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3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质检卷(三)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展开单元质检卷(三)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一、选择题
(2022安徽合肥三模)尘卷风是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近地面大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可把尘土卷扬到空中的旋风。尘卷风直径在几米,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下图示意尘卷风形成。据此完成1~3题。
1.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尘卷风中心( )
A.气温高、气压低 B.气温高、气压高
C.气温低、气压高 D.气温低、气压低
2.尘卷风多发生在( )
A.春季凌晨 B.夏季午后
C.秋季傍晚 D.冬季子夜
3.尘卷风高发的地方最可能位于( )
A.西欧平原 B.刚果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亚马孙平原
答案:1.A 2.B 3.C
解析:第1题,读图,近地面边缘热空气向中心运动,中心热空气向上运动,所以尘卷风中心气温高,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从而吸引边缘热空气向尘卷风中心运动,A正确。第2题,选项四个时间相比,只有夏季午后气温最高,对流运动旺盛,局地可能受热增温明显,形成局地低压中心,吸引边缘热空气向中心运动,形成尘卷风,B正确。第3题,首先,尘卷风高发地要满足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这一条件,即太阳辐射较强,使得地面局部强烈增温;其次,尘卷风是把很小的尘土卷扬到空中的旋风,要满足尘土多这一条件。西欧平原纬度偏高,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难以满足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这一条件,且地面尘土相对较少,A错;刚果盆地和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难以满足地面尘土多这一条件,B、D错;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地面尘土多,夏季气温高,可满足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这一条件,尘卷风发生频率相对较高,C正确。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4~5题。
4.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人类活动
答案:4.D 5.B
解析:第4题,甲地1月气温最低,低于0 ℃,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可判断其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 ℃,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毫米,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夏季高温多雨,是温带季风气候。第5题,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2022河北唐山三模)下图所示河流入海径流量占北冰洋入海径流总量的约60%。近年来,这些河流春季径流量明显增加,而夏季径流量有所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河流( )
A.入海口三角洲发育速度快
B.入海口渔业资源丰富
C.流域南部比北部气候湿润
D.流域内有苔原带分布
7.图示河流的入海径流可促使北冰洋( )
A.海水深度加大 B.海面结冰面积增大
C.海水盐度上升 D.海水垂直运动加快
8.近年来,图示河流春季径流量明显增加,而夏季径流量有所减少,原因可能是各河流域( )
A.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增大 B.积雪(冰)融化提前
C.水土流失程度和面积增大 D.大气降水集中期提前
答案:6.D 7.B 8.B
解析:第6题,图示地区河流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带,植被覆盖度较好,含沙量少,入海口三角洲发育速度慢,A错误。入海口纬度高、水温低,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较少,不是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因此渔业资源少,B错误。流域南部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比北部干旱,C错误。流域内北部纬度高,有苔原带分布,D正确。第7题,图示河流的入海径流含沙量少,且海底地壳比较稳定,不会导致海水深度加大,A错误。入海径流汇入大量淡水,海水盐度降低,易结冰,入海径流可促使北冰洋海面结冰面积增大,B正确,C错误。海水垂直运动往往和离岸风有关,和入海径流关系不大,D错误。第8题,图示地区河流源头以高原山地为主,季节性积雪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形成汛期。该地位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少。近年来,全球变暖,气温上升,积雪(冰)融化提前,季节性积雪基本在春季融化完,春季径流量明显增加,而夏季径流量有所减少,B正确。河流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带,植被覆盖度较好且季节变化不大,水土流失不严重,A、C错误。该地位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少,春季径流量明显增加,而夏季径流量有所减少和大气降水集中期提前关系不大,D错误。
(2022湖南邵阳三模)侯马—运城盆地是渭河盆地的东延部分,盆地东延时被中条山分割成北面的侯马—运城盆地和南面的三门盆地,统称汾渭盆地。侯马盆地居北,有汾河穿越而入黄河;运城盆地坐南,有涑水河注入,但未通黄河,盆地封闭,湖水于中条山前咸化成盐湖。下图为侯马—运城盆地南北向剖面图。据此完成9~11题。
9.与侯马盆地相比,运城盆地( )
A.沉积物层理结构不明显
B.河流下蚀作用更强
C.河流携带的沉积物更少
D.沉降作用更加显著
10.图示地区基岩之上最老的岩层可能是( )
A.盆地内砾石层 B.盆地内黏土层
C.台地粉砂层 D.台地古土壤
11.侯马盆地内未形成咸水湖,其主要原因是( )
A.位于断裂带内,湖水下渗严重
B.与外流河相通,湖水大量外泄
C.湖水蒸发旺盛,湖泊干涸消失
D.古黄土层侵蚀,湖泊淤积消失
答案:9.D 10.C 11.B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两盆地沉积物层理结构都比较明显,A错误。据图无法比较河流下蚀作用强弱,B错误。与侯马盆地相比,运城盆地厚度更大,表明运城盆地河流携带的沉积物更多,沉降作用更加显著,C错误,D正确。第10题,由图可知,峨眉台地上粉砂层紧邻基岩分布,表层有黄土或古土壤分布,而两侧盆地的砾石层、砂层、黏土层都是地质作用后期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层,故台地粉砂层最老,C正确。第11题,由材料“侯马盆地居北,有汾河穿越而入黄河”可知,侯马盆地下陷后的积水大量外泄,所以未形成咸水湖,B正确。位于断裂带内,湖水下渗严重,主要影响湖水水量,不会影响湖水盐度,A错误。“有汾河穿越而入黄河”,表明该地有水,并未干涸,C、D错误。
二、综合题
12.(2022北京海淀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大,分析其可能原因。
