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模拟作文题练习1001(共10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展开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史学者钱文忠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兴趣与志趣》中说:“也许,有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你的兴趣苗圃会杂草丛生,你也因此环顾迷乱,游移不定,不知所措。可是,又有什么要紧呢?终有一天,苗圃的某个地方,可能是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会生出一朵花、一丛草、一茎竹来,它的姿态、色彩、气息,起香了你天性中的某一点,让你的心猛地悸动,你就会追向它,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无怨无悔地与它相伴,度过每一轮春夏秋冬。你的生命就注定不会是一潭死水,流转不息,倒映出每一年、每一季的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从而绚丽斑斓,灵动自然。
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心天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无怨无悔地与它相伴”,“兴”便向“志”升华,是为志趣。
以上材料对高中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1996年开始为第一个世界读书日。
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你有过怎样的阅读体验?对读书的意义有过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一段关于阅读的故事,可以写自己阅读时的领悟,也可以写自己对读物的认识,也可以分享阅读的氛围与乐趣。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张载
只有承受过痛苦的人,才能了解真正的欢乐。
———尼采
只有长时间的磨砺和不懈的努力,才能锻造出一个人。
——罗曼•罗兰
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徐特立
这几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也曾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可见,人生的路上,我们要做大事,这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想要成就大事,也不能忽视细微,忽视根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3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请以“自找苦吃”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题目自拟,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顺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考证,“化”字甲骨文字形为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相依,表达颠倒变化之意,故“化”字本义是变化。《易传》中记载:“下观而化也。”这句话就是说在下的百姓看到一切,受到教益,发生变化。
事实上,“变”和“化”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礼记·中庸》中有:“动则变,变则化。”孔颖达疏:“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为化。”故“化”是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是一种本质的改变。北宋张载在《易说·乾卦》中提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则强调了“化”的几微渐变效果。“化”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有诸多启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在战争中,做好充分的计划可以提高胜利的概率,而少做计划则会降低胜利的概率。然而,《孙子兵法》中又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战争中,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调整策略,这样才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除了在战争上,这两句话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的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模拟作文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好的表达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好的表达要符合情境,恰到好处。好的表达能够彰显一个人的学识和高度,能够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能够唤醒沉睡的人,能够营造温馨的氛围,能够增强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话语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1.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第一部分,是钱文忠给儿子的信《兴趣与志趣》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从“兴趣”到“志趣”的转变过程,描述了“志趣”对人的感召力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材料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了“兴趣”的内涵,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志趣,指志向和兴趣,重在人为与理性。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固然仍应培养正当的兴趣,但更应确立高雅的志趣。如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人本思想、担当意识等,应该都在“志趣”的范畴之内。这些志趣,将会开阔我们的胸襟,激励我们的斗志,使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综合来看,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兴趣是志趣的基础,决定志趣的方向;志趣是兴趣的延伸和升华,形成人生理想和目标。
行文思路上,可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要注意论述清楚兴趣是起点,志趣是终点。不能忽视兴趣的意义和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领一个人的成长,在强调兴趣的同时,可以侧重谈“志趣”的重要性,志趣明确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把兴趣与志趣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自我,两者的结合使我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结合青年的时代使命,联系社会现实,强调“两趣”的结合会助力于民族复兴的大业,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来谈,要做到论据典型,论证深入,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有文采。
参考立意:
①兴趣”升华为“志趣”
②人生三趣:“兴趣”“乐趣”“志趣”
③“志趣”是怎样养成的
④兴之所“志”
⑤以“兴趣”哺“志趣”
⑥由喜起“兴”,因爱生“志”
⑦“兴”广阔,“志”深远
【参考范文】
追寻兴趣,培育志趣——我的成长之路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名叫林浩。我一直以来都对科学抱有无比的热爱和好奇,尤其是对天文和物理。钱文忠先生在给儿子的信中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在我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抬头望向繁星点点的夜空,内心便会被无尽的疑惑和好奇充满。我常常想,星星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宇宙的边际又在何方?幸运的是,我的父母也支持我对科学的热爱,他们送给我一本关于天文的书,那是我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课外书”。那本书开启了我对科学的探索之门,让我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入高中后,我对科学的热爱并没有因为繁重的学习压力而消退,反而更加坚定了我对科学的追求。我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科学竞赛和讲座,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虽然失败和挫折也不时伴随着我,但每一次的失败都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正如钱文忠先生所说,“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无怨无悔地与它相伴。”我在科学的道路上,虽然遇到过困难和挫折,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一直坚持下去。
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每一个高中生来说,我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这些都是我们未来人生的方向标。我们应该追随自己的兴趣,培育自己的志趣。无论我们的志趣是什么,只要我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它,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追寻我们的兴趣,培育我们的志趣。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2.
