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01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02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共12页。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1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1)全球气候变化

    特征:全球气温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增温尤其明显。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

    温室效应原理: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马上散失掉,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形成温室效应。

    (2)碳循环

    碳循环过程: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维持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

    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

    特别提醒 走出全球气候变化的三个误区

    (1)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属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

    (2)全球变暖不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全球变暖是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质历史时期来看,当前地球恰处在间冰期,气温在上升,只不过近百年来气温上升的幅度增大是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气温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最严重的影响是生存空间的丧失

    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

    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安全。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措施

    解读

    减缓措施

    方式: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目的: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

    适应措施

    目标:趋利避害

    方式: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举例:农业生产中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灌溉

    国际合作

    原则: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要率先减排;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协商解决分歧;

    方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

    领域:科学、经济和外交等

     

     

    1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7)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主要表现

    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绿色植物经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储存在植物体内,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

    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

    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

    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碳循环

    一部分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即被沉积物所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转变成矿物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岩石与大气之间的碳循环

    煤、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燃烧时,其中的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碳交换

    二氧化碳可由大气进入海水,也可由海水进入大气。这种交换发生在气和水的界面处,由于风和波浪的作用而加强。这两个方向流动的二氧化碳量大致相等

     

    4.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人居环境体系、低碳消费体系、低碳管理体系四大体系组成,四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低碳经济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着力点

    具体措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控制煤炭消费的过快增长,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开发新能源,促使能源结构多元化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转型,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

    大力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构建多元化低碳技术体系;提高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优化低碳经济建设机制

    构建地区碳交易机制;优化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建立产业政策导向机制;建立低碳环境监管机制;完善财政税收调控机制等

     

    (2022·湖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 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

    (1)指出该样地山脊与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

    (2)该地森林固碳能力比长白山更强,请说明理由。(4)

    (3)森林固碳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途径,提出增强当地森林碳吸收能力的主要措施。(4)

    [关键信息点拨]

    土壤有机碳多少反映土壤有机质(即腐殖质及生物残体)含量。

    有机碳密度大小反映有机碳储量的多少。

    海南岛地处热带,水热条件好,植被茂密,植物的固碳能力强。

    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说明植被茂密,生物量

    台风多带来狂风、暴雨,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成为生物残体。

    可通过示意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判断山谷、山脊地形;结合图例可判断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

     

    答案 (1)差异:山脊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大,山谷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较小。原因:与山谷相比,山脊受台风影响更大,易使植被倾倒死亡、腐烂,树木更新快,增加土壤中有机碳输入。

    (2)与长白山相比,该地水热条件更好,植被更茂密,热带森林光合作用更强,吸收二氧化碳更多,把碳大量固定在植物体内。

    (3)积极恢复森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注重林木的保护性间伐与更新,提升森林固碳能力等。(本大题答案仅供参考)

     

     

    考向1 通过碳循环考查区域认知

    一科研团队以碳循环为研究目标为某岛屿编制低碳城镇发展规划,分别统计了碳源系统(碳的排放来源)、碳汇系统(碳的吸收消耗)和社会各排放部门碳的流量结构(下图)。该岛植被覆盖率高,年均自然和人为共排放CO2 9.6万吨,自然生态系统共可吸收CO2 0.7万吨。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该岛屿最可能位于(  )

    A.山东省  B.浙江省  C.广东省  D.海南省

    2.促进该岛屿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岛屿植被覆盖率   B.大量减少岛屿人口数

    C.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D.扩大贝藻养殖的规模

    答案 1.A 2.C

    解析 1题,读图可知,该岛屿的排放部门主要为供暖,四省份中只有山东位于北方地区,A正确。第2题,读材料可知,该岛碳排放数量远大于碳吸收数量,故使碳源与碳汇系统趋向平衡的主要措施应为减少碳排放数量;读图可知,碳源系统中化石燃料使用的比重很高,故需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C正确。

    考向2 通过全球变暖考查综合思维

    (2023·广东汕头模拟)研究表明,泥炭是一种记录过去气候变化的可靠地质载体。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科研中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泥炭样品的吸光度,泥炭腐殖化程度与其碱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呈正相关。下图示意我国东北长白山区锦北泥炭距今6 000年以来剖面样本的吸光度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从大气环流角度推测,造成该区域泥炭腐殖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

    4.锦北泥炭剖面样本距今1 600年左右吸光度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残体含量大,当时的气候特征与下列气候事件体现一致的是(  )

    A.黄河中下游平原严重干旱事件

    B.北太平洋大规模结冰事件

    C.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气候事件

    D.中国明清时期小冰期气候事件

    5.锦北泥炭样本吸光度反映该地区距今6 0003 5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最可能的是(  )

