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变化与创新? 又是在哪些制度的基础上“渐渐地创立”的呢?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官之变 ——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中枢之变 ——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赋税之变 ——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
(1)通过自主学习完善表格,知道从汉朝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2)通过阅读图文史料,分析理解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影响。(3)运用史料对比学习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4)联系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制度创新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从西周时期到隋唐,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1、背景2、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
阅读教材第38页,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方式、标准
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后期:(4)无考核标准,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 ——喻大华《帝制往事》
初期:(1)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2)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3)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1、背景(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科举制脱胎于察举制的母体之中
士 · 士人 · 士大夫
3、创新之处(1)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3)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根据材料,思考科举制创新之处。
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
③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
④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⑤科举制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
李贺为韩文公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以明经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执贽造贺门,贺览刺不答,遽令仆者谓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稹惭恨而退。 —— 《唐语林》《学林》引《剧谈录》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鉴别与考订:关于史料的“伪”与“真”
注:元稹15岁明经即第 (元稹779年 vs.李贺790年)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设中朝,尚书令地位提高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相权三分 职掌分明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 阅读教材,根据图示说明三省六部的职责,及其办事流程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其实则皇帝的诏敕,根本由中书拟撰。 ——钱穆《国史新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三省六部制进行简要评价。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魏晋:租调制——(北魏孝文帝:均田令)——唐初:租庸调制
三、赋税之变——从人丁到土地财产
根据课本并结合材料,概括赋税制度的演变及内容。
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
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
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
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材料: 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刘昫等撰《旧唐书》
请大家阅读材料,概括两税法的内容。
材料3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材料4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白居易《重赋》
材料5 今自谋叛以来,农劳而兵逸,其租税所出之名不一,猾吏挠之,后期而输者则鞭体出血。……故豪农得以蠹,奸贾倍之,而美地农产尽归奸豪。益其地、资其利而赋岁以薄矣;失其产者,吏督以不奉而赋岁以重,是以割姻爱、弃坟井,亡之他乡而不顾。亡者之赋又均焉,故农夫蚕妇蓬徙尘走于天下而道死者多矣! ——董诰等《全唐文》
阅读教材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两税法利弊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备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发展历程,血缘关系,品行才学,察举制的问题,九品中正制的没落,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制的渊源,隋-唐初租庸调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一九品中正制,二科举制,知识归纳,一演进历程,二运作,户部工部,唐六典,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科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中正官评定授官,分科考试,军功爵制,中央任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