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试卷)
展开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目录
01 观·单元时空
02 述·考点列阵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考点1 大气圈的组层与结构(重点掌握)
考点2 大气受热过程(重点掌握)
考点3 大气的运动(重点掌握)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考点1 水圈的组成(基础讲解)
考点2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重点掌握)
考点3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重点掌握)
考点4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重点掌握)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考点1 认识生物圈(基础讲解)
考点2 认识植被类型(重点掌握)
考点3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
03 明·疑难解读
疑难点1 逆温现像
疑难点2 风力大小的判读
疑难点3 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疑难点4 洋流的判断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考点1: 大气圈的组层与结构(重点掌握)
- 低层大气的组成(基础)
(1)低层大气的组成
组成 | 作用 | |
干洁空气 | 氮 | 地球上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氧 |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 |
干洁空气 | 二氧化碳 |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
臭氧 | 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 |
水汽 |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 |
杂质 |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 大气圈的分层(重点)
(1)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进行划分.
(2)分层
垂直分层 | 气温变化 | 大气运动 | 与人类关系 |
对流层 |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 对流运动显著 | 多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
平流层 |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平流运动为主 | A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
高层大气 |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
| 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
- 利用大气的组成解释地理现象(重点)
1.二氧化碳
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返还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
2.臭氧和氧原子
①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
②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
3.水汽
4.杂质
①尘埃物质→吸附水汽→雾或降水。
②尘埃物质→削弱太阳光→大气能见度降低。
考点2:大气受热过程(重点)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重点)
3.大气的两个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升温,形成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指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重点)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
天气状况 |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
地势高低 |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
下垫面性质 |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
考点3: 大气的运动(重点掌握)
- 热力环流(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高压流向低压)→热力环流形成
(2)温度: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温度高处,气流上升;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4)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重点)
①海陆风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②山谷风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③城市风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 大气水平运动——风(重点)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地转偏向力 | 摩擦力 |
方向 |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区 |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与风向相反 |
大小 | 由水平气压梯度决定(等压线疏则小,密则大) |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 高空风 | 近地面风 |
图示 | ||
受力 |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
风向 | 与等压线平行 | 与等压线斜交 |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考点1 水圈的组成(基础讲解)
- 地球的水体类型
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2.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冰川水与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单向补给。
考点2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重点掌握)
1.海水的温度
(1)海水温度: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①纬度变化: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于寒流经过海区。
②季节变化:同一海区,海水温度夏季高,冬季低。
③垂直变化:0~-1000米垂直方向由表层向下降低(低至4℃左右后稳定)。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 ②季节因素 ③洋流因素 ④海水深度
(4)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 实例 |
海洋生物的分布 |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
海洋运输 |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
大气温度 | 海水对大气温度有调节作用,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
2.海水的盐度:
(1)盐度: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的盐类物质来量度。
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纬度变化规律:
①水平变化: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垂直变化:
浅表层比较均匀;
随着深度增加,盐度显著变化(这一层称为盐跃层);
到一定深度,盐度又近似均匀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表层海区盐度较高,随深度增加而降低;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增加,盐度升高。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①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②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反之盐度较低。
③入海径流状况: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④洋流情况:暖流流经的海域盐度大,寒流流经的海域盐度小。(5)结冰融冰:海面结冰盐度高,海面融冰盐度低。
3.海水的密度
(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 35%。
(2) 分布规律
①水平变化规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增加,最大值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
②垂直变化规律:低纬地区表层密度低,随着深度增加,存在密度迅速增加的密度跃层,深到一定程度密度基本不变;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垂直变化较小。
(3)影响因素:
①海水温度
②盐度
③压力有关。
低纬度海区气温高,盐度低,密度较小;高纬海区,气温低,密度大(低温使海水增密)。
4.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
(2)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的非金属矿(如石油、天然气)、重金属砂矿、稀有金属砂矿(如钛、钽、铌、锆)、宝石,深海的可燃冰、铁锰结核等;
(3)海洋空间资源(包括运输空间,如港口、机场、海底隧道;海上生产空间,如海上工厂、人工岛、海上博览会;海底通信、海底仓储、海洋军事基地等)。
考点3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重点掌握)
1.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等
2.海水运动的意义
(1)输送水量、物质和能量;
(2)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天气
3、海水运动的分类
( 1)波浪
①类型
A.风浪:海洋上波浪的主要形式,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
B.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C.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②规律:风速越大,风浪越大。
③与人类生产生活
影响港口建筑、航运、船只停泊等。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染加剧。
可用来发电。
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海岸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
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如修建海堤工程、种植海岸防护林等。
(2)潮汐
①含义: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②规律:
A.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白天为潮,夜晚为汐。
B.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形成大潮(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潮汐的影响和应用
行业 | 影响和应用 |
渔业 | 大潮流水急,鱼群容易分散排向外海或栖居于中上层;小潮流水缓慢,鱼群易集中推向内海,并下沉海底,利于捕捞 |
制盐 | 涨潮时高盐度海水被推向岸边,可提取海水晒盐 |
航运 | 潮流影响着航行速度,潮汐影响大船进港时机 |
养殖 | 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 |
发电 | 可以利用潮汐发电,提供清洁能源 |
(3)洋流(重点)
①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②洋流的成因及类型
根据成因分类
类型 | 成因 | 案例 |
风海流 | 盛行风吹拂表层海水 | 西风漂流 |
密度流 | 相邻海域海水密度存在差异 | 直布罗陀海峡表面洋流 |
补偿流 | 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 | 秘鲁寒流 |
根据性质分类
寒流:比周围海区水温低的洋流。水温低→水温高,或高纬→低纬。
暖流:比周围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水温高→水温低,或低纬→高纬。
③洋流的分布规律
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的区别(夏顺冬逆)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上图甲)。
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上图乙)。