    A.沼泽中水生植物增多

    B.沼泽地表水盐度降低

    C.沼泽地面积显著增大

    D.沼泽边缘演化为草原

    答案 3.A 4.C 5.D

    解析 3题,据材料一般认为当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可判断泥炭腐殖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长白山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A正确;西南季风、东北信风、盛行西风影响不到我国东北长白山区。第4题,据图文材料可知,泥炭腐殖化程度与其碱提取液的吸光度值呈正相关。锦北泥炭剖面样本距今1 600年左右吸光度较低,且剖面中木本植物残体含量大,则其泥炭的腐殖化度较低,说明当时沼泽表面气候温暖、湿润,C正确;黄河中下游平原严重干旱事件中的,与当时的温暖、湿润气候特征不一致,A错误;北太平洋大规模结冰事件、中国明清时期小冰期气候事件都体现的是,与当时的温暖、湿润气候特征不一致,BD错误。第5题,读图距今6 0003 500年以来锦北泥炭样本吸光度是波动上升的,说明当时沼泽表面气候变干、变冷,沼泽中水生植物会减少,A错误;由于变干,水分蒸发,沼泽地表水盐度会升高,B错误;由于变干,水分蒸发,沼泽地面积显著减小,沼泽边缘演化为草原,C错误,D正确。

    课时精练

    (2023·天津市耀华中学期末)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104t)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

    用地

    未利

    用地

    碳排放总量

    碳源与碳汇的比值

    2000

    44.05

    27.75

    0.16

    10.58

    426.31

    0.03

    431.84

    12.21

    2005

    43.53

    28.24

    0.15

    10.65

    752.89

    0.03

    757.35

    20.39

    2010

    43.10

    28.19

    0.13

    10.78

    1 190.41

    0.03

    1 194.38

    31.52

     

    1.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

    2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促使气候增暖   B.增加土壤肥力

    C.提升生态安全   D.改善人居环境

    3.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

    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

    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答案 1.B 2.A 3.D

    解析 1题,读表可知,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值为负值且其绝对值较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都为正值,是主要的碳源区,AD错误;草地的碳排放量值仅为-0.16~-0.13,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较少,不是主要的碳汇区,C错误。故选B。第2题,读表可知,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加很多,碳源与碳汇的比值也增加较多,因此会促使气候增暖,A正确;与增加土壤肥力无关,B错误;会降低生态安全,C错误;与改善人居环境关系不大,D错误。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耕地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增加耕地面积不利于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A错误;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和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与土地利用方式无关,BC错误;湖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建设用地,因此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低碳可持续发展,D正确。

     

    下图为西伯利亚地区某湿地上空1千米处空气中CO2含量变化的观测数据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4.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低谷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冬季能源利用率提高,燃煤取暖排放CO2

    B.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

    C.冬季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固定CO2

    D.夏季降水量大,CO2被溶解

    5.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森林带分布北界南移

    B.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

    C.高山雪线海拔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北退缩

    答案 4.B 5.B

    解析 4题,由图可知,观测数据曲线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具体表现为CO2含量夏季低,冬季高,主要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的CO2多;西伯利亚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广布,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CO2多。故选B。第5题,据图中长期趋势曲线可知,空气中CO2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引起高山的林带上限位置上升,B正确;全球变暖,北半球森林带分布北界会向北扩展,A错误;高山雪线可能因冰雪融化增加而上升,C错误;因海平面上升,北部海岸线位置会向南退缩,D错误。故选B

    (2023·天津北辰区期末)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12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  )

    A.企业甲能源利用效率高

    B.企业乙占地面积更小

    C.企业甲碳排放总量更大

    D.企业乙交通运输量更少

    7.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  )

    A.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下降

    B.高科技企业空间集聚增强

    C.重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

    D.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减弱

    答案 6.A 7.C

    解析 6题,读图可知,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企业甲向企业乙出售配额,说明企业甲碳排放量少,能源利用效率高,A正确,C错误;无法判断甲、乙两企业的占地面积和交通运输量,BD错误。第7题,通过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因为轻工业碳排放量小,A错误;高科技企业本身碳排放量就少,受其影响较小,B错误;重工业碳排放量较大,需要研究减少碳排放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技术研发投入会增加,C正确;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增强,D错误。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CO2排放日益增加。我国碳减排任重而道远,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碳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下图示意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完成810题。

    8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B.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D.产业转移力度增大

    9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山东省(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强   B.煤炭储量丰富

    C.碳排放强度大   D.工业规模较大

    10.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实现碳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增加宣传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大量人口外迁

    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

    答案 8.C 9.D 10.B

    解析 8题,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20002015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耗矿物能源量增加,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C正确。第9题,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山东工业发达,规模大,因此碳排放总量高,D正确。第10题,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AC错误;推广清洁能源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但清洁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不现实,D错误;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B正确。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碳排放。研究表明农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图1是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上、中、下游地区19972016年农业碳排放总量统计图,图2是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碳排放结构统计图。

    (1)结合图1,指出199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特征。(4)

    (2)读图2,与长江经济带下游相比,指出上游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6)

    (3)结合上题,就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请你提出合理的建议。(4)

    答案 (1)长江经济带农业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972014年增长明显,2014年后增长缓慢(或略有下降)不同地区变化幅度不同,下游地区增长缓慢甚至略有下降,上游地区增长较快。

    (2)机械化水平较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起伏大,不利于机械操作。农膜使用多,原因:海拔较高,冬春季节气温偏低,使用农膜增加地温。化肥使用量大,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流失多。

    (3)大力开发低碳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绿色可降解农膜;推广精准施肥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

    相关学案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4章 课时77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4章 课时77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含解析),共9页。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5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5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含解析),共11页。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3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2章 课时73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含解析),共1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4部分 第3章 课时76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