【参考范文】
阅读:为人生增添色彩
人生如同一幅画布,需要我们用五彩斑斓的色彩去描绘。而阅读,便是为这幅画布增添色彩的重要画笔。
从我儿时的记忆开始,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被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童话故事,装点了我幼年的梦。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哭泣,也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喜。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困苦与磨难,但只要我们怀揣着希望,勇敢面对,就一定能战胜一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阅读更多的书籍,从文学到科学,从历史到哲学,它们都为我的视野打开了一扇窗。读《哈姆雷特》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读《简爱》让我感受到坚韧与尊严的力量,读《活着》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读《红楼梦》。它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衰亡的史诗,也是一部展现人性光辉的宝典。其中的人物,如林黛玉、贾宝玉等,他们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内心的善恶与美丑。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汲取了知识,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一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品质。这使我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时,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坚定前行的脚步。
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说:“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阅读的力量就在于此。一本好书往往能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从而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甚至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同时,阅读也是一种积累,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如今的社会,信息丰富多样,选择也更加多元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阅读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的智慧结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拓宽视野;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坚定信仰、陶冶情操。因此,我们应该珍惜阅读的机会,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句背后的内涵与力量。
最后,我想引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愿我们都能在阅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3.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屏蔽其实是屏蔽外界一切信息,材料对屏蔽力下了一个有倾向性的定义,专指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从这里就能探知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中提到现代社会许多人过于在意外界和他人的看法,从而干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地鸡毛。这个题目的现实意义很强,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该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培养屏蔽力,排除周遭负面信息、无效信息,过滤掉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向内发力,掌握人生之舵。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屏蔽力的内涵、培养屏蔽力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屏蔽力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培养屏蔽力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使论证更全面。在论述“如何培养屏蔽力”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我们要学会说“不”,拒绝无用的信息和外界的诱惑,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应涵养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强大内心,坚守自我等。
立意:
1.培养屏蔽力,开启深邃人生。
2.独立思考,掌握人生之舵。
3.屏蔽无用信息,轻装前行方能致远。
4.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屏蔽力”。
【参考范文】
提升自我屏蔽力,坚守内心乐土
屏蔽力,这或许是一个我们从未认真思考过的词汇,但它却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的纷繁复杂常常使我们陷入困扰。从“小我”的微观世界到“大我”的宏观世界,屏蔽力像一扇门,隔绝着无用的噪音,让我们能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
一、屏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屏蔽力,顾名思义,即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如何筛选、处理这些信息就变得尤为重要。一个具备良好屏蔽力的人,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始终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二、过度关注外界的负面影响
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过度关注外界的评论。他们如同浮萍般随波逐流,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他们无视自己的内心所需,舍本逐末地追求虚荣与短暂的欢愉。屏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极易受到负能量的干扰,对生活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成长与提升。
三、提升屏蔽力的必要性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亟需提升自我屏蔽能力。屏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外界的干扰中抽身,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关注内心的需求,发现自我价值。我们要学会过滤负面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正如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当我们具备了良好的屏蔽力,才能做到不因外物的纷扰而动摇,不受他人的评价而困扰。
四、如何提升屏蔽力
提升屏蔽力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同一句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在实现这些目标上,不被无关的事物所干扰。其次,我们要学会从源头抵制无效信息。比如关闭不必要的社交媒体账号、远离负能量的朋友圈子、减少无意义的闲聊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丰富内心世界,如读书、绘画、音乐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屏蔽力,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五、屏蔽力的价值与意义
屏蔽力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抵抗外界的干扰,更在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一个具备良好屏蔽力的人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爱好,从而取得更高的成就。他们能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不被外界的负面信息所左右。屏蔽力的提升让我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六、结语
总的来说,提升自我屏蔽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筛选、处理信息才能不被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困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屏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内心的需求,发现自我价值,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提升自我屏蔽力,坚守内心的乐土。
4.
