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试卷)
展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目录
01 观·单元时空
02 述·考点列阵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 天体与天体系统(基础讲解)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重点掌握)
考点3 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重点掌握)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考点1 地层与化石(基础讲解)
考点2 地质年代表和演化过程(重点掌握)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1 地震波(重点掌握)
考点2 地球内部圈层(重点掌握)
考点3 地球外部圈层(重点掌握)
03 明·疑难解读
疑难点1 航天基地选址和天文观测
疑难点2 我国太阳辐射的相关问题解答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天体与天体系统(基础讲解)
- 天体
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是宇宙中所有星体、星际物质的总称。
(1)自然天体
①恒星:自身发光、发热。
②星云:气体、尘埃物质。云雾状。
③行星:本身不发光,绕恒星运动。
④卫星:本身不发光,绕行星运动。
⑤彗星:扁长的椭圆形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⑥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块,可产生流星现象。
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
(2)人造天体:正常工作的宇宙探测器
(3)判断天体的方法:
看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内。
看特征: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看运转:是否位在一定轨道上运转,依附于其他天体的物质不是天体。
2.天体系统(重点)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重点掌握)
1.太阳辐射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维持着地表温度 |
是大气运动、水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 |
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 |
促进地球上岩石的风化 | |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
太阳辐射能是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 | |
不利 | 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 |
(3)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的能源类型:
直接型:如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人类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电池板等。
转化型:太阳辐射作用于大气、水、生物而转化的能量,如风能、水能等。
化石型: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比如常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等。
(4)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点掌握)
2. 太阳活动(重点掌握)
(1)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类型 | 发生位置 | 特点 | 地位 | 图示 |
太阳 黑子 | 光球层 | 黑子由于比其它区域温度稍低,故显得暗一些。活动周期为11年。 |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 |
太阳 耀斑 | 色球层 | 温度相对较高区域,显亮,能量巨大。耀斑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同步起落) | 太阳活动标志 之一 | |
日珥 | 喷射的气体呈弧状,日全食时可肉眼观测到。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 | |||
日冕物质抛射 | 日冕层 | 日冕结构短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带电粒子,破坏太阳风的流动。 | 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
(2)太阳活动特点:周期性(11年) 整体性(黑子和耀斑同步增减)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 | 表现 |
影响无线电通信 | 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
产生磁暴现象
|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其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
产生极光 |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极光。 |
产生自然灾害 | 统计资料表明,在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反之,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平稳。农业统计数据则表明,在多数太阳活动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在太阳活动谷年,全球农业歉收的概率更高一些。 |
知识点3 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 | 绕日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
共面性 | 地球公转轨道与其它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
近圆性 | 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轨道近似正园 |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补充:小行星带在火星与木星之间
2.地球的特殊性(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重点)
外部条件 |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 |
自身条件 | 适宜的温度条件 | 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当 |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 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 |
液态水的存在 |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致使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产生水汽并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逸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原始海洋 |
3.“四看”判定生命的存在(重点)
“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二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等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等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四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的水。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考点1:地层与化石(基础讲解)
1.地层(研究地球历史的“书页”)
(1)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②正常情况下,地层越在底部形成时间越久远。
(2)作用:未收到强烈构造运动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3)案例: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
2.化石(地球历史书页中的“文字”)
(1)作用: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规律:①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②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考点2:地质年代表及演化过程(重点掌握)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
确定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标准化石测定法、古地磁年代法
(2)地质年代表(依照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制成的时间顺序表)
划分依据:生命演化的阶段性。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衍或灭绝。
(3)生物的演化
①从过程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②从分布空间看: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③生物演化过程中经常出现此消彼长
(4)海陆变迁
(5)构造运动
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泛大陆的解体。
晚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6)矿产形成
①前寒武纪成矿期:铁矿
②古生代后期成矿期:煤炭
③中生代成矿期:煤炭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1:地震波(重点掌握)
1.地震波
(1)分类:①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②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
(2)作用: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确定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考点2:地球内部圈层(重点掌握)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
圈层名称 | 深度 | 特征 | 状态 | ||
地壳 | 0-33km | a.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上层为硅铝层,密度小,下层为硅镁层,密度大。硅铝层在海洋部分很薄或缺失。 b.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 | 固态 | ||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 深度33km | |||||
地幔
| 上地幔 | 33-2900km | a.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越往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b.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c.下地幔温度、压力、密度很大 | 固态 | |
下地幔 | |||||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 — 深度2900km | |||||
地核
| 外核 | 2900-5150km | a.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其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b.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 液态熔融态 | |
内核 | 5150-6370km | 固态 | |||
考点3:地球外部圈层(重点掌握)
(1)定义: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
(2)组成:
①大气圈:环绕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②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③生物圈: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风蚀地貌形成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
疑难点1:航天基地选址与天文观测
(1)航天发射基地区位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④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⑤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⑥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⑦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①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我国发射时间多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②方向: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④地质条件好。
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我国的回收场地就选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疑难点2 我国太阳辐射的相关问题解答
1.总体特征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讲,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增。西部非季风区多于东部季风区;地势高的地区多于地势低的地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如图所示:
2.影响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②昼长因素:白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
③地势因素: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越多。
④天气因素: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⑤大气洁净度: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反射太阳光,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雾霾天气太阳辐射弱。
【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从宇宙看地球(单元考点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模拟卷】(鲁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从宇宙看地球(单元考点卷).zip,文件包含期中模拟卷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单元考点卷解析卷docx、期中模拟卷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单元考点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自然灾害的损失,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试卷): 这是一份【期中单元知识点归纳】(鲁教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原子,水汽,杂质,6 ℃,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