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17讲 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09016/0-169758641976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17讲 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09016/0-16975864197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17讲 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09016/0-169758641980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17讲 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含解析)
展开第17讲 城市区位和城市化
【基础知识梳理】
城市是一个永久的、人口稠密的大型人类聚居地,具有行政界定的边界,其成员主要从事非农业任务。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一、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地形与城市区位
①主要分布在平原
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②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
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分布在高原
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气候较为凉爽
③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
实例:汾河、渭河谷地云贵高原城市分布间盆地、比较开阔的低地
原因:地表崎岖
2.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①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③美国东北部地区
3.河流与城市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在此转运,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如四川宜宾
②河流汇合处,人流物流量大,常作为货物集散地。如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
③河流入海口处,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常与海运相连,交通位置更加重要。如上海、广州等
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水资源:沿河沿湖分布,如包头、兰州
矿产资源:矿产丰富地区出现新工业城市,如大庆、攀枝花、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大庆、玉门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5.交通与城市区位
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宝鸡,株洲
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发展缓慢
6.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①政治中心一般成为规模较大的城市,成为区域中心。古代的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现代的省级行政中心城市较大
②政治中心变迁,引起人口、城市的变化,如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如特区城市深圳
③军事:军事重地使人口大增,经济得以发展,形成城市,随军事地位的变化而兴衰。如锦州、酒泉
④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城市。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7.科技、旅游与城市区位
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
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区位因素的作用在变化:军事、宗教因素影响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技、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二、城市内部结构和功能分区
1、城市的作用
主要作用有: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2、城市的等级和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也不同: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3、城市的地域形态
城市地域形态的影响因素:地形、地貌、河流、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
城市地域形态类型:
类型 | 影响因素 | 特点 | 举例 |
集中式 | 平原地带地形平坦 | 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 | 成都市的地域形态(位于成都平原上) |
组团式 | 河流、山地、交通、资源等 | 便于扩大规模,用地显得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 上海市(如浦东新区) |
条带式 | 沿主要交通干道、河流发展 | 交通便利,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 兰州(沿河谷和铁路伸展) |
放射状 | 沿交通干道发展 | 方便市区和郊区的联系 | 延安(受地形和河流制约) |
4、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1)分区的原因
经济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社会因素:对住宅分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知名度和宗教信仰对住宅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种族或宗教团体常会形成聚居区,在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
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2)住宅区:
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因经济收入、消费水平而分化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3)商业区
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中心商务区(CBD)——形成原因: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口、流动人口多
CBD特点:位于市中心,城市商业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茂密;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4)工业区
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共用基础设施。集聚既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
(4)其他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
三、城市化和其产生的问题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最重要指标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国家类型 | 起步时间 | 目前速度 | 城市化水平 |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 原因 | 后果 |
发达国家 | 18世纪中叶 | 趋缓 | 70% | 适应 |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发展中国家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快速增长 | 30% | 不适应 |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
(4)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5)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2、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产生的问题 | 表现形式 |
环境质量下降 |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 |
城市交通问题 |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位)场紧张等 |
城市住宅问题 |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 |
城市社会问题 |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 |
(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中国典型城市分析
1、中国三大城市群
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优势条件:毗邻港澳,改革开放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集中而且发达的大、中、小城市群,市场化程度高,人才、产业链、外经贸环境都具优势,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优势条件:经济基础深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长江流域腹地深广。中心城市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③环渤海城市群:
优势条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2、国家中心城市
3、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区位因素?
(1) 武汉位于我国中部,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水运便利;
(2) 连接中国南北的京广铁路,连接东西的沪蓉铁路在武汉交会,同全国铁路网接轨;
(3) 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会;
(4) 农业发达,有商品粮基地;
(5) 位于长江沿江工业地带的中部和京广铁路沿线工业地带的中部;
(6) 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有较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4、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心的优势?
(1)上海位于长江口的入海口,又处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间位置,江海联运十分便利;
上海是我国的铁路枢纽;上海是航空运输枢纽;
(2)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社会协作条件好等;
(3)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有稳定而丰富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补充:上海的城市区位优势?