【参考范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源自北宋大家张载,其深厚的含义在于告诉我们,只有在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后,我们才能像打磨过的玉石一样,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成就一番事业。同样,西方哲人也持此观点,如尼采的“只有承受过痛苦的人,才能了解真正的欢乐”和罗曼•罗兰的“只有长时间的磨砺和不懈的努力,才能锻造出一个人”。他们深知,正如徐特立所言,“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李白的诗句,也是许多人的生活态度。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尽欢的背后是无数次的挣扎和努力。每一个耀眼的笑脸都经过泪水与汗水的洗礼。那些被我们赞叹的伟业,哪一个不是在千锤百炼中锻造出来的?从古至今,无数英雄豪杰都是凭借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不仅个人如此,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也是一部艰难的奋斗史。中国在历经数个世纪的战乱、饥荒和外来侵略后,并没有被压垮,反而在困难中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奋斗与牺牲,是代代相传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尼采说过:“那些使我痛苦的东西,我一定会从中找到力量。”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
在个人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坚持下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来解决它们。正如那句俗语所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洗礼,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的真谛,更好地欣赏生活的美好。
在国家的发展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经济结构的转型等等,都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困难。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反而应该把这些困难当作锻炼我们意志、提升我们能力的机会。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只有长时间的磨砺和不懈的努力,才能锻造出一个人。”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会接受和面对。正如徐特立所说,“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我们应该把困难当作成长的机会,当作锻炼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
总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才能成长、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难、接受困难、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打磨过的玉石一样,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真正的欢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锻造出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铭记这些名言警句,共同努力,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而奋斗!
5.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关键词是两种眼光:历史的眼光、新闻的眼光。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必然会对身边的人、事,乃至整个社会、时代进行不同程度地观察、思考,作文材料中的“两种眼光”更接近于观察、感受、体悟现实的两种方式。
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现实,意味着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好处可能在于能使我们看问题更客观、更清晰。如古人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史的眼光看当下的现实可以具有超越性、前瞻性、未来性,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下。回顾历史、着眼于未来,放在一个历史的维度去考量,很多问题更容易看清楚。
新闻的眼光则要求我们紧贴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保持足够的温度。新闻强调及时性、新鲜性、敏锐性,因此新闻的眼光往往可以让我们及时了解时代、社会的动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与时俱进。正如古人所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为青年人究竟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可以强调两种眼光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也可以在比较中强调其中一种眼光。比如,可以写既要有“历史的眼光”,能够洞见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时代特点;又要有“新闻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发现身边的细微变化,见微知著,并养成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再如,可以在肯定“历史的眼光”的基础上,告诫青年更要有“新闻的眼光”,否则可能会驰于空想,眼高手低。
立意:
1.用好两种“眼光”,争做优秀青年。
2. “远视”+“近视”,才能真正“透视”。
3.正确运用眼光,发现时代秘密。
【参考范文】
以历史的眼光的新闻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时代
身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仿佛被永远笼罩在庞大而复杂的新闻资讯与历史参照的阴影中。我们的眼光被置于历史与新闻两个不同维度的镜片中。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协调并用好这两面镜子,以便更清晰地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呢?
