛇岛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独特性
[我的答案] (1)
(2)
[我的设问]
[参考答案] (1)植物→昆虫等→候鸟(老鼠)→蝮蛇
(2)蛇岛蝮蛇是品种单一的珍稀物种,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蝮蛇,即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视角一 从人地协调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2016·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解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均十分突出。针对“湖泊湿地、美味佳肴”等信息,很容易分析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的原因。根据以上原因,从开源、节流、保护、治污等角度构建答题模型,多措并举。
视角二 从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的角度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2.(经典真题·全国卷Ⅱ)读图,回答(1)~(2)题。
(1)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2)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为三江平原地区,图中显示P平原沼泽多,所以开垦该平原首先应该排水,疏干沼泽。第(2)题,P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小,国家在P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C对。
视角三 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3.(2017·江苏卷)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下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_。
(2)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_。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________。
答案 (1)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
(2)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 围海养殖;填海造地 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任答一点)
解析 第(1)题,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第(2)题,根据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图可看出海岸线长度的变化特点;由于围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导致人工岸线增加,这种变化又会导致湿地资源减少,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人工岸线的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恶化。第(3)题,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500 m,年均降水量335 mm,是世界上湿地分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长江源区生活着一种裂腹无鳞鱼,生长缓慢,体重较小,成年鱼体长仅20 cm。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目前该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已大为好转。下图为长江源流域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降水量与冰雪融水量恒定的前提下,植被恢复会导致长江源区( )
A.径流量年变率增大 B.蒸发量减少
C.坡面径流增多 D.径流总量减少
2.长江源区裂腹无鳞鱼的体态特征是为了适应( )
A.高寒缺氧 B.水流湍急
C.水体营养缺乏 D.多年冻土环境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植被恢复,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导致径流量年变化减小,A错误。植被增多,蒸发蒸腾量增加,B不符合题意。植被恢复,导致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故C错误。植被恢复,导致地下径流增加,蒸发蒸腾量增加,径流总量减少,D正确。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高寒缺氧,鱼类生长缓慢,A正确。落差大,水流急和鱼长得快慢没关系,B错误;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大,水体营养物质较丰富,C错误。冻土环境与无鳞鱼的体态无关,D错误。
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形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V形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据此完成3~4题。
3.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4.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
A.耐旱、耐贫瘠 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 D.耐涝、耐盐碱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抱坡岭是废弃的矿山,该地是无居民居住的,且石灰岩岩体比较坚固,不易风化,故A错误;“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仅是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B错误;抱坡岭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需要人工修复,说明该区域的山体坡度比较大,水源的涵养能力比较低,自我修复的能力丧失了,因此可知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山体坡度比较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故C正确;该山体所处的抱坡岭是座废弃的矿山,即便人工修复,该处也不具备旅游开发的价值,因此可知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增加旅游景点,故D错误。第4题,该山体的水源涵养能力比较低下,因此可知该区域的水分条件比较差,修复该山体的植被需要具备耐旱的特点,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山是裸露的石灰岩,表层几乎没有土壤,该地土地比较贫瘠,因此可知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点,故A正确;该区域降水比较多且土层极薄,不会有土壤盐碱化的现象,可知B错误;该区域为山地,地形的坡度比较大,水体不易积存,该区域几乎不会有洪涝现象,因此修复该山体植被不需要具备耐涝的特点,故C、D错误。
长江江豚被称为“微笑天使”,自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以来,一直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非法捕捞、长江航运、湖泊淤积、栖息地破坏等,都对长江江豚造成很大生存压力。下图为“长江江豚数量及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近年来,江豚数量下降趋势放缓,原因主要有( )
①水利工程建设 ②规范采砂活动 ③控制航运规模 ④建自然保护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洞庭湖、鄱阳湖淤浅除了影响江豚生存外,还会导致长江下游( )
A.通航能力下降 B.城市供水减少
C.输沙总量减少 D.沿岸洪灾减少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水利工程建设,不利于江豚保护,①错误。长江为黄金水道,控制航运规模的可能性小,③错误。规范采砂活动和建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江豚保护。②④正确。第6题,湖泊淤积会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枯水期长江水位下降,影响航运,A正确。
(2021·湖南五市十校10月大联考)四川若尔盖湿地草原自然保护区(下图)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一带是隆起过程中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若尔盖开始了一场“向沼泽湿地要草原”的激进运动,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草场不断退化、沙化。近年来,生态恢复工程虽已开始,但仍可谓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7~8题。
若尔盖湿地示意图
7.影响若尔盖湿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 ②海陆位置 ③气候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推测若尔盖湿地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排水抽干湿地 ②全球气候变化 ③过度放牧 ④盲目开采泥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7.C 8.C
解析 第7题,该湿地的形成主要是该地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排水不畅;地势高,气候寒冷湿润,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第8题,从题干中知道,向沼泽湿地要草原,主要是排水抽干湿地,变成草原,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湿地萎缩。
胡杨林自然保护区1984年建立,总面积为38 79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塔里木河岸胡杨林生态系统及珍稀动物资源。读图,完成9~10题。
9.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 )
A.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B.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水土
C.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D.削减风力、保护农田、吸烟除尘
10.胡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明显,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系统主要靠降水生存,而降水极不稳定