上海市发展的因素:
(1)便捷的交通; ( 2)广阔的消费市场;(3)高素质的劳动力;(4)宽广的经济腹地;
(5)充足的商品供应;(6)丰富的农副产品;(7)雄厚的技术力量
【本节高考核心考点】
1、 城市化进程四个阶段
| 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
表现 |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中小城镇 | 人口迁回城区 |
成因 | 城市就业机会多,吸引力强。农村农业收入低,人地矛盾尖锐。 | 市区人口增多,地价上涨,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 城市中心地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2、 中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1)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2) 建设现代化都是圈
(3) 提升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功能
(4) 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的功能
(5)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同步经典练习题】
1.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 )
A.水运的起点 B.处于水道天然障碍外,货物集散地
C.河流的汇合点 D.在陆路交通线穿过河流需要造桥或建码头的地点
【答案】1. C
【解析】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交汇处,因此选C。
2.以下城市中,专门以政治作为城市区位因素的是( )
A.巴西利亚、华盛顿、麦加 B.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
C.罗马、华盛顿、雅典 D.华盛顿、堪培拉、纽约
【答案】2.B
【解析】A中麦加是因为宗教.C中罗马和雅典都是文化中心,不仅仅是政治。D中纽约不是首都,没有政治中心的职能。因此选择B。
3.关于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历史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城市功能分区不产生任何影响
B.城市发展,更新改造需要保持旧城原貌
C.昔日的土地利用,不会随历史而改变
D.城市功能分区,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答案】3.D
【解析】A中城市早期土地利用类型方式对日后是有影响的,因此错误。B中城市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而不是保持原貌。C说法错误,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会发生改变,因此D正确。
4.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①不同的功能活动 ②城市环境的优劣 ③距离市中心远近 ④交通便捷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4.D
【解析】由图可知距离城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对地租影响最大。因此选择D。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个方面。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图”,回答5~6题。
5.地租等值线并不是呈正圆形,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域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通达度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
6.若要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中选一处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B 6.A
【解析】5.靠近交通主干道交通通达度高,因此地价会高,选择B
6.大型仓储超市既要靠近交通交汇处,又要远离市中心地价较低因此选择1处合适。因此选择A
读“沿海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甲、乙、丙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8.该城市规划建设一大型服装批发市场,最合理的选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7.B 8.A
【解析】7.甲地位于市中心更靠近商业区,乙地占地规模最大紧邻商业区应该为住宅区,丙地位于郊区为工业区。因此选择B
8.大型服装厂占地规模较大,因此适宜选择在郊区且交通通达度高的地方,所以选择A合适。
9.针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下列对应措施中正确的是 ( )
A.住房紧张——盖高层住宅楼,向城市中心发展
B.交通拥挤——建立交桥,发展小汽车
C.社会秩序混乱——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
D.环境污染严重——采取行政立法,不发展重工业
【答案】9.C
【解析】9.A中住房紧张,因此应该向城市周边发展,而不是中心。B中交通拥堵应当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家车。D中不发展中工业不行,我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C正确,建设卫星城来缓解社会秩序混乱。
10.在城市化过程中( )
A.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答案】10.D
【解析】10.在城市化的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最重要指标,因此选择D。
11、(20分)
材料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世界上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他们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像候鸟一样南飞北迁,多数农民工从民村到城市打工,形成“候鸟”经济,这给我国自然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流动规模统计图(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暂缺)。
(1)“候鸟”经济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大于500万的省级行政区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5分)
(2)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动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什么季节?为什么?(5分)
(3)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和云南,二地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5分)
(4)西藏是我国省际人口流动最少的省级行政区,为什么?(5分)
答案:21、(1)不利影响: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社会环境不稳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时间:秋季。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秋季。
(3)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劳动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不能吸纳大量人口迁入;西藏人口数量少,也不会有大量人口迁出。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4讲 旅游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34讲 旅游地理(含解析),共8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8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8讲 中国地理概况(含解析),共12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6讲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第26讲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含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