首先,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里面充满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历史的眼光,就是要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一个宏观的时间尺度去分析和解读当前的社会现象。这种眼光教会我们不能仅凭一时的得失或一己的喜好来判断事物,而是要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例如,对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如果我们仅从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角度来看,可能无法全面理解其潜在的危害。然而,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把这个问题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可能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仅有历史的眼光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用新闻的眼光去贴近时代脉搏。新闻是时代的脉搏,它反映了社会的动态和公众的需求。新闻的眼光就是要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的最新变化,把握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例如,当前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仅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和影响。然而,如果我们能以新闻的眼光去关注最新的科技进展和趋势,去了解公众对科技产业的期待和看法,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科技在我们时代的重要地位。
但是,仅仅贴近时代的脉搏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历史的眼光与新闻的眼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完整的视角去观察我们的时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身处的时代,才能真正看清我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例如,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全球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仅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然而,如果我们仅以新闻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过度关注于疫情的最新进展和短期影响,而忽视了长期的影响和社会变革。
但是,当我们把历史的眼光和新闻的眼光结合起来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场疫情。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到疫情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也可以从新闻的角度看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应对和变化。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清当前的困境,也可以看到未来的可能。
总的来说,历史的眼光和新闻的眼光是我们看待时代的两大利器。历史的眼光让我们能看清大局,把握大势;新闻的眼光让我们能贴近现实,感知社会的脉搏。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我们的时代,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的新闻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时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6.
【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由《道德经》的名言和徐悲鸿画画的感悟组成。《道德经》上的名言强调了“天下大事必须从细处开始”的论断,强调了要关注“大”和“小”的辩证关系,更要重视“小处,细处”的作用。徐悲鸿的名言是从“致广大和尽精微”关系,思考“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强调“小”的作用,只有从“小处”“精微处”“根本处”着手,才能实现“做成天下大事,致广大”的根本目标,在绘画技法上,是全部与局部、整体与细节的关系问题。绘画既要观照整体,也要讲究局部细节;既要突出整体性,也要善于对细节进行取舍;整体应照顾到局部,局部细节要服从整体,两者要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才能绘就具有统一性、整体性与概括力的画作。徐悲鸿用“致广大,尽精微”来概括自己的核心艺术思想,并用作指导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
这两句话凝结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智慧,启示我们干事创业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既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要落实落细、积微成著。
(二)参考立意
(1)图难于其易,图大于其细;
(2)“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
(3)胸怀大局,积微成著;等等。
【参考范文】
致广大,尽精微:大事与细微的辩证法
天下之事,如磨盘般大的磨石,从细小的山谷中流淌出来,汇集成为无法阻挡的洪流。正如古代哲人老子所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论难易,大事小事,其背后的哲学原理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我们做事的方式和态度。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很多人往往在面对困难时便失去了方向,手足无措。究其原因,是对“难”的误解。困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现有的能力范围,需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去解决。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解决困难的过程都是从易到难,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没有一蹴而就的成果,也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
有一则古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人要学射箭,他的父亲便让他先学会摆旋酒壶。当他在一天之内完成了这项看似简单无用的任务后,他的父亲才告诉他,那其实是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和注意力,是射箭的基本功。这便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道理。没有轻易得来的成果,只有脚踏实地的学习。
再来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大事的追求是远大的目标,是一种高尚的追求。然而,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如何去追求更大的目标呢?只有将每一件小事做好,才能积累信心和实力,才能在面对更大的挑战时不失方寸。画家徐悲鸿先生曾提出“致广大,尽精微”,这正是对细节与大局之间平衡的精准描述。一幅画作的成功,不仅在于整体布局的宏大和气势,更在于每一处细节的把握和刻画。这正如人生一般,不仅要有个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目标,更需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极致。
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匹马能驮多重的干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道路。”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人生之路漫漫,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找到这个道路的关键,就是要从细处着手,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法。这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只有选对种子、翻土施肥、精心灌溉等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了,才能收获丰收的果实。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变”是常态。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从小事做起,积累经验和知识。在应对大事时,我们应开阔视野、胸怀全局;而在处理小事时,我们应心细如发、精益求精。只有这样,“致广大”与“尽精微”才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天下事虽难做亦必做。我们要抱着“会者不难”的心态去面对挑战,从小事做起积累信心和实力;同时也要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小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7.
