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4章 课时20 水循环(含解析)
展开课时20 水循环
1.水循环
(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在下图中用箭头标出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答案
(3)地理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⑤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思考 一个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越多,蒸发量越少,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2.水量平衡原理
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
1.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海洋上空的水汽eq \(―――――――――――→,\s\up7(风带信风带、西风带),\s\d5(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暗河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3.水平衡
(1)原理
①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蓄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蓄水变量。
②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③公式:
(2)原理应用
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消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水平衡原理常用于解释湖泊面积大小的变化、湖水盐度的变化、沼泽湿地的演化过程等。如“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分析思路如下图所示:
即:水的收入是①②,水的支出是③④,①+②<③+④,即收入<支出,死海面积缩小。
(2020·全国文综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关键信息点拨]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岛上淡、咸水界线是岛屿淡水与海洋咸水相互平衡的结果,岛内地下淡水依靠大气降水补充,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保持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失去平衡,一旦降水量少,海水入侵,界线向岛内退缩,甚至导致淡水消失;岛屿宽度不足,两侧的海水入侵严重,会挤占淡水空间,所以选B。第2题,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接受的大气降水数量较少,蓄水量有限,一旦开采使用,大气降水很难及时补充,无法保证淡水资源的稳定存在,所以不能作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来源。
考向1 通过“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考查“人地协调观”
(2023·广西南宁模拟)北川河流域位于黄河上游半干旱区,蒸发(腾)总量较大。20世纪80年代至今,流域内年降水量相对平稳,大规模人工造林使流域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在无其他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流域年蒸发(腾)总量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大规模造林前,该流域( )
A.气温年较差比较小
B.植物年蒸腾量较大
C.降水年内变化较小
D.土壤年蒸发量较大
2.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该流域( )
A.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大
B.土壤含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快
D.地下水水位下降
3.大规模造林后,该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植被( )
①遮阳降温 ②减小风速 ③吸尘固沙 ④保持水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D 2.B 3.A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流域位于黄河上游半干旱区,大规模造林前,该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气温年较差较大,植物年蒸腾量较小,降水年内变化较大,A、B、C错误;大规模造林前,该流域年蒸发(腾)总量大,而植物稀少,植物年蒸腾量小,因此土壤年蒸发量较大,故选D。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被覆盖率快速增加过程中,地表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加强,使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变慢,河流径流年内波动变小,A、C错误;植被阻滞作用下,地表径流速度减慢,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多,地下水水位上升,B正确,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规模造林后,树木起到遮阳降温作用,林下地表温度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减弱,①正确;大规模造林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林木起到削减风速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水分的蒸发,②正确;流域蒸发(腾)总量的变化与植被吸尘固沙作用关系不大,③错误;森林植被保持水土,会使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水分蒸发应该增加,因此流域蒸发(腾)总量变小与保持水土无关,④错误。故选A。
考向2 通过“沼泽的形成”考查“区域认知”
下图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地区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河流( )
A.总体流向自北向南
B.春季河水水位出现明显的上涨
C.水能开发潜力较大
D.沿岸城市数量多,规模大
