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综合检测卷含答案
展开第一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2年辽宁联考)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图1为中国局部地区简略图(单位:米)。据此完成第1~3题。
图1
1.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气候 B.农业
C.地形 D.河流
2.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统筹布局,实施统一管理 B.划定区域界线,明确区域归属
C.施加政策影响,确保经济水平一致 D.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
3.巫山对“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两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自然景观分异 B.城市景观分异
C.阻隔相互联系 D.促进相互联系
【答案】1.C 2.D 3.C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材料“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可知,图中“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巫山山脉,即地形,C项正确。第2题,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D项正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实施统一管理,也不能确保经济水平一致,A、C项错误;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能明确区域归属,B项错误。第3题,“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以巫山为界,巫山山脉地势较高,对两地相互之间的联系造成阻隔,C项正确,D项错误;两侧自然景观没有明显分异,A项错误;巫山对两侧城市景观没有太大影响,B项错误。
(2023年河南信阳检测)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表1为2021年江苏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第4~5题。
表1
区域 | 面积比重/% | 人口比重/% | 城镇化率/% |
① | 52.20 | 35.16 | 64.79 |
② | 21.46 | 19.79 | 70.54 |
③ | 26.34 | 45.05 | 82.57 |
4.表1反映出区域间的( )
A.开放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动态性
5.推断表1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和所体现的区域特征分别是( )
A.①②地区流向③地区——开放性 B.②③地区流向①地区——整体性
C.③地区流向①②地区——差异性 D.②地区流向①③地区——过渡性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由表可知,表中三个区域的面积比重、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均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第5题,由表可知,③区域面积比重较小却集中了全省一半左右的人口,城镇化率最高,发展水平最高,代表苏南地区;①区域面积比重最大,但人口比重较小,城镇化率最低,发展水平最低,代表苏北地区;②区域发展水平介于①、③区域之间,为苏中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知该地区人口主要流向应为从苏北(①)、苏中地区(②)流向苏南地区(③),体现出区域的开放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图2是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8题。
图2
6.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7.下列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镇化水平最高
8.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只给予西部地区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影响 ④发挥地区优势,鼓励西部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6.B 7.D 8.B [解析]第6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域是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及青藏高寒区,由于气候(降水、气温)和地形差异,典型动物、传统民居都有所不同。第7题,从图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可以判断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并不完全重合;我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地带。第8题,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加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地区优势,鼓励西部地区积极引进人才。
(2023年陕西榆林月考)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该地所产长绒棉、瓜果品质优异。而太湖平原位于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钱塘江以北的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国营、民营、外资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据此完成第9~11题。
9.吐鲁番盆地与太湖平原地理环境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 )
A.地理位置差异 B.气候条件差异
C.土地条件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10.与吐鲁番盆地相比,太湖平原生产棉花的不利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
C.水源短缺 D.光照较差
11.近年来,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不断下降,其原因不包括( )
A.气候变化,旱涝灾害日趋频繁 B.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C.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推广
【答案】9.A 10.D 11.A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为内陆盆地,而太湖平原地处江南水乡,因此造成二者地理环境差异大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差异,地理位置差异导致了气候条件差异和土地条件差异,A项正确。第10题,太湖平原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A项错误;太湖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B、C项错误;太湖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光照条件比吐鲁番盆地差,D项正确。第11题,气候变化,旱涝灾害日趋频繁,不是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不断下降的原因,A项符合题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该地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且农业生产不断转向农副产品生产,B项不符合题意;太湖平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地位不断下降,C项不符合题意;太湖平原河网密度大,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推广,使得该地商品粮基地地位不断下降,D项不符合题意。
(2023年江苏南通期末)区位熵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表2为2009年与2019年我国某省份三次产业的区位熵。据此完成第12~13题。
表2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9 | 1.64 | 1.11 | 0.75 |
2019 | 3.27 | 0.69 | 0.92 |
12.该省份可能为( )
A.广东省 B.安徽省
C.山西省 D.黑龙江省
13.针对第二产业区位熵的变化,目前该省份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控制农业规模,缩小产业间差距 B.改造传统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C.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D.转移产业资源,建立全新产业群
【答案】12.D 13.B [解析]第12题,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该省份第一产业区位熵较大,说明该省份第一产业较为发达,在四个选项中,只有黑龙江省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土壤肥沃,所以农业发达,因此该省份最有可能为黑龙江省,D项正确。第13题,由上题解析可知,该省份为黑龙江省,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区位熵由2009年的1.11降低到2019年的0.69,说明该省份的第二产业比重小于全国第二产业比重,是其劣势产业;黑龙江省以传统产业为主,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可以通过改造传统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其第二产业发展,B项正确。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如图3所示)。读图,完成第14~15题。