审题:
材料中先引用了习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的话,引出了“自找苦吃”这一关键词。总书记对青年“自找苦吃”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的精神。
题干要求:以“自找苦吃”为主题,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这一提示语直接指明了写作的立意指令、身份指令、问题指令。写作时一是要理解“自找苦吃”的内涵,写出“我”对“自找苦吃”的看法;二是要突出“面向复兴中学的学生”的读者意识,三是要写出演讲稿的文体特点。
“苦”,代表的是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在困难中,人们把握机会、锻造能力,肩扛担当和责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提供了磨砺意志、强壮筋骨、升华境界、锻造精神的难得条件。投身“苦”中,勤奋历练,才能堪当重任、有所作为。“自找”,是自我主动锻炼的姿态,其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都是磨炼自己的机遇。满足于“舒适区”,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新时代新征程,人应当主动走出“舒适区”,对棘手的事、困难的事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寻求磨砺和成长。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方能在奋斗中提升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生命价值。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自找苦吃”的内涵与实质,“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如何“自找苦吃”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自找苦吃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自找苦吃”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青年一代应埋头苦学,砥砺深耕,主动吃学习的苦、寂寞的苦;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奉献,甘吃身体的苦;青年一代应磨炼意志,不懈求索,甘吃心性的苦。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黄文秀、杨宁等广大青年干部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到最艰苦的地方奉献青春年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自找苦吃的内涵。也可以引用习近平主席在红旗渠青年洞考察时对青年的寄语:“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论证新时代青年应自找苦吃,为国家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还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安于舒适圈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
1.唯有吃苦,方能圆梦。
2.让吃苦绘就人生底色。
3.勇于自找苦吃,青年成就未来。
4.敢吃苦,肯奋斗,勇担当。
【参考范文】
自找苦吃: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尊敬的师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复兴中学的XXX,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自找苦吃”。
我们常常说,人生的路途是漫长的,但是关键的几步。那么,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关键的几步是什么?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自找苦吃”。自找苦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自找苦吃”的意义。自找苦吃,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主动寻找困难和挑战,从而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正是这种痛苦的过程,让我们有机会成长为更有韧性、更有担当的人。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提到,他们通过走进乡土中国,深入了解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的道理,从而深刻理解了青年人应该“自找苦吃”。这正是青年人应有的精气神——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承担责任。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自找苦吃”的价值。比如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他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了“自找苦吃”的道路。他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疾苦,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正是这种“自找苦吃”的精神,使他在后来的领导工作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再比如我们的抗疫英雄们,他们也是“自找苦吃”的典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毫不犹豫地投身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守。他们的这种“自找苦吃”的精神,不仅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也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团结、更有力量。
以上这些例子都表明,“自找苦吃”对于青年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作为复兴中学的一员,我们也有责任“自找苦吃”,勇于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我们更加坚定、更加成熟。
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让我们一起发扬这种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挑战自我,“自找苦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8.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写作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它由两个语段组成,第一段解释“化”字的本义为“变化”,并以《易传》中的句子为例;第二段比较“变”与“化”的差异,侧重强调“化”的“质变”和“渐变”效果,并进一步指出“化”也是一种智慧,其内涵和外延对我们有诸多启发。从整则材料看,它谈论的话题始终围绕“化”这个轴心进行。从字形的形象解释,到词义具体而微阐释,再引经据典剖析它蕴涵的深味。为了把这个话题阐述的全面透彻,除了立足本身还与“变”形成比较,从二元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从“化”蕴涵的意义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怎样拿捏好“化”的尺度;生活与成长中该如何处理“化”的问题。
情境材料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选择的写作点很多,但是写作任务的两句话却限定了写作的范围:以上材料,明确了构思立意依托的源料,即必须以材料为依据,不可另起炉灶;你的联想与思考,联想要求写作时不能在局限在材料里,要关联现实,思考就是针对材料提供的话题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虑。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在文章中加以落实,才符合要求。