5.该区域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
①冰川分布广泛,大量补充水源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③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④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排水不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地区。根据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流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A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地区,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使得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春汛,B正确。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缺乏,C错误。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冬季寒冷漫长,且河流沿岸多沼泽分布,不利于人类居住和发展,城市数量少,D错误。第5题,该地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地区。该地所处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表水较丰富,②正确;当地纬度高,多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导致地表积水,③正确;该地冬季寒冷漫长,积雪较多,春季和夏初,积雪融化补给河流,成为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①错误;位于较高纬度地区,远离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④错误,选C。
课时精练
(2023·河南郑州期末)畦灌是用土埂将耕地分隔成长条形的畦田,并借助重力作用让水流沿畦沟流动并以薄水层浸润土壤的灌溉方法。河套灌区张连生海子附近耕地以畦灌为主,该区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的水循环模式较为独特(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相比于大水量灌溉,该区耕地采用畦灌的主要优势为( )
①减少渗漏量 ②改善土壤盐碱化 ③增加降雨量 ④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水体的相互转化顺序为( )
A.海子—地下水—降水—灌溉水
B.降水—地下水—海子—灌溉水
C.灌溉水—地下水—海子—降水
D.地下水—灌溉水—海子—降水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相比于大水量灌溉,畦灌是用土埂将耕地分隔成长条形的畦田,并借助重力作用让水流沿畦沟流动并以薄水层浸润土壤的灌溉方法,可以节约用水,减少渗漏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故①④正确。用水浸润土壤,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加重土壤盐碱化;降雨量的多少和气候有关,和灌溉方式无关,②③错。选D。第2题,据材料可知,畦灌借助重力作用让水流沿畦沟流动并浸润土壤,故灌溉水会下渗到土壤以及地下水层转为地下水,而地下水会沿着坡体自流到海子,海子水通过蒸发会转变为降水,其顺序应为灌溉水—地下水—海子—降水,故选C。
降水转化率指有效降水(能到达植物根层土壤并被利用的降水量)占降水量的比值。影响降水转化率的因素包括植被状况、土壤特性及降水特性等。下图示意我国某干旱半干旱区0~20 cm深度土壤降水转化率。据此完成3~4题。
3.降水转化率( )
A.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B.夏季高于秋季
C.与降水强度呈负相关 D.裸地大于林地
4.该地夏季降水量超过35 mm后,降水转化率反而有所减少,是由于( )
A.植物蒸腾作用强烈
B.土壤水分饱和
C.植被吸收能力增强
D.土壤水分蒸发大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降水转化率与降水量不呈正相关,夏季不一定高于秋季,A、B错误;降水强度越大,下渗越少,降水转化率越低,C正确;裸地不利于水的下渗,降水转化率较低,林地有利于下渗,降水转化率较高,D错误。第4题,夏季降水时间较长或多次降水之后,地面长期积水,地表径流增加,此时植物根层土壤水分已达到饱和,产生深层渗漏,部分水下渗到植物根层之下,补给地下水,导致降水转化率变小,B正确。
某水系发源于祁连山,流经山前冲积扇时,受地表物质组成的影响,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在扇缘向下游再次涌出成为常年河,最终消失于沙漠中的尾闾湖泊。下图示意该水系。据此完成5~7题。
5.河流在甲处由常年河转变为时令河,主要是因为( )
A.蒸发旺盛 B.水流不畅
C.补给水源减少 D.河水下渗
6.自甲处流向乙处的地下径流( )
A.水质变差 B.埋深变浅
C.流速变快 D.水量骤减
7.该水系上游山区长期加强水土保持,可能会引起( )
①分界点甲向下游移动 ②分界点乙向上游移动 ③甲、乙间时令河河段延长 ④尾闾湖泊面积扩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5.D 6.B 7.B
解析 第5题,冲积扇扇顶颗粒物较大,孔隙度高,地表水容易下渗,转化为地下水,由常年河转化为时令河。D正确。第6题,由于处在地下,自甲处流向乙处的地下径流较少受到污染,因此水质较好,A错误;一般情况下冲积扇顶部地下水埋藏较深,向扇缘处埋深越来越浅,最终自然出露,B正确;冲积扇扇体越向下游,落差越小,流速越慢,C错误;地下水蒸发损失量少,水量变化不大,且乙处由于冲积扇面积大,受地下水补给范围较大,地下水水量可能较多,D错误。第7题,上游山区加强水土保持,岩体、土体的侵蚀减弱,冲积扇发育变慢,逐渐萎缩。扇顶的位置受地形束缚总处在出山口位置,变化不大,扇缘的位置向上游推移,故①错误,②正确;加强水土保持使得上游山区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时令河河段缩短,常年河河段延长,尾闾湖泊面积扩大,③错误,④正确,选B。
下图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某城市局部微规划示意图”。图中砂层和砾石层由上部砂层和下部砂石层组成。该地区一次降水过程中,土层含水量一般未达到饱和。入渗率是指一次降水过程中从地表渗入土层的水量占本次降水总量的百分比。据此完成8~10题。
8.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坡地>浅凹绿地>停车场
B.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
C.浅凹绿地>停车场>坡地
D.停车场>浅凹绿地>坡地
