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记承天诗夜游》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记承天诗夜游》知识点整理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记承天诗夜游》知识点整理

    展开

    记承天诗夜游一、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二、古今异义
    1.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   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2.月色入              古义:门                今义:窗子三、重点句子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四、填空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内容详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7.找出文章的议论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8.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9.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1.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12.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13.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14.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1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1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