这样,本文写作时,可以根据材料首先确定言说的方向,从材料中提炼文章的主题——立足事物发展的实际,循序渐进的变化才能更好的发展,才会日趋完善;继之,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然后,联系现实,摆事实,讲道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实事求是的渐进式变化的意义;最后,回归当下,从当代年轻人成长与发展的角度论述寻求适合自己的变化,以不断突破的价值。
立意:
1.人生要“变”,更要“化”。
2.“化”乃人生大智慧。
3.“化”可变腐朽为神奇。
4.万事皆可“化”。
【参考范文】
经微渐变“化”神奇
从《易传》到《中庸》、从孔颖达到张载,不论是中华典籍,还是学术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化”的意义,这足见“化”在个人成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中具有的价值。身处激荡发展的时代,不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只有时刻以“化”为前行的动力,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更大的进步。
“化”,简而言之就是变化的意思。从词义上看,变化指的是事物的性质、形态变得与原来不同和事物产生的新情况。就是说,变化含有对旧有事物否定或颠覆的意思;从发生变化的形态看,有的是翻天覆地的剧变,有的是循序渐进的几微渐变。不论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势,变化是剔除陈旧落后的,培养催生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只有不断的寻求变化,才能不断地突破旧有的藩篱,才会更好地发展。
发展与变化是事物存在应有的形式。既然如此,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寻求突破、谋求发展,以达到变化的目的,不可能千人一面,也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标准加以衡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邯郸学步而落得不会走路的下场。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不是用浮夸风、大跃进式的“巨变”方式实现,而是立足中国的国情、立足我们自身的条件,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完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使有一些现成的模板,但“不接地气、水土不服”,所以不能照抄照搬。为了实现中华儿女的强国梦、富国梦,在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境遇中突围,不是翻天覆地式的激进,而是制定了“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战略。正是这种渐进式的变化,我们在逐梦路上才避免了因为冒进、激进造成的困难和损失。
国家的发展如此,各行各业要实现自身的突破,变化也不可缺少。实现体育强国也好,追求科技创新强国也罢,要把梦想变成现实,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步登天”,而要立足实际,客观审视自己的现有条件,然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进行突围,才有可能达成所愿。
身处百年未变之大变局的时代,当代青年要很好地发展自己,戒除躺平、随大流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身实际,不断积累,不断超越,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9.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两句话。首先考生应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第一句话强调了“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指出了在战争发生之前,对战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计划,才能提高取胜的概率,强调了制定充分的计划对于胜利的重要性。第二句话则强调了“因敌变化而取胜”,指出了在战争中随机应变对于取得胜利的重要性。这句话中提到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指的是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为了应对这种变化,需要具备灵活应变、善于变通的能力,才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这两句话表达了在战争中两个关键的要素:制定计划和灵活应变。
其次考生要能准确全面理清这两句话的关系。制定计划和灵活应变是战争胜利的两个关键因素。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取胜策略。在战争中,既需要制定全面、周密、准确的计划和策略,也需要灵活应变,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和战术,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写作时,不能只谈其一,或是分开论述,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最后,题干中“这两句话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等提示语引导考生联系更广泛的领域去谈启示和思考。考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商业、科技、政治等领域,以及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探讨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制定合理的计划,同时如何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以确保能够成功地应对新的挑战,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开篇结合材料分析制定计划和灵活应变相结合,是战争获胜的法宝,可以列举著名的“三浦战役”就是凭借战前周密的作战部署,以及实际作战时随机应变攻击敌方薄弱环节,才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保障了六朝古都的安全的事例加以论证。然后分别论述“制定计划”与“灵活应变”的内涵与重要性,并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制定计划”与“灵活应变”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铺就成功底色。其次由战争推及其他领域,如商业、政治等,例如华为推出的“鸿蒙”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芯片就是提前部署与灵活应变相结合的典范,使华为成功打破了商业制裁,获得新生。最后再由战争归及个人,指出新时代的青年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也应做到提前规划与灵活应变相结合,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行稳致远。
立意:
1.“算”中有“变”,致胜之关键。
2.“变”前需“算”,“算”后亦“变”。
3.提前规划与灵活应变相结合,绘就成功底色。
【参考范文】
庙算与因敌变化——计划与灵活的智慧
《孙子兵法》中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也即通过深思熟虑的庙算提高胜利的概率。然而,如《孙子兵法》另一句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又强调了在面对变化多端的战场态势时,必须根据敌情的变化调整策略,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种庙算与因敌变化的思想,不仅可以应用于战争,更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学习和工作。