9.若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关于图中坡地入渗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强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B.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
C.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D.土壤黏度越大,入渗率越大
10.下列关于该城市微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绿化城市环境
B.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
C.砂层和砾石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明显
D.土层和砂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明显
答案 8.B 9.B 10.D
解析 第8题,图示区域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大小与土壤入渗率有关,绿地的入渗率最高,可蒸发水分充足。坡地其次,停车场是水泥地,入渗率最低,可蒸发水分最少。所以实际蒸发量是浅凹绿地>坡地>停车场, 选B。第9题,若其他条件相同,图中坡地入渗率状况是降水强度越大,径流快,入渗率越小,A错;降水时间越长,入渗率越大,B正确;土壤湿度越大,入渗率越小,C错;土壤黏度越大,水不易下渗,入渗率越小,D错。第10题,该城市微规划布置浅凹绿地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A错;城市地表硬化,水土流失问题少,B错;砾石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差,C错;土层和砂层对下渗雨水净化作用较明显,D正确。
11.(2023·江苏盐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乌伦古湖是新疆著名湖泊,水源发源于阿尔泰山的乌伦古河,最早乌伦古河为额尔齐斯河的支流,第四纪晚期这里断陷成湖,北岸断崖,与额尔齐斯河仅距2.1千米。自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大规模垦荒以来,乌伦古湖注入水量减少,湖面面积缩小,湖水矿化度增加,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缓解湖面缩小造成的影响,当地在1969年,打通了乌伦古湖与额尔齐斯河中间的分水岭,修通了引额济乌工程,对湖水进行补充。甜菜喜温凉气候,有耐寒、耐旱、耐碱等特性,阿勒泰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甜菜产区,甜菜含糖量达到18.7%,居全国第一。下图为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简图。
(1)从水循环和水平衡角度说明第四纪晚期乌伦古湖(咸水湖)的形成过程。(8分)
(2)说出该地甜菜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6分)
(3)分析“引额(额尔齐斯河)济乌(乌伦古湖)”工程对湖区生态产生的有利影响。(6分)
答案 (1)第四纪晚期地层下陷,乌伦古河注入;随着水位上升,湖泊水面面积增大,蒸发量增大;直到河流注入水量等于湖泊蒸发水量,湖泊面积保持稳定;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湖泊水不再流出到额尔齐斯河,成为咸水湖。
(2)纬度高,气候温凉;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夏季白昼长,光照充足。
(3)降低湖水盐度,改善湖泊水质;有利于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增加;增大湖面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5.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本概念]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海水盐度、海水温度、海水密度;海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洋流;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海—气相互作用、水热平衡、厄尔尼诺、拉尼娜。
[基本原理] 水循环的过程及各环节的影响因素;水平衡原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原理。
[体系架构]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改变地表径流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会减少下渗
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融水的输入;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
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人工岛是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而成,地表物质较疏松,透水性较强,利于地表水下渗。
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接受的大气降水数量较少,蓄水量有限。
图中淡、咸水界线是岛屿淡水与海洋咸水相互平衡的结果,岛内地下淡水依靠大气降水补
充,雨水充分且稳定,利于保持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一旦降水量少,海水入侵,界线向岛内退缩,甚至导致淡水消失;岛屿宽度不足,两侧的海水入侵严重,会挤占淡水空间。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5部分 第1章 第1讲 课时79 西亚 非洲(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5部分 第1章 第1讲 课时79 西亚 非洲(含解析),共17页。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2部分 第1章 课时44 人口迁移(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2部分 第1章 课时44 人口迁移(含解析),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6 土壤(含解析): 这是一份(人教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品学案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6 土壤(含解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