(3)同学们了解到该城市同时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且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绘制该时段海陆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其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原因。
(4)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
(2)冬季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大,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增强。
(3)绘图略。
原因: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较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
(4)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及城市发展等角度提出措施,如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合理即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大且强度变小,1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小且强度变大,所以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城区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压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第(2)题,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过多,且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及时清理积雪,郊区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大,气温较低,导致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第(3)题,题中说到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明该时段海陆风应当由气温较低的海洋吹向陆地,这能够有效给城区降温。城区的废热排放较多,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压高,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城区,高空气流由城区流向海洋。图略。第(4)题,从减少废热排放的角度,城市规划中应当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进行适当分散,市区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等;从加快废热散失的角度,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
13.(2021安徽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1年2月,美国遭遇破纪录的极寒天气,至少有20个城市打破了历史最低气温纪录,这次北美降温和极地涡旋有关。极地涡旋是指地球极地上空的气旋,极地涡漩将温度极低、密度较大的空气一直通向平流层,就像无形的弹力绳“束缚”着冷空气,把冷空气限制在北极地区。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而极地涡旋变弱时,会被暖气团挤占,被挤往极地之外。近年来,极地涡旋多次被挤南下。
(1)描述极地涡旋影响美国大部分地区的过程。
(2)极地涡旋南北极都有。比较南北极极地漩涡的稳定性,并解释其原因。
(3)从极地涡旋稳定性角度,分析近年来北半球的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地多次出现极寒天气的成因。
答案:(1)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差变小,极地涡旋变弱;暖(亚热带)气团北上,挤占极地涡旋的空间,使之向南移动;美国东西部海拔高,中部海拔低,冷空气迅速向南扩展。
(2)南极更稳定(或北极更不稳定)。南极大陆更冷,与赤道的温差较大;南极大陆附近海洋占比较大,性质单一,干扰因素较少,涡旋更强更稳定。(或北极温度较高,与赤道的温差较小;北极附近陆地占比较大,干扰因素较多,涡旋相对较弱且不稳定。)
(3)全球变暖越来越显著,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地面反射减弱,海水吸收了更多太阳辐射,海冰进一步减少,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北极升温幅度高于其他地区,北极与赤道地区的温差减小,极地涡旋变弱且更不稳定;涡旋被暖气团挤压,冷空气南下影响附近各地。
解析:第(1)题,由材料“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而极地涡旋变弱时,会被暖气团挤占,被挤往极地之外”可知,极地涡旋影响美国大部分地区的过程首先是赤道和北极之间温差变小,极地涡旋变弱且不稳定;由图2可知,暖气团北上,挤占极地涡旋的空间,使其向南移动;美国中部地形平坦开阔,冷空气迅速向南扩展,影响美国大部分地区。第(2)题,根据材料“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可知,因为南极大陆与北极相比,南极大陆温度更低,与赤道的温差更大,因此南极大陆极地涡旋更稳定;此外,极地涡旋会受到暖气团等因素的干扰,南极大陆周围被海洋包围,性质单一,不易形成暖气团等干扰因素,涡旋更强,更稳定。第(3)题,根据材料“两极和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越强,越稳定”可知,极地涡旋的稳定性取决于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温差。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导致北极海冰融化;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剧了海冰融化,进而导致北极升温幅度高于其他地区,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减小,极地涡旋变弱,变得不稳定;极地涡旋受暖气团挤压,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极地周围的北欧、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使这些地区出现极寒天气。
【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zip,文件包含期中模拟卷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解析卷docx、期中模拟卷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单元考点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共36页。
2023届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2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环境单元质检卷(二)从宇宙看地球环境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试题第2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环境单元质检卷(二)从宇宙看地球环境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