首先,庙算是一种对于目标和计划的深度思考和策划。在学习中,我们需要在目标的指引下制定详细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每天的学习任务,也包括长期的目标和短期的目标。通过庙算,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方向,避免走弯路。同时,通过庙算,我们也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然而,庙算并非一成不变。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学习也如此,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习阶段,我们需要灵活地调整学习策略和计划。如果遇到学习困难,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原有的学习方式,而应该寻找新的方法和策略,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应该停下来思考,寻找突破口。
同样,这种思想也可以应用于工作。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在目标的指引下制定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每天的任务,也包括长期的目标和短期的目标。同时,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时,我们需要灵活地调整策略和计划,以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求。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在战争中,根据敌情的变化调整策略可以提高胜利的概率。同样,在工作中,根据问题的变化调整计划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概率。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或者无法预料的困难,我们不能被原有的计划所束缚,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计划。如果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不能被原有的思维所限制,而应该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
综上所述,“庙算”与“因敌变化”并非矛盾的概念。在生活和学习中,“庙算”是一种深度思考和策划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方向和目标。然而,“因敌变化”则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表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这种智慧不仅可以应用于战争中,更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中。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运用这种智慧,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10.
【立意提示】
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好的表达”的评价标准:“言之有物”指表达要有思想、有内容;“言之有序”指表达要有逻辑性;“言之有理”指表达要有道理,有事实根据或理论支撑;“言之有情”,指表达要真诚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好的表达要符合情境,恰到好处”,指表达要符合身份,场合,谈话对象等情境因素,分寸掌握恰当。第二层从多角度分析了“好的表达”的意义。
可以围绕好的表达的标准去写,也可以分析好的表达的意义,也可以阐发如何才能表达好,或者兼具几个方面。写好这个作文需要广泛联系生活,从中寻找到具有启示意义的材料,写出独特感受和理性思考。从课本中挖掘材料,提炼对话题的认识,是写好此次作文的重要途径。
【参考范文】
良言如春,慧语生花:探究良好表达的魅力与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好的言语却可横跨时空,流传千古。何为好的言语?好的言语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它能在合适的情境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人的所思所想,它能在关键的时刻如春日的阳光,驱散阴霾,启迪人心。好的言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强大工具。
好的表达可以凝聚人心,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昔日曹操破吕布,归咎于刘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之言,挑拨吕布与刘备之间的关系,试图离间二人。刘备接话:“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难得连。”他以不变应万变,用巧妙的比喻回应了曹操的挑拨,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弥合了与吕布之间的矛盾。刘备这番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表达,无疑凝聚了人心,解决了问题。
好的表达可以唤醒他人,给人以力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以文字为武器,用尖锐的言辞唤醒沉睡的国人,激发他们的斗志。他以独立的人格和卓越的智慧,用文字的力量抵御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唤醒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鲁迅先生的话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的表达可以营造氛围,让人感受到温暖。我们常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在人际交往中,一句温馨的话语可以化解矛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告白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句话以温馨、生动的比喻表明心迹,营造出一种浪漫而甜蜜的爱情氛围。这无疑是一句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物的表达,既彰显了贾宝玉的学识和才华,又成功地传达了他对林黛玉的深深爱意。
好的表达可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话语权。古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以智慧和言辞赢得众人的信服;现有中国外交部以理服人,用平实、坦率的表达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都离不开他们精心的措辞和严谨的表达。他们的话语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典范,既能清晰地阐述己方立场,又能打动人心。他们的表达是个人智慧和家国情怀的完美结合,是增强个人和国家话语权的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好的表达如同春日的阳光,无论在何时何地何境下都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它可以凝聚人心,解决问题;它可以唤醒他人,给人以希望;它可以营造氛围,让人感受到爱意;它可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话语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让我们去领略良好表达的魅力与价值吧!让我们用好的表达去影响自己,去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