图3
14.下列关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工农业方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加快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建设
B.湖北、湖南可大力发展小麦、番茄的种植
C.广西、甘肃是该地区水电输出最丰富的地区
D.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的优势产区
15.下列关于“新三大经济地带”之间联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吸收其他两地带的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新三大经济地带”之间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和通信
C.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向其他两个地带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装备制造业
D.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承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答案】14.D 15.C [解析]第14题,海南位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湖北、湖南可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不是小麦、番茄主产区;甘肃省水能资源不丰富。第15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具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工业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劳动力需求量大、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等区域优势,应吸收其他两地带的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不宜向其他两个地带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承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新三大经济地带”之间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和通信。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见表3)。据此完成第16~17题。
表3
主体功能区 | 特点 | 主要分布地区 |
优化开发区域 | 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 |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
重点开发区域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 | 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等18个区域 |
限制开发区域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 | 东北平原等23个农产品主产区、长白山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
禁止开发区域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 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
16.我国划分主体功能区的目的是( )
A.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B.提高区域的开发强度
C.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D.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7.与优化开发区域相比,重点开发区域( )
A.发展潜力大 B.人口密度大
C.产业结构优 D.经济实力强
【答案】16.D 17.A [解析]第16题,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其目的是让各主体功能区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发展道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7题,与优化开发区域相比,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A项正确;重点开发区域的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经济实力都不及优化开发区域。
(2022年湖南联考)相互之间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在不同的空间集聚,从而使得两地区产生关联性。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区域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区域整体发展越协调。图4为2003年、2008年、2013年三个代表性年份我国七大城市群内部在不同层级的空间上的集聚关联度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8~20题。
18.不同尺度空间的产业集聚关联度的特征是( )
A.空间尺度越小,指数越低 B.经济越发达的城市群,指数越高
C.产业分工越细,指数越高 D.地理位置越优越,指数越高
19.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推测其根本原因是( )
A.产业扩散 B.政策引导
C.资源禀赋 D.地理位置
20.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 )
A.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B.加强交通建设
C.调整行政区划 D.差异化布局产业
【答案】18.C 19.A 20.D [解析]第18题,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产业分工越细,有生产协作联系的产业关联性越强,集聚关联度指数越高,C项正确;空间尺度、经济发达程度、地理位置与产业集聚关联度没有明显的正负相关性。第19题,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关联度指数近些年下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扩散,导致生产协作联系减少,A项正确。第20题,目前,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亟须差异化布局产业,调整产业分工,加强生产协作联系,D项正确;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交通建设不能提高我国城市群内市级、区县级城市关联度,调整行政区划对此影响不大,且通常也不会大范围调整行政区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年江苏徐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直立性强。黄土塬为我国黄土分布区的一种典型地貌,是传统民居“地坑院”的主要分布区。地坑院由地面向下深挖黄土层而建,有“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之称。近年来,随着人口外出务工、外出定居人口的增多以及居住观念改变,一些地坑院被闲置废弃,甚至因缺少维护而坍塌。
材料二 图5为某黄土塬等高线地形图,图6为地坑院景观图。
图5 图6
(1)描述黄土塬的地貌特征。(6分)
(2)说明黄土塬面上的地坑院是如何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相适应的。(8分)
(3)请为地坑院村落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8分)
【答案】(1)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塬面平坦,起伏小;边缘坡度陡。
(2)塬面平坦,缺少直立崖面;塬面土层深厚,黄土直立性好,挖洞不易坍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木材较少,开挖窑洞便于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投入;黄土高原冬冷夏热,地下窑洞冬暖夏凉。
(3)政府出台政策和具体措施,保护有代表性的地坑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坑院村落居住环境;促进地坑院特色民居旅游开发,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迁;对废弃的地坑院进行填埋,并改造成耕地等。
22.(2023年河北沧州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2016年9月,国家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材料二 图7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图7
(1)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6分)
(2)分析长江经济带建设具备的优势条件。(6分)
(3)为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长江上游地区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1)有利条件:长江水运能力大;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各种交通运输衔接程度好;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
不利条件: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东西向铁路不足,影响运力进一步提高。
(2)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社会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便捷;国家政策支持;市场广阔;等等。
(3)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整治。