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方面 | 具体表现 | 实例 |
海洋生物 |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 ||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 ||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著名渔场 |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 | |
海洋污染 |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 油船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
海洋航行 |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 顺洋流加速、逆洋流减速 |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区形成海雾 |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 |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
⑤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
四大渔场 | 形成类型 | 具体表现 | 洋流名称 |
纽芬兰渔场 | 寒暖流交汇处 |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丰富;洋流交汇处,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从而使鱼群集中;喜暖水和喜冷水的鱼类都在此汇集 | 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 |
北海道渔场 |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 ||
北海渔场 | 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 | ||
秘鲁渔场 | 冷海水上泛处 |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 秘鲁沿岸的秘鲁寒流 |
考点4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重点掌握)
- 水循环过程示意图(重点)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水循环类型
类型 | 主要环节 | 特点 | 例证 |
海上内循环 |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未登陆的台风 | |
海陆间循环 |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 |
陆地内循环 |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海造陆、围湖造田等
(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坎儿井就是把地下水引出地表灌溉的实例,城市地铁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地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
(4)影响蒸发和下渗,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也增加下渗。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减少蒸发,保护土壤墒情(土壤水份)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考点1 认识生物圈(基础讲解)
1.范围
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与变化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②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
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 15℃左右)。
考点2 认识植被类型(重点掌握)
1.植被是指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
2.自然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类型 | 叶片特征 | 主要分布气候区 |
常绿阔叶林 | 叶面多呈革质,有光泽,无毛,稍硬 |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
落叶阔叶林 |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
针叶林 | 叶子呈针状,有角质层 | 主要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
(2)草原植被
类型 | 景观特征 | 主要分布地区 |
热带草原 | 草类高大,并零星点缀着树木。湿季,原野葱绿;干季,原野枯黄 | 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500~1__000毫米 |
温带草原 | 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且“一岁一枯荣” |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 |
(3)荒漠植被
类型 | 景观特征 | 植被特征 | 主要目的 |
热带、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 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 | 叶面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 | 减少植物水分蒸腾 |
肉质茎或叶 | 贮存水分 | ||
茎叶覆盖绒毛 | 抵抗灼热 | ||
根系发达 | 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
考点3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自然环境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因素 | 实例 | |
气候 | 森林植被 | 降水丰富的地区(年降水量>400 mm) |
草原植被 | 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200 mm<年降水量<400 mm) | |
荒漠植被 | 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 mm) | |
土壤 | 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 | |
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 ||
地形 | 不同海拔,引起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的不同 |
(2)植物指示环境
苔藓植物的分布能反映阴湿环境,铁芒萁的分布指示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分布指示碱性土壤环境等。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
2.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
自然要素 | 相互影响 | |
气候 | 气候对植被 | ①热量:热量充足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生长速度快、植被生物量多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湿润地区易形成森林,半干旱地区形成草原植被,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
植被对 气候 |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缩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加降水量等 | |
地貌 | 地貌对植被 | 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不同,如天山北坡有森林分布,南坡则无森林分布 |
植被对地貌 | 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保持水土 | |
水文 | 水文对植被 | 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条件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
植被对水文 |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降低河流含沙量,调节径流 | |
土壤 | 土壤对植被 |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酸性土壤有利于马尾松生长 |
植被对土壤 | 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 |
疑难点1 逆温现像
1.逆温现象
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
2.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3.逆温的影响
有利影响 | 逆温的出现阻碍空气对流,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 |
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 ||
逆温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 ||
不利影响 | 对环境 | 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加重大气污染 |
对天气 | 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 |
对交通 | 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
疑难点2 风力大小的判读
角度 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4)根据温差判断:一般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角度 2:看距风源地远近:距风源地近,则风力大,如我国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力大。
角度3:看摩擦力大小
(1)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如内蒙古高原;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或湖面,摩擦力变小,风力变大。
(2)摩擦力随海拔变化
原理分析 | 图示 |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故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右图),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 |
角度4:看植被多少:植被茂密,阻力大,风力小;植被稀疏,阻力小,风力大。
角度 5:看地形因素:地形(河谷、山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
疑难点3 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
1.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充足的水汽、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降温过程)、凝结核。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年降水量 |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
植被 |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
蒸发 |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
5.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疑难点4 洋流的判断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洋流流向与性质判读
内容 | 方法 | 图示 |
判断 性质 | “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海区 | 如图,A是暖流,B是寒流 |
确定 流向 | “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 该图为海洋局部等温线分布状况,则A处是暖流,B处是寒流 |
判断 名称 |
该图若为大西洋某区域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
【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zip,文件包含期中模拟卷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解析卷docx、期中模拟卷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综合测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综合测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综合测试卷原卷版docx、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综合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自然灾害的损失,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