B.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C.土壤瘠薄,具有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
D.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答案 9.A 10.B
解析 第9题,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塔里木河下游盆地腹地,主要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A对。森林的美化环境作用多在城市等聚落,B错。涵养水源作用多在河流中上游,C错。保护农田作用多在农耕区,D错。故选A。第10题,胡杨林保护区位于塔里木河下游,地处内陆干旱地区,生态系统非常依赖水源分布,但是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B对。主要靠河水下渗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A错。土壤贫瘠,具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现象,C错。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与生态系统脆弱与否无关,D错。故选B。
野鸭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延庆区西北部,距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读景区导游图,回答11~12题。
11.野鸭湖湿地公园( )
A.具有较高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B.能显著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
C.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效益
D.旅游者多为外省市多日团队游客
12.该景区( )
A.最主要的景区吸引物为河流和湖泊
B.应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方便近距离观鸟
C.规划设计定位突出了北京古都文化特色
D.内部采用了清洁交通方式,利于环保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野鸭湖湿地公园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距市区70千米,对缓解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影响不大;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效益,C正确;距离北京近,旅游者多为附近游客。第12题,从图中看该景区有多个观鸟亭,是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景区吸引物为鸟类;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会破坏湿地;规划设计定位突出湿地特色和鸟类特色,与北京古都文化特色无关;内部采用了清洁交通方式,利于环保,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辽宁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由北向南贯穿山西大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频发。2018年,当地出台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河流滩地内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并通过闸门拦蓄引水上滩;部分河道进水闸恢复蜿蜒曲折的形态,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下图示意汾河某河段生态修复措施。
(1)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汾河流域主要生态问题,并分析其成因。
(2)说明汾河生态修复工程产生的环境效益。
答案 (1)水土流失。夏季降水多且集中;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抵御流水侵蚀能力差;植被破坏严重;地势起伏大等。
(2)扩大湿地面积,生物栖息地多样化(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河水下渗量,补给地下水;增强河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净化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河流流速,减少洪涝灾害等。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由北向南贯穿山西大部分地区,汾河流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故主要的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地带,夏季降水多且集中;该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解,抵御流水侵蚀能力差;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缺乏植被保护,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该地区地表形态千沟万壑,地势起伏大,流水坡面流速较快,加剧侵蚀等。第(2)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当地通过闸门拦蓄引水上滩,部分河道进水闸恢复蜿蜒曲折的形态,扩大了湿地面积,在河流滩地内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增加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增加水体覆盖的滩地面积和河流弯曲度,降低水流速度,利于河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湿地面积的扩大和水生生物的种植,使河流自净能力提高,净化水中污染物,优化水质;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河流流速,减少洪涝灾害等。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物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见下图)。亚洲象是食草动物,食量惊人,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食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亚洲象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热带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地。近几十年来,亚洲象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变成生态孤岛,同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亚洲象生活范围和人类活动范围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重叠,亚洲象伤人、偷食庄稼、踩踏房屋、攻击牲畜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不堪其扰的村民在极端情况下会围猎亚洲象,造成亚洲象死亡,人象矛盾突出。
(1)描述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3)说明云南亚洲象栖息地演变成生态孤岛的原因。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答案 (1)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
(2)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植被茂密,可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河谷地带水源充足,可为亚洲象提供生存条件;人烟稀少,人类对亚洲象的干扰少。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面积锐减;毁林开荒,原生植被迅速减少,导致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缩小;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分割、破坏亚洲象栖息地,导致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并阻隔种群交流。
(4)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保护亚洲象基金组织,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2014年与1975年云南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从面积、分布等方面描述即可。(2)结合文字材料中亚洲象的生活习性,从食物、水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即可。(3)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缩小,变成生态孤岛属于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例如毁林开荒,破坏原始森林,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分割栖息地;另外,毁林开荒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当地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原始森林衰退,形成恶性循环。(4)根据上题中提及的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缩小,变成生态孤岛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针对毁林开荒,可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同时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针对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分割亚洲象栖息地问题,应进行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建设生态廊道等。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5讲 中国地理分区(含解析),共3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差异,认识区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54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8讲 自然环境与环境保护(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第48讲 自然环境与环境保护(